第74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2-1918:53:52
后勤已经不成问题,李存勖便率河东军主力渡河南下,将王彦章一路穷撵,从杨刘一直撵到德胜渡口,梁军一路溃败,损失上万人。
梁军一溃千里,王彦章也遇到了新麻烦,这事儿还得从出征前说起。
王彦章这个人,打仗很厉害,对付敌人的心眼不少,就是嘴巴把门不严,见谁不顺眼就吵嚷着要灭谁。麻烦的是,王彦章最想灭的人,就是赵岩、张汉杰这些奸臣。
出征之前,王彦章放出了一句狠话:等爷收拾完李存勖,回来就要取奸臣的狗头。(待我成功还,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
王彦章没有点名,但开封人都知道他所谓的“奸臣”姓甚名谁。赵岩、张汉杰坐不住了,这不是公然挑衅吗?活腻了是不是?
由于王彦章刚开始打得很出彩,赵岩一直没能找到机会,只能抓紧时间慢慢等。——小样儿,爷就不信你不打败仗!
王彦章从马家口大败而归,赵岩、张汉杰乐得手舞足蹈,趁机在朱友贞面前下王彦章的烂药。朱友贞对赵岩、张汉杰是言听计从,他也担心王彦章领兵在外,恐有异图,便将王彦章召回开封,派到西线配合董璋攻取泽州。王彦章到了西线,同样不辱使命,干净利落地拿下泽州。
但是,西线的胜利并未缓解东线的压力。李存勖来势汹汹,朱友贞只得下令在滑州决河堤阻敌。时至今日,再多的河水恐怕也无济于事,再加上段凝打仗的本事没有,欺负老百姓倒是手到擒来,整个战区被梁军搅得天翻地覆、怨声载道。
无奈之下,朱友贞再次将王彦章派回东线,由张汉杰监军,伺机收复郓州,挽救危局。
梁军准备重振雄风、绝地反击,李存勖那边也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第一,河东军粮草不济,升任租庸副使的孔谦横征暴敛,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赋税就更少,存粮只能支撑半年。
第二,潞州、泽州落入梁朝之手,成为直捣晋阳的前沿阵地。
第三,在卢文进、王郁的引导下,契丹军频繁入关骚扰幽州地区。
第四,种种迹象表明,梁军正在筹备横跨东线、中线和西线的“大反攻”。
河东军到底如何应对,李存勖再次召集会议进行商议。
宣徽使李绍宏认为,梁军在郓州周边部署了重兵,固守毫无意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用郓州跟梁朝换取卫州和黎阳。双方以黄河为界,全面停战,待财力恢复之后,再图进取。
李绍宏说得唾沫横飞,李存勖没能忍住,一句话就把他给呛回去了:“如此,吾无葬地矣。”
李存勖明白,这样七嘴八舌地开会,永远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只好宣布散会。会后,李存勖将郭崇韬单独留下,问他到底是什么想法。
郭崇韬没藏着掖着,直截了当告诉李存勖:应当重视康延孝提供的情报和方案。
康延孝提供了什么情报呢?归纳起来有四条:
——梁朝政治昏暗,奸佞当道。
——段凝是个草包,不足为惧。
——朱友贞屡次用兵,不能专任将帅,又有近臣监军,内耗严重。
——梁军正在积极筹备“大反攻”,西线(泽州、潞州)的董璋攻太原,中线(相州、卫州)的霍彦威攻镇州、定州,东线的王彦章攻郓州,段凝负责在唐军正面牵制李存勖的主力。
这些情报对河东军有什么意义呢?表面上看,前三条对李存勖有利,但多少让人感到有点虚。最后一条倒是很实在,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其实,这四条情报,对河东军都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不理解不要紧,看看康延孝的方案就明白了。
康延孝认为,梁朝准备全面反攻,兵力都分散到黄河一线摆开,这就意味着开封的防守相当空虚。如果河东军派出五千精兵,从郓州出发直捣开封,一路上全是开阔的平原,三百多里的距离,骑兵不出十天便能兵临城下,梁军的各路兵马想救援都来不及。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个战术就是通过“空降”的方式实现“斩首行动”!
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就这么干!
