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节
雪域桃源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诏书下了,具体的仪式怎么搞?官员们毫无经验,都犯了愁。刘秀命司空张纯为主要负责人,带着有关的官员,去查阅汉武帝元封年间封禅的旧典。结果,却引发了一场争论。当时,根据张纯等人查出的资料,封禅之时,需要很多必须的物品:“方石再累”、“玉检”、“金泥”。
所谓的“方石再累”,就是可以对合的巨型方石。“玉检”,就是玉制封条。“金泥”,也就是用水银和黄金制成的封泥。刘秀认为,在巨石上刻字,费人费时,劳民伤财,难度太大。眼下国家刚刚恢复元气,搞这些会花很多冤枉钱。他亲自提议:“可用汉武帝时的旧方石,将上奏天神的玉牒存放其内!”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他的女婿梁松等人的坚决反对。他和一帮大臣们坚持认为:“封禅是举世罕见的国家大典,几百年才有一次。若用武帝旧石,这算什么?上天会问这到底是谁封禅?陛下是替孝武皇帝封禅呢?还是自己封禅?”刘秀无奈,只好下令让石工开采完整的青石刻制。为了降低消耗,刘秀下令:“用一般的青石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找五色俱备的五彩青石!”
建武三十二年(西元五十六年)正月,封禅工程正式启动。但是,由于图谶之说刚刚提出,伐石立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竣工,然而刘秀却等不及了。正月二十八日,刘秀迫不急待地从洛阳启程东行,前往泰山。由于封禅心切,他一路赶的心急火燎,从洛阳至泰山,几千里路,走了十四天就到了目的地。二月十日,御驾抵达鲁国,准备开始登泰山。可惜的是,山上的石坛尚未建好,无法马上使用。刘秀只好率领群臣先在奉高县歇驾,又严令诸臣赶紧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十日后,祭坛终于完工了,刘秀大喜,下令:“三日后,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二十二日清晨,燃起柴火。盛装打扮的刘秀,率领太子、诸侯王以及满朝重臣在泰山南麓之下祭天,使用礼乐,一起祭祀众神,一如在京城南郊举行的祭天之礼。这个仪式结束之后,到了“食时”(即上午辰时),刘秀乘坐御用挽车登山。“日中”后(即中午午时之后),到达山顶,更换祭服。至“晡时”(即傍晚申时),刘秀登上祭坛,面对北方。
尚书令献上玉牒及玉检,刘秀亲手用一寸二分的御玺钤封。封好后,太常命骑士二千余人抬起坛上的方石,尚书令将玉牒藏入其内以后,再用方石盖好,其后又由尚书令用五寸之印钤封石检。仪式完毕,刘秀再次叩拜,群臣百官高呼万岁,音动山谷,庆贺封礼告成。于是大家又从原路下山。返回天门时,暮色已深,百官队伍连绵二十余里在黑暗中摸索,靠石头撞击的声音互相跟从,直到“夜半”后,即深夜子时之后,刘秀才抵达山下。而群臣到“明旦”,即次日清晨寅时才全部下山。年老体弱者,由于担心出事,只好躺在岩石间等待天亮,幸好无人伤亡。二月二十五日,在梁阴祭地神,以汉高后吕氏配享,随同祭祀山川众神,一如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在京城北郊举行祭地之礼的旧典。二月二十七日,刘秀抵达梁父,下令免去奉高县当年的一切租税。四月五日,刘秀返回洛阳。四月十一日,他下诏大赦天下,改今年为建武中元元年。没过几天,他又要出巡长安。一直到五月二十八日,才返回洛阳。
至此,这场盛况空前的封禅大典的帷幕就此落下。刘秀的心理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很有一种成就感。古往今来,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他自己举行过如此盛大的典礼。对于刘秀来说,这一生,真可谓是功德圆满!
日期:2008-6-8 23:47:47
然而,这场典礼的代价是极大的。它不仅耗费了无数的钱财,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最为严重的是,它极大地损害了刘秀的健康。毕竟,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他早已是一个年迈体衰的花甲老人了。虽说在封禅结束之后的几个月里,他的身体好像很正常,甚至能到长安等地去继续巡视。然而,老年人终究是老年人,有很多的疾病都是潜伏着的。当时固然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发作可就无法挽回了!
