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9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3-2621:03:37
        洛阳发生的事情待会再说,我们得先把几个人的结局给了了。
        皇后刘氏、李存渥、元行钦,三人原本是结伴出逃的,但半路上走散了。元行钦半道上被逮,押回洛阳,李嗣源毫不手软,新账旧账搁一块算,剁掉!
        刘氏、李存渥继续结伴往晋阳方向疯跑,一个嫂子,一个小叔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也顾不得什么廉耻了。白天忙着跑路,晚上就一起滚床单,凑合着成了“半路夫妻”。
        好不容易逃到晋阳,可守将李彦超不让他们进城,两人只能另谋出路。在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之时,李存渥为部下所杀,无依无靠的刘氏只得出家为尼。后来,李嗣源派兵追杀,将躲藏在一座尼姑庵中的刘氏逮出来剁了。
        魏博发生兵变之后,李继岌带着西征大军日夜兼程地往回赶。抵达渭南时,早就因郭崇韬无辜遇害而心怀怨恨的部将们纷纷逃匿,几万大军毫无斗志。李存勖的噩耗传来,李继岌痛不欲生,自知难逃一劫,命仆人将自己杀死。
        如果李继岌回到洛阳,李嗣源是否会痛下杀手、斩草除根,这个不好说。但不管李继岌死不死,李嗣源都不能视几万西征军为无物。处理好了,是国家的财富,处理得不好,就是一大祸患。如果西征军在关中自立,不仅多了一个割据政权,而且刚刚打下来的三川之地,也就跟中原没什么关系了。
        奉命安抚西征军的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就是怂恿他造反的那个。十年之后,他成了五代时期最臭名昭著的“儿皇帝”,那是后话。此时的石敬瑭,效力于李嗣源的麾下,打仗是没得说,搞“政治工作”也是一把好手。
        石敬瑭一出马,借着李嗣源的声望,几万西征军实现了平稳过渡,使可能出现的混战局面得以化解。
      
        李嗣源“新官上任”,霍彦威等人则开始“捧臭脚”,说老做监国也不是长远之计,得名正言顺才行啊。这一次可不仅是劝进,群臣还提出了更改国号的动议。
        大家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李嗣源跟李存勖没有半点血缘关系。李存勖姓李,那是唐懿宗赐给他爷爷朱邪赤心的。李嗣源姓的这个李,是朱邪赤心赏给他爹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爷爷给你爹赐姓,你夺了他孙子的权,再守着“大唐”的国号,这不扯淡吗?
        群臣的动议,遭到李嗣源的坚决抵制,他义正词严地回应道:“武皇之基业则吾之基业也,先帝之天下则吾之天下也,安有同家而异国乎?”
        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李嗣源拒绝更改国号,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复唐”是河东系统控制舆论的利器,不应主动丢弃。你把刀子扔地上,别人捡起来捅你怎么办?
        其二,国号就跟人的名字一样,无非是一个符号,与其在这个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上纠结,不如多考虑一些实际的国策问题。
        同光五年(926年)四月,李嗣源在洛阳正式登基,改元天成,庙号唐明宗。
        李存勖打着“复唐”的旗号,实则“新瓶装旧酒”。李嗣源继续扛起“复唐”的大旗,打算“旧瓶装新酒”。
        自从唐朝覆灭以来,天下已经饱受了近二十年的战乱。在治国理政、医治战争创伤方面,威震中原的一代悍将李嗣源,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吗?
        日期:2014-03-2719:00:36
        第十二章后唐之粗为小康
        ※ 性格决定命运
        “马上得天下”的李嗣源,能否在乱世之际开创出“太平盛世”?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关键还得看他的性格与经历。
        李嗣源跟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近三十年,英勇善战当然没得说。李克用将他的骑兵命名为“横冲都”,李嗣源从此便有了一个“李横冲”的名号。李存勖能打下这个江山,李嗣源的“股份”少说得有一半,这一点不必赘述。
      
        不过,以李存勖的前车之鉴,能打仗未必意味着能治国。相反,“赳赳武夫”打江山是好手,“坐江山”往往是祸患。
        李嗣源这个新皇帝到底能有什么作为,主要得看军事才能以外的其他东西,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
        除了能打仗,李嗣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归纳起来有三点:谦虚内敛、严于律己、求知好学。
        先说谦虚内敛。
        李嗣源虽然跟着李存勖闯荡江湖,合作也算比较融洽(建国以前),但两人的性格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李存勖好大喜功、目中无人,大言不惭地号称“吾于十指上得天下”,拽得没边儿。李嗣源呢,很低调,从来不居功自傲,对部属也是赏罚有度。与李存勖的“洒脱”相比,李嗣源还是一个居家过日子的人,经常带着军士亲自修理兵器铠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乐在其中。
      
