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95节

雪域桃源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跨马操兵十五载,栉风沐雨,百折不回。
        妖氛扫清群雄灭,乌鬓已渐白。
        都说你用兵如神,都说你恢廓豪迈。
      
        哪知你九死一生,哪知你惆怅无奈?
        垂拱而治二十载,拯溺扶弱,深情不改。
        春风化雨民解悬,恩深润慈爱。
        岩岩烈勋,德追三代。
        惟我世祖,千秋壮哉!
      
      
      日期:2008-11-1 21:46:46
      
        关于第二部的连载,我做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篇目中的重复问题。由于出版方面对第一部《栉风沐雨》的出版稿做了大量删节。其中有不少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原本是我给第二部埋下的伏笔)。为了保证书稿的完整性,也便于读者理解,特此将其补充到第二部中。因此,有些情节难免与前面稍有重复,敬请谅解;
        二、关于第二部《炎炎大汉》的风格。仍然保持原来的背景深沉、描写细腻之特点。这样做,虽然我可能要多费点神,也可能不会在将来的实体书中出现,但是我觉得这对于普及东汉历史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好处。
        三、关于更新的速度。我会尽力保持一个较快的更新节奏。虽然可能不如第一部时那么快,但是我还是会尽力多贴一些。
        四、错别字、病句问题。由于以前的校对不慎,错别字较多,有的地方还有病句。在此次的连载中,我会尽力校对,尽可能地减少此类现象。
        就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书稿。也欢迎诸位批评指正。
      
      
      日期:2008-11-1 23:53:58
      
        (二)国有良相
        建武中元二年(西元五十七年)二月六日,太尉赵熹、司徒李、司空冯鲂三人召集满朝文武进入南宫,为大行皇帝刘秀发丧。赵熹当众展读刘秀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此刻,赵熹虽然将刘秀驾崩的消息诏告天下,却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第一、大行皇帝的丧事如何安排?虽然先帝不许各地官員們奔丧,可是,皇子、宗室们总不能不来吧?也应该略尽人子之孝吧?还有,大行皇帝的梓宫如何奉安,具体仪式怎么搞?
        第二,还要为太子刘庄举行登基大典。这个仪式到底怎么搞?堂堂大汉新天子登基,总不能凑合将就吧?此外,新的年号还没确定下来。到底是马上改元还是再等一年?一旦失了礼,还要让四周的匈奴、乌桓人耻笑!如此一来,岂不成了千古笑柄?
        这些都是问题。谁也没经过这事,更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由于东汉初兴不久,典章制度因王莽之乱,几乎全部毁于兵燹。西汉旧制资料缺损颇多,十不存一。国家大丧,群龙无首,谁也不晓得该怎么搞。开始当然是一片混乱:朝里宫内,到处一片狼藉,人心惶惶。
      
        这些难题,太子刘庄心里没底,赵熹、李、冯鲂三人也没底。但是,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刘庄虽然已经整整三十岁,本来他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他也对此一概不懂。此外,身为丧主,刘庄也不便具体经办。最后,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太尉赵熹。
        赵熹身为三公之首,德高望重,曾在榻前领头接受了托孤之任,身负顾命之重,做这个“治丧委员会主席”显然是众望所归。李、冯鲂二人的资格没他老,位置又在其下,于是都做了“副主席”,协助操办丧仪。三人就位之后,立即传告天下,并命人骑快马飞传各地,招呼皇子、宗室子弟们火速入京奔丧。
        刘秀只有三位夫人,一生共有十一个儿子。前任皇后郭圣通生了五个:东海王刘彊、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阜陵王刘延、中山王刘焉。现任皇后阴丽华也生了五个:太子刘庄、东平王刘苍、广陵王刘荆、临淮公刘衡、琅邪王刘京。许美人生了一个:楚王刘英。其中,除了临淮公刘衡早在十几年前夭折以外,其余十个都健在。
        刘秀虽是一代明君,教育子女的效果却是差强人意。
        正所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虽然刘秀苦心孤诣地悉心调教,这十位皇子还是良莠不齐。建武二十年之前,他们都在京师居住。除了刘庄、刘疆、刘苍三人比较优秀,其余的大多是是资质中下、品行一般的一般子弟。更有甚者,还出了刘辅、刘荆、刘英这几个劣迹斑斑的“刺头”。他们大都喜欢结交高士、游侠,惹出了不少事端。尤其是刘辅等这三位,要本事没本事,要才学没才学,还常给刘秀捅篓子。
      
        沛王刘辅有“龙阳”之癖,宠幸寿光侯刘鲤(更始帝刘玄之子)。建武二十年,刘鲤为了给父亲报仇,亲手杀死了刘盆子之兄式侯刘恭。刘秀大怒,将刘辅抓进大牢,关了三天紧闭。刘秀严厉申饬诸王,甚至亲自手写家训,警告他们不要生事。但是,诸王以及宾客们犯法还是屡禁不止。刘秀无奈,只好于建武二十八年下了严诏,将所有的皇子全部赶到封国去住。即便东海王刘疆也不例外。
      