封禅的后果真是立竿见影。司空张纯执掌的司空府,是这次大典的主要筹办单位。为了做好筹备工作,张纯自从一开始,就高度紧张地投入了工作。他整日里忙的是昏天黑地,不能休息。自从登完泰山之后,张纯是一病不起。三月三十日,张纯就病死了。六月二十四日,刘秀任命太仆冯鲂为信任司空。紧接着,六月二十八日,司徒冯勤去世。司徒一职空缺了三个月,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十月六日,刘秀才任命司隶校尉、东莱人李为司徒。
刘秀一生,都对于谶纬之书深信不疑,对于各种祥瑞也是喜闻乐见。据说,当时在京师洛阳有甘泉涌出,又有朱红之草生在水畔,各郡、各封国也纷纷上报天降甘露。百官奏称:“祥瑞频繁降临,应当命令太史予以收集,载入史册,以流传后世。”刘秀拒绝了此议,对群臣道:“朕无功德,嗣后各郡国所上关于祥瑞的奏报,史官一律不得载入史书!”虽然在表面上是如此谦虚,但在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沾沾自喜。
对于刘秀来说,起兵是根据图谶,他的登基也是根据图谶,他能够统一天下也是根据图谶。人们都说:“龙有逆鳞,触之者死。”刘秀也有“逆鳞”,这就是图谶。他为人一向温厚豁达,但是他绝不允许任何人非议图谶。儒学宗师桓谭、冯衍就是因为劝谏刘秀不要过于迷信图谶而遭到贬黜,桓谭还甚至为此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登基之后,慕名将桓谭征召为待诏。但桓谭很快就发现,圣上对于他的回答应对,并不满意。桓谭已年近半百,一心想为自己某个长久富贵。在被宋弘举荐拔擢为议郎、给事中之后,桓谭汲取了过去的教训,学会了低眉顺目做人,“夹着尾巴做事”。好不容易取得了刘秀的宠信,却被宋弘当头一棒训斥了一顿。
为了避免宋弘的叱骂以及天下人的非议,桓谭只好改弦更张,再次改变了方略。在宋弘的督责之下,桓谭也成了一个“刺头”,经常上疏陈说一些刘秀极不爱听的话,让刘秀感觉很不爽。
在刘秀的心中,谶记的神圣性是不容置疑的。他应谶起兵,又应谶登基,奠定中兴的基业。对于谶记之书,刘秀的研究时间比经书要多的多。到了洛阳之后,甚至以谶记之书以决定政务。而且,刘秀在某些方面赏罚不明,重罚轻赏,先后逼反了彭宠、邓奉,造成变乱纷起,天下迟迟不能统一。对此,桓谭很有意见,上书谏道:“但凡人之常情,总忽于眼前之事而重于奇闻异说。臣观先王圣迹,必以仁义正道为本。其实,世上并无奇异怪诞之事。‘子不语怪力乱神’,自子贡发问以后,孔子绝口不谈。后世儒生学识浅陋,岂能通晓?如今一些方术小人,编造图书,伪称图谶,连累蒙蔽圣上,其罪当诛!岂能不对他们惊而远之呢!小臣听说陛下对方士烧炼丹药点化金银之术穷根究底,百般质疑,甚是英明,但却愿意听从图谶之言,这又是何等的失误!图谶预言虽有时与事实相符,但这不过如同占卜单双之类,总有巧合!陛下应当听取正确意见,发扬圣明之思,摒弃小人邪说,遵循五经正道!”奏书呈上,刘秀更加不悦,窝了一肚子的无名火,愈发厌恶他。
此后某日,刘秀准备建造一座灵台,下诏公卿商议建造地址。刘秀对桓谭道:“朕打算以谶记决定其建址,你觉得如何?”桓谭沉默良久,缓缓道:“臣从不读谶。”刘秀并未当场发作,按捺着性子问:“桓卿,这却是为何?”桓谭道:“经文为真,谶记实伪!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刘秀再也忍耐不住,勃然大怒:“桓谭诽谤圣道,目无法纪,拉下去,斩了!”
桓谭吓得面如死灰,叩头不止,直到额头都磕破了,血流满面。要是换了别人,刘秀理也不理。可是,桓谭毕竟是当世名儒,杀了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刘秀沉默良久,最终还是赦免了桓谭,将他贬黜为六安郡丞。桓谭已经七十多岁了,受了一肚子气,抑郁不乐,病死在赴任途中。
世上没有完人,刘秀迷恋图谶,确实是他的一个很大的缺点。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去世也与谶记有关。假如他要不封禅泰山,不折腾这一下子,他完全可以多活几年。不过,这世界上的事情还真是难说,可能,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命有归吧!刘秀的任务完成了,他也该走了……
日期:2008-6-9 0:29:31
(九)曲终人散
对于被废黜的前皇后郭圣通,刘秀对她的待遇并不差。从他对郭圣通、刘疆母子的态度来看,也算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丈夫,一位宽厚大度的父亲。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对于这位曾经的正妻,有些跋扈、任性,五个儿子的母亲。刘秀一直感到心中愧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可惜,皇后的位子只能由一人来坐,大汉的天下也只能由一人来继承!刘秀只能是发出深深的叹息!
建武十七年(西元四十一年)十月,在改立刘庄为太子之后,刘秀也对郭氏家族的利益损失进行了一定的弥补。他晋封郭圣通所生的儿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常山郡划归中山国,作为益封之礼。加封郭圣通之弟郭况为阳安侯,封邑几同于大国。
创建缓存:f8592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