        李克用在世时,李嗣源屡建战功,但得到的赏赐极少。倒不是李克用抠门,而是李嗣源要么不接受,要么捡个零头。李克用心里过意不去,就让李嗣源到自己府中来,除了自己老婆以外,想拿啥拿啥,就当是赏赐了。
        李嗣源啥也不想要,但不能驳李克用的面子,就象征性地抱着几卷丝织品,拎上几千文钱走了。回去之后,李嗣源全部以李克用的名义赏赐给部下,自己一个子儿也没留下。
        还有一次,李嗣源跟一群河东军的将领在一块儿喝酒。喝到兴头上,大家开始满嘴跑火车,这个说我战功赫赫,那个说我独孤求败,惟独李嗣源光喝酒不开腔。
        众人异样的目光纷纷投向李嗣源,李嗣源不再沉默,幽幽地来了一句:你们靠嘴打仗,我靠手打仗,无功可表。(人战以口,我战以手。)
      
        ——谦逊,有时候也是华丽丽的低调。
        说到严于律己,李嗣源的故事可就多了。总的来说,李嗣源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不喜声色,也不贪图享乐,并且知错能改。
        洛阳发生内乱时,皇宫遭遇战火,部分宫殿需要重新翻修才能使用,但李嗣源一再压缩工程预算。完工后,负责督造的官员们想使用比较昂贵的丹漆作为装饰,遭到李嗣源严辞拒绝。李嗣源认为,皇宫只要宏伟壮观就可以了,奢华则大可不必。
        在李存勖时代,由于上下奢靡无度,国家几近破产,财政状况相当糟糕。李嗣源上台以后,千方百计地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最典型的就是解决献马的问题。
      
        从唐朝开始,边境少数民族经常送马匹到中原来,名为“进献”,其实没有哪一次是空着手回去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李存勖时期。
        这些“胡人”刚开始挺老实,送来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马,后来尝到甜头了,便将劣马充作良马,也往京城送,特别是党项人最爱干这事儿。
        马是劣马,但作为“上国”,面子问题至关重要,不仅以良马的价格收购,还对送马者管吃管住,给予格外的赏赐。据有关部门统计,光是这一项开支,一年就超过五十万缗!
        李嗣源上台之后,下令在边疆地区设立专门的马匹交易场所。想送马?恕不接待,自己拉到市场上交易去。
        作为一国之君,偶尔犯错在所难免。有一次,巡检军使浑公儿向李嗣源报告,说有俩人公然练武。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属于“有异图”,是死罪。李嗣源派石敬瑭前去处理,石敬瑭也没经过认真调查,直接杀掉了事。
      
        时隔几日,安重诲经过查访,发现杀错了。哪里是练武啊,俩孩子一人拿根竹竿打着玩儿呢!李嗣源接到报告,气得几乎要吐血,痛悔不已、寝食难安,先是罚了石敬瑭一个月的俸禄,接着又将浑公儿撤职流放,重金抚恤冤死者的亲属。
        李嗣源下达了一份诏令,将这个冤案公之于众,并举一反三,建立了极刑的“复核”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冤假错案。
        正是源于这件事,宋代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破天荒地给了李嗣源一个“好评”。洪迈认为,五代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嗜杀成性、视人命如草芥的,唯独李嗣源比较“另类”,“颇有仁心,独能斟酌悛救”。
        与李存勖相比,李嗣源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他从来不打猎。
        表面上看,这跟年龄有关。李存勖正值壮年,精力旺盛,做了皇帝之后无仗可打,闲得发慌,借打猎过过干瘾。李嗣源做上皇帝,已经六十岁了,正事儿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打猎啊。
        其实,李嗣源不打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自己不说,便没人知道。
        长兴二年(931年)九月,李嗣源下达一道敕令,将宫内的鹰隼全部放生,以后也不准再弄进来了。时任宰相冯道称赞他“仁及禽兽”,李嗣源说自己不是可怜这些动物,而是留着他们没啥用。冯道有些不解,李嗣源这才将自己从来不打猎的根由和盘托出。
        李嗣源年轻的时候,屡次跟随李克用去打猎。那种阵仗,李嗣源这辈子都忘不了。打猎的最佳季节是秋天,遍地的庄稼等着收割,野兽被追赶时慌不择路,钻进庄稼地里。一群人跟着追,得手之后再回头一看,满地的庄稼被糟蹋得一塌糊涂。
        ——这是犯罪啊!
      




返回目录

[86]   [87]   [88]   89   [90]   [91]   [92]  

[首章]  [尾章] 89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e88d4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