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
陈士陈观水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主公!夫人!将军!老大人!你们在天有灵,睁眼看啊!睁眼开啊!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天眼开了!天眼开了!”他失去了儿子、妻子、亲戚、朋友,十数年含冤受屈,忍辱负重,如今亲眼见奸人伏诛,不由如释重负,欣喜若狂。
“恩公!”少年上前道:“请恩公与我一同上殿复命,接受国君的嘉奖封赏。”
他怔怔看着少年,许久许久,突然抬手取过少年手中的长剑道:“十五年前,主公满门惨遭抄斩,夫人、将军、老大人为了保全忠良之后,使忠义传承,皆舍生取义而去。我本那时就有心追随他们而去,奈何你年纪尚幼,需人抚育,如今奸人伏法,沉冤昭雪,忠义传承,我心愿已了,也该去了。望你传承忠义,匡扶朝纲,造福苍生!”
言毕,他将长剑往脖项上一横,竟就自刎而亡。
“恩公!父亲!”少年突遭大变,措手不及,痛不欲生,十余年来抚育关爱之情景历历在目……
日期:2012-01-0522:02:28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五二
“唉!先生这些年太苦太累了,如今你长大成人,你家沉冤昭雪,奸人伏诛,忠义传承,他终能卸下肩上千钧重担,是该歇歇了。先生是去与你父母,与将军,与老大人团聚,去得安心。望你牢记他的遗训,传承忠义,匡扶朝纲,造福苍生!”老元帅上前道:“如此先生也就能含笑九泉了。”
史载,少年此后“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少年后来执掌朝政,成为国家的栋梁,史载少年“偃武修文”“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尽心竭力维护着一方安宁,直到生命的最后。在临终的那一年,少年还会盟诸侯,重申以前达成的协议,希望能为百姓多争取上一些太平岁月。
以上这段“孤儿”故事,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赫赫有名,在《史记》、《左传》、《国语》等古老典籍中都有记载,并多次被搬上中外舞台,改编成各种戏剧,前两年还上了大屏幕,拍成了一部中国电影大片。
那位看官要问了,这故事说的究竟是哪朝哪代?
这段故事出自春秋战国,史称“赵氏孤儿”,又名“搜孤救孤”。
故事中的“孤儿”姓赵名武,保护抚养孤儿成人的忠义之士名叫程婴,孤儿的母亲,也就是故事中的夫人史称赵庄姬,故事中为保护孤儿而死的将军名叫韩厥,老大人名叫公孙杵臼,老元帅名叫魏绛,奸人名叫屠岸贾。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说的是晋国世族赵氏,世代忠良,孤儿的父亲赵朔时任晋国大夫,因对抗奸臣屠岸贾,被诬陷谋反,遭灭族之祸。奸人屠岸贾抄斩了赵家满门三百余口,此事史称“下宫之难”。孤儿的母亲赵庄姬因为是国君晋景公的姐姐而幸免于难,当时庄姬夫人已有身孕,后来生下了赵武,赵武在赵家门人程婴和忠义之士韩厥、公孙杵臼、魏绛等人的保护与帮助下,最终长大成人,诛杀了奸人屠岸贾,昭雪赵家冤屈,传承忠义。
顺便说一句,我们在本系列文章上一章“差序格局”中说过的“豫让刺赵襄子”故事里的赵襄子,就是孤儿赵武的后人。面对刺客豫让,赵襄子显得异常宽宏大度,不止一次给予刺杀自己的豫让,生的机会,直至最终还满足了豫让最后的心愿。我们已无法知道面对视死如归的敌手门人豫让,赵襄子是否想起了自己祖先孤儿赵武的传奇身世?是否想起了当年同样视死如归的赵家门人程婴?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信宠奸人,祸害忠良的晋国虽然曾经很强大,但终究还是灭亡了。晋国灭亡后,在晋国原来的土地上出现了三个新的国家:
赵国,由孤儿赵武的后人建立,
韩国,由将军韩厥的后人建立,
魏国,由老元帅魏绛的后人建立。
这段由赵、韩、魏三国替代晋国的事迹,史称“三家分晋”,后来赵、韩、魏三国与另外四个国家组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组合,名为“战国七雄”。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本章前面说过的古老典籍《国语》里的话“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
本章前面还说过“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或许晚到,不会不到!”
当然,“赵氏孤儿”的故事是颇为离奇的,读来不太象历史,而更象是传奇小说。而且记载这一事迹的《史记》、《左传》、《国语》等典籍中的记录之间也不乏矛盾之处。
比如孤儿的母亲赵庄姬,据某些史料记载并不是当时晋国国君晋景公的姐姐,而是姑姑。
又比如,最后赵家昭雪冤屈的过程,据某些史料记载其实是这样的:
日期:2012-01-0621:08:59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一五三
赵家惨遭灭门的“下宫之难”十五年后,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在那个万恶旧社会长大的晋景公没什么科学知识,很迷信,久病不愈居然不请医师请卦师,请人来算卦。算卦的大师说晋景公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冤枉忠臣,屈死忠良的缘故。于是,韩厥,在这个版本中韩厥将军没有死,并且在晋景公算完了卦,很迷茫的时候及时出现,向晋景公诉说了赵家的冤屈,于是晋景公为赵家昭雪,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于是赵氏孤儿赵武带领兵士诛杀了奸人屠岸贾。
其实,据多方考证,太史公司马迁写作《史记》“赵氏孤儿”这一段时,基本上采用的是战国时的传说。由此,《史记》及与之有关的诸多典籍中“赵氏孤儿”这一段读来不太象历史,而更象是传奇小说也就可以理解了。本来就是传说嘛。
传说似乎做不得数,但能被记入《史记》的传说又似乎应该能够作数。
到底做不作数呢?我想,不忙匆忙下结论,不妨结合各方史料考证一番。
前面故事的结尾处,我们说了史载,这是据《史记》记载,程婴死后,孤儿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讲到孤儿赵武为程婴设立祭祀之所,从此赵氏后人年年祭祀,世代传承,从未断绝。
而唐朝的《史记正义》里记载“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焉。”这说的是到唐朝的时候,赵氏后人在祭祀自己祖先的时候,仍然专门准备了一处祭祀程婴与公孙杵臼(据此看来,程婴抱着婴儿出宫的那天,韩厥将军后来的确很有可能没有死,活着就好,好人一生平安。)考虑到唐朝的时候旅游业还不太发达,估计赵氏后人无缘无故弄块地方祭祀程婴、公孙杵臼二士,卖门票创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上历来祭祀自家祖先时都没有同时祭祀别家祖先的传承,无缘无故找别家的祖先来和自己的祖先分供品,那可是大不“孝”,所以赵氏后人专门祭祀不是赵氏祖先的程婴、公孙杵臼二士,一定有着极其特别的原因,而这原因也只能是程婴、公孙杵臼曾保全救护赵氏孤儿,保全了赵氏传承才算合理给力,古籍《五礼通考》中就对此有过解析。
据此看来,我们前面说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离奇,但还是有历史依据的,这合乎我的期望。我认为,这个可以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我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很多人,比如同样姓赵的宋朝皇帝宋神宗。史载,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廷为程婴、公孙杵臼二士在绛州立庙祭祀,春秋之后一千多年了,到了宋朝,该有的还是有!有国家层面的认可,对忠义传承的认可。
创建缓存:b3559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