日期:2014-02-2018:45:47
李存勖正在按康延孝的方案积极准备,郓州传来了好消息:王彦章进攻郓州,被李嗣源击溃,退守中都(今山东汶上)。
郓州告捷,李存勖欣喜若狂,下令将河东军将士的家眷全部护送回魏州,准备与梁朝进行最后一战。
龙德三年(923年)十月,李存勖率河东军主力从杨刘渡口过河,将中都重重围困。王彦章力战不敌,在逃跑中被俘,不屈而死。
敲掉了梁军的一大悍将,李存勖已无后顾之忧,趁段凝尚未回过劲来,日夜兼程奔向开封。三天之后,河东军占领曹州,距离开封只有二百四十里。
前方的败兵回到开封,梁朝上下这才如梦初醒,方知来日无多。朱友贞与宗亲抱头痛哭,不断哀叹着“国运已尽”,又向群臣询问对策,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大臣们纷纷哑口无言。此时,朱友贞想到了先帝朱温的“头号谋臣”敬翔。
朱友贞声泪俱下地请敬翔出谋划策,挽救梁朝于危亡。敬翔也是老泪纵横,半哀半怨地回道:“你早干嘛去了?事到如今,除了等死,别无他法!”
敬翔回天无力,朱友贞却不甘心,派张汉伦前去通知段凝,让他率部迅速回援开封。不巧的是,张汉伦在滑州跌落马下,摔断了腿,未能成行。其实,即便张汉伦把段凝这个草包请来,恐怕也是无济于事。再说了,黄河大堤已经被梁军刨得不像样了,到处都是“黄泛区”,段凝也不知道哪里走得哪里走不得。
话说回来,开封并没有悲催到束手待毙的地步,四千禁军(控鹤军)还在城内,将领朱珪也主动请缨迎敌。虽说敌众我寡,但姑且抵挡一时,为梁军回援争取时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遗憾的是,从朱友孜叛乱开始,朱友贞就始终对禁军疑虑重重,担心他们名为迎敌,实则作乱(这也是赵岩等人反对动身逃往洛阳的原因)。放着数千禁军不用,朱友贞却让开封尹王瓒驱赶市民到城墙上担任守备任务,这不是开玩笑吗?
朱友贞的自私与疑心,甚至发展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梁朝危在旦夕,朱友贞首先想到的是宗亲是否会作乱。为了翦除后患,朱温将被软禁的朱友诲、朱友谅、朱友能(皆是朱全昱之子),还有自己的弟弟朱友雍、朱友徽等皇亲全部诛杀。
开封已经乱作一团,作为“亡国之君”的朱友贞可恨、可恶,但也还有一些骨气,誓死不做李存勖的俘虏。河东军尚未抵达,朱友贞便让亲将皇甫麟将自己杀死,为自己,也为梁朝保留一丝尊严,时年36岁。
朱温草创的梁朝瞬间崩塌,曾经大红大紫的赵岩见大势已去,拔腿向许州逃窜,投奔曾受他保举的匡国节度使温昭图。不久之后,温昭图以赵岩的首级作为“投名状”,向李存勖投降。
河东军占领开封后,敬翔自缢而亡,到朱温那里哭诉去了。李振选择了投降,却遭到郭崇韬的一番洗刷,说他名不副实,常人一个。(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耳。)李振不惜自毁名节,想通过投降保命,但终究难免被杀的命运。
在李存勖的屠刀下,梁朝皇室悉数被诛杀,独留朱全昱一家。(原因不明,或许是朱温称帝时曾被朱全昱吐槽吧。)但朱友贞的动作快,朱全昱的儿子早被剁了,只有女眷和孙辈得到李存勖的特殊眷顾,幸免于难。
在梁朝的重臣中,唯一得到“善终”的是张全义。开封陷落后,张全义专程从洛阳赶来投降,并向李存勖建议迁都洛阳,以示继承大唐正统。(大唐时期,长安是西都,洛阳是东都,但经多年战乱和人为破坏,长安已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李存勖欣然同意,遂定都洛阳,并继续重用颇为熟悉经济的张全义。
历经朱温、朱友珪(不被承认)、朱友贞三帝的梁朝,经李存勖多年来不屈不挠、摧枯拉朽的征伐,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从开平元年(907年)至龙德三年(923年),新生的梁朝只度过了十六载春秋。别瞧不起它,在所谓的“五代”中,梁朝持续的时间最长。
对于梁朝的评价,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用一句话囊括殆尽:“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存勖为天下人,特别是为那些眷念大唐的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伴随着开封城内的血腥气息渐渐散去,一个史称“后唐”的时代,隆重登场。
创建缓存:3231b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