        此刻,除了皇太子刘庄之外,只有东海王刘疆一人在京师养病。去年他跟着刘秀一起去封禅泰山,见他身体羸弱不堪,出于怜悯之心,刘秀破例带他一起回京养病。
        几天后,惊闻噩耗赶赴洛阳奔丧的皇子们开始陆续抵京。有的星夜兼程,有的则慢慢腾腾。十数日,皇子、宗室子弟们却还是没到齐。
        这一现象,令赵熹、李、冯鲂三人焦虑万分:“先帝龙驭上宾,神州无主。若是不能及时尊奉太子登基,如果酿出事端,岂不有负先帝之重托?”
        还有一种情状令赵熹非常担忧。这些已经抵京的这些皇子们,却表现的很不好。诸王的手下官吏,居然与京官们一起出入宫廷禁地,门卫们却不敢阻拦。他们在宫中高声喧哗,随意走动,打破了这里应有的宁静。开始,赵熹强压怒火,硬是忍住了,没有发作。可是,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天,由于皇子、宗室们还没有到齐。太子刘庄的登基大典只能延期。刘庄无奈,只好来到大殿中守灵。这时,诸王兄弟们居然与他并排跪在一起。还有的在殿中窃窃私语,甚至嘻嘻哈哈,全然不像死了父亲的人。刘庄气的脸色铁青,却是毫无办法。
        赵熹见状,大为震怒,他厉声断喝:“大行皇帝驾崩,四海同悲,山河饮泣。尔等怎敢如此无礼!”诸王吓了一跳,却又仗势着自己是龙子龙孙,出言轻薄:“太子都没说啥,你算什么东西?居然管起老子的闲事?爬一边去!”赵熹大怒,愤然抽出腰间的佩剑,怒喝:“尔等再敢无礼,先问问本官手中的剑答不答应!谁敢乱动,本官宰了他!都给我滚出去!滚!”这些纨绔子弟哪里见过这阵势?吓得抱头鼠窜而去。
      
        次日,赵熹上奏皇后阴丽华,明确提出要求:“所有的诸王官属,一律驱赶出京,全部到洛阳周边郊县安置。前来奔丧的诸王,一律回到住在封国会馆(办事处)。”赵熹还腔调:“诸王入宫,一律不许带随从,也不准带武器。到梓宫前哭丧,每天只限在晡时(晚饭时)。”阴丽华准奏。赵熹得道了尚方宝剑,立即吩咐南宫司马(宫殿门官):“门卫士兵穿着一定要整齐,严格门禁出入,擅自闯入者,无论是谁,杀无赦!要是出了事,我唯你是问!”此令一出,顿时内外肃然。
      
        几日后,除了个别人以外,该来的人终于大致到齐了。赵熹觉得:“再不能等了!”他急忙找来李、冯鲂二人,筹划登基大典。李、冯二人表示:没意见。他连夜召集了前代的西京老吏,一起研讨,终于拿出了一个稳妥的方案。
        几日后,新皇的登基大典终于开始。赵熹、李、冯鲂搀扶刘庄登基,这就是汉明帝。在三人的提议下,刘庄尊母后阴丽华为皇太后。在赵熹的殚精竭虑之下,仪式搞得既简单又隆重,皇太后阴丽华很满意,新皇刘庄很满意,满朝文武也都很满意。
        至此,一个新的时代——永平王朝的大幕,终于拉开了。
        刘庄的位子还没捂热,赵熹这才刚刚平静了没几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广陵王刘荆要谋反!
        天哪!刘荆放着好好的诸侯王不做,居然想造反?!难道他真是活腻味了不成么?真是好大的胆子!
      
      
      日期:2008-11-4 19:07:26
      
        (二)国有良相
        建武中元二年(西元五十七年)二月六日,太尉赵熹、司徒李、司空冯鲂三人召集满朝文武进入南宫,为大行皇帝刘秀发丧。赵熹当众展读刘秀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此刻,赵熹虽然将刘秀驾崩的消息诏告天下,却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第一,大行皇帝的丧事如何安排?虽然先帝不许各地官员们奔丧,可是,皇子、宗室们总不能不来吧?起码也应略尽人子之孝吧?还有,大行皇帝的梓宫如何奉安,具体仪式怎么搞?
        第二,还要为太子刘庄举行登基大典。仪式到底怎么搞?堂堂大汉新天子登基,总不能凑合将就吧?此外,新的年号还没确定下来。到底是马上改元还是再等一年?一旦失了礼,岂不成了千古笑柄?
      
      




返回目录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首章]  [尾章] 194章/共206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268f7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