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6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2-2219:37:08
        ※ 艰难的抉择
        李存勖到底会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等一会再说,因为还有那么一些人,眼前的麻烦比李存勖急迫得多。
        ——中原易主,割地为王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应该表个态?
        朱温称帝的时候,各地藩镇真心支持的不多,铁心反对的不少,几个口头称臣的也是“有奶便是娘”的“骑墙派”。
        轮到李存勖,形势大有改观。早在残唐时期,沙陀军就已是威名远扬,如今更是牛气冲天,吞并刘守光,铲翻朱友贞,将整个北方收入囊中。沙陀名声在外,再加上铁铮铮的现实,天下诸侯虽众,谁还敢冒出一个“不”字?
      
        盘踞湖南的楚王马殷动作最快,派儿子入贡中原,表示臣服。岐王李茂贞最怕沙陀军西征,也派儿子前来表示“衷心拥护”。吴越王钱镠离得远,再说前面还有淮南的吴王挡着,不太积极,但后来也称臣了。
        要说最积极的,还是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他原名高季昌,名字犯了讳(李克用的父亲曾被赐名为李国昌),就自己改成了高季兴。别人称臣都是派儿子来,高季兴却想亲自前往。一位叫梁震的幕僚不同意,说别人都是唯恐避之不及,你干嘛自己往虎口里送?高季兴不听他的,执意前往开封(当时尚未迁都)觐见李存勖,这是后话。
        说来说去,支持的都是些“小虾米”,大家或许更关心梁朝的死敌之一、“南方第一大军阀”——淮南的反应。
        得知梁朝被铲翻后,淮南上下相当震惊,特别是独掌大权的徐温,后悔得直拿脑袋撞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事情是这样的,李存勖占领郓州之后,曾派人前往淮南,邀吴王出兵北上,合击朱温。徐温当时确实很心动,但中原形势尚不明朗,实在拿不准押谁的宝。徐温不想错过机会,决定派部队北上观望,谁占优势就帮谁。
      
        幕僚严可求表示反对,说淮南的部队要是北上了,如果朱温向咱们求援,怎么办?徐温想想,只有算了,中原这滩浑水,确实不好蹚。
        如今,李存勖在中原坐大,徐温后悔当初没“入股”,将严可求一顿臭骂。严可求却不着急,他对徐温说,就李存勖那副小人得志的样,驾驭臣属只会抓瞎,不出几年必将内乱迭起,到时候就见分晓了。
        严可求说这话,徐温有些将信将疑,但事已至此,后悔也不济事。淮南是中原政权的老冤家,对李存勖采取的是耐心观望和严加防备的态度。
        说到抉择的艰难,无论是“假积极”的高季兴,还是“不表态”的徐温,这都不算什么。李存勖在中原坐大,最手足无措的是潞州的那位叛将李继韬。
      
        掰着指头数一数,李继韬至少犯了三宗罪:
        其一,伙同兄弟抗命,武力护送父亲李嗣昭的灵柩回潞州安葬,还动手打了奉命前来劝阻的李存渥。
        其二,囚禁长兄李继俦,据潞州自立。
        其三,公然叛变,投靠梁朝。
      
        李继韬原以为,自己霸占着上党地区,夹在朱友贞、李存勖的中间两面讨好。结果呢,朱友贞压根就是一滩烂泥,他倒是一了白了,李继韬可就尴尬了。李存勖早晚有一天要找自己算账,可三宗罪,无论算哪一宗都活不成,数罪并罚,够砍三回!
        当中原各地都在弹冠相庆的时候,潞州城可谓是阴云密布。到底何去何从,意见并不统一。
        投靠契丹,这是李继韬的想法,毕竟中原已是李存勖一家独大。对于这个想法,李继韬的弟弟李继远不同意,认为以造反出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
        当然,不投靠契丹并不意味着向李存勖服软,那是找死。李继远认为,潞州占据地理优势,应当据险固守,以不变应万变。
        这两种意见,在潞州其实都不占主流。大多数将领认为,咱们都是河东军出身,如今李存勖得了天下,干嘛还要逃遁或者死扛?不如主动给李存勖认个错,凭借着李嗣昭曾经战功赫赫,细论起来李存勖还是李继韬的叔父(李嗣昭是李克用义子),应该不会太为难咱们。
        思来想去,李继韬接受了主流意见,亲自前往开封,主动向李存勖屈膝称臣。为了活命,李嗣昭的遗孀杨氏也下了血本,不惜重金贿赂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宦官还有老婆刘氏。
        于是乎,李继韬前来“领罪”,奇迹般地出现了宫中无人不为其开脱说情的壮观场面。李存勖就是有再大的怒火,也不便发作,便没有为难李继韬,而是将他留在开封,陪自己多玩几天。
        李继韬没事,伶人、宦官和刘氏的“权力寻租”也打出了“招牌”,大家其乐融融,唯独有一个人心存不满。谁呢?曾经挨了李继韬兄弟一顿痛扁、险些死于非命的李存渥。
      
        在李存渥看来,李继韬罪大恶极不仅屁事没有,还成了李存勖跟前的红人,这不是“老革命不如***”吗?他造反还有理了?打老子的账就这么算了?
        李存勖想笼络人心,李存渥却不是吃素的,三天两头找李继韬的晦气。李继韬不厌其烦,又不敢招惹,人家是李存勖的亲弟弟,你也惹不起啊。因此,李继韬就给李存勖打报告,说我还是回潞州待着吧。
        好不容易把这个“刺头”拴在身边,李存勖当然不肯放。老板不放人,李继韬就自己想办法,暗中指使李继远在潞州纵火,制造混乱局面。
        李继韬天真地以为,潞州一旦乱起来,李存勖一定会让自己回去稳定局面。但是,他确实想多了。别说潞州是假乱,就算是真乱,李存勖手下有的是人,把脚趾头数完都轮不到他。
        结果,李继韬的阴谋败露,李存勖大为光火。这回没啥可说的了,李继韬自己要往死路上赶,只有满足他的要求。李存勖大笔一挥,李继韬、李继远两兄弟,还有李继韬的两个儿子,全部斩首示众。
        李继韬死了,但潞州的余波未尽。
      
        懦弱的老大李继俦没了竞争对手,成为潞州的新主子。事实证明,说李继俦懦弱,那也是相对于其他几弟兄而言。再说了,懦弱的人未必老实。李继俦不仅坐拥潞州,还将李继韬的财产、女人据为己有,终日荒淫无度。
        弟弟李继达看不下去了,说咱们家刚死了四个人,你怎么能把葬礼搞成派对?还要不要脸?
        李继俦不听劝谏,依然我行我素。李继达忍无可忍,抄上家伙发动兵变,将李继俦斩杀。时任节度副使的李继珂募兵平乱,李继达想跑没跑掉,在半道上畏罪自杀。
      




返回目录

[73]   [74]   [75]   76   [77]   [78]   [79]  

[首章]  [尾章] 76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355b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