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节
鼎湖听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9-21 10:58:49
第118章运筹帷幄-大唐“神童”李泌(续二十四)
这正是李泌处世哲学的最高明之处,看似招招是虚却招招是实(所以有网友也说人生超脱也是需要实力的),比起曾阴过李泌的大权独揽又不得好死的杨国忠、李辅国不知高明几多。
总之,支撑起李泌屡跌屡起的风雨人生的,除了他对于大唐的一颗赤子之心,最重要的是他那“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淡泊名利的宽阔如海豁达大度的心胸,以及对待个人荣辱得失的平静潇洒心态,真正做到了儒家大力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世观念,基本上也已经达到了道儒学说所倡导的“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神仙境界。这正如他和一代文宗张说对诗时所说的“动就如逞才(建功立业),静就如遂意(称心如意)”,一动一静之间已经透露了他与世无争的心境,基本上也和道儒学说中的“无欲则刚”的理念相吻合。
据说李泌平生最想要的赏赐就是枕天子膝睡一觉而不是高官厚禄(果然后来唐肃宗也满足了他枕膝的要求,牛B得麻痹),这就向官场的竞争对手(包括皇帝)透露了他无意逗留官场争利的信息,一个自动缴械的人即使是在战场上也能“缴枪不杀”了,这正是他在官场经常能全身而退又经常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资本”和超级杀手锏,成了大唐永远屹立不倒的政治不倒翁,果然是仙家之智也。如果他经常像怨妇一样一被赶走就怨天尤人愤愤不平,根本不用到了第五次离京他就挂了,不是他被人迫害死就是自己忧愤而死,果然正应了那句老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看来,李泌的为人处世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我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够我们研究一辈子的了。
其实,以仙家神怪自居的李泌还有很高的哲学素养,还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这就要从他的哲学态度来讲了。
据史载,曾经有一个妄人对晚好神鬼事的唐德宗谎称自己做梦见到吐蕃将入侵大唐,而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告诉他说将为大唐守边而大唐也终将获胜,后来果然发生了吐蕃入侵被唐军打退之事,唐德宗认为这太应验了,于是想遵照这个装神弄鬼的妄人的说法要建白起庙以示感谢。
当皇帝把此事和李泌商量时,李泌却基于无神论的哲学思想表示强烈反对。本来嘛,当时唐朝的边境形势就特别严峻,吐蕃入寇也是经常的事,而唐朝军队能把他们赶走也不是异想天开的事,这个根本上和白起显灵八竿子也不沾边,这只是妄人胡说八道想兜售其奸而已,其他的都是胡扯。
“我只听说国将兴,听于人(民)……”(出处《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李泌平静地劝皇帝说。
李泌此话的意思是说,国家中兴从来都是由人民来主导,要使国家覆亡那就听于神吧。本来把吐蕃赶走的是边境将士,一点也不关死鬼白起的事,你却把之记在鬼神的功劳本上,这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轻视功臣的做法,以后你还指望谁杀身成仁来为你打江山和守江山(李泌的“外结回纥、大食以困吐蕃”而安边的主张也非常得分)。
日期:2010-09-23 10:25:09
第119章运筹帷幄-大唐“神童”李泌(续二十五)
一听到李泌这个力透纸背又十分有说服力的分析,信神信鬼的唐德宗也终于决定不再建白起庙。哲学光辉也能照耀愚氓也。
关于李泌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天命”的正确理解上。
这个就牵涉到了前文曾提过的李泌和唐德宗论相的事儿上。唐德宗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昏君,昏君又特别喜欢会溜须拍马的曲意奉承者,这样才能在听话的大臣面前充大头充有料,比如卢杞就极尽拍马屁之能事,凡事都顺着皇帝的旨意,让昏君感觉自己特别能干,反正事情办好是皇帝的功劳,办砸了臣下也能主动承担责任,所以唐德宗特别喜欢卢杞,而恶把皇帝当小孩子来看待的宰相杨炎,在唐德宗和李泌谈论到杨炎时,德宗还直言不讳地对李泌说:“杨炎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家伙,每次和朕谈事情,同意他的意见就高兴,不同意就恼怒,甚至以辞职来威胁,我简直都有点受不了啦。你以为你是谁啊,又不是你杨家的天下,后来他死了,是他咎由自取,并非卢杞从中作梗。至于建中年间之兵变,那是天意,其实也曾有术士事先要朕修筑奉天城,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暗示,并不是卢杞的罪过。”
关于术士论天意的故事,历史牛书《资治通鉴》有过这样的记载,也就是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的时候,曾有一个叫桑道茂的术士上书唐德宗,胡说什么“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
原本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妄言,到了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真的因叛乱而逃往奉天。基本上这也是一种巧合而已,好神鬼事的唐德宗果然信以为真,认为这是天命不可违,是天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可抗力也。为此才有李泌和皇帝的关于“天命”的有趣对话。关于此事,《新唐书??李泌传》也有记载,当时李泌对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桀(误,应作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数纣曰:‘谓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则桀、纣矣。”帝曰:“朕请不复言。”
大意就是说,李泌认为天命一般人都可以谈论它,唯独君王和宰相不能,因为君王和宰相正是造命的人。如果君主和宰相也谈论天命,那么所制定的礼、乐、刑、政就没有任何赏善罚恶的意义了。纣王曾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商朝就这样灭亡了!
哇,服就一个字,在那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占主导的封建社会,难得有李泌这种重人事轻天命的哲人式政治家,难怪他在指导皇帝施政时总是很清醒很能说到点子上,果然不是什么行为怪诞好谈神仙之事的“方外之人”,如果有此种行为也只是李泌保护自己的诈傻扮蒙的故作糊涂而已,“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不是也有一句“难得糊涂”的千古名言吗?
日期:2010-09-24 10:32:18
第120章运筹帷幄-大唐“神童”李泌(续二十六)
这个当然也能理解为李泌的生活写照,他不过是学张良欲从赤松游之故智。如果他真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妄人”,基本就很难理解他对政治、经济和军事诸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了。
关于李泌的“好谈神仙诡诞”,《唐国史补》卷上载曰:“李相泌以虚诞自任。尝对客曰:‘令家人速洒扫,今夜洪崖先生来宿。’有人遗美酒一植,会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来,与君同倾。’倾之未毕,阍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还之,略无怍色。”这个故事当然是有点诡异,他居然未卜先知谁谁将要来探望他,还煞有介事地指挥家人如何如何,这个对于正常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天才李泌竟然荒诞到此等地步,简直就是有点匪夷所思,如果不是立心要表演给别人看的话,那就证明他得了瞬时失心疯。最令人惊奇的是当谎言“穿梆”之后,他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泰然处之,好像无事发生一样,一点愧色也没有。
这种返童式的“拙劣表演”当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李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事一传开当然也是议论纷纷,一个当朝高官有如此低劣的行为,难怪史书也对李泌的为相评价不是很高,《旧唐书??李泌传》说是“时论不以为惬”,而《资治通鉴》干脆就如此评论:“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只有《新唐书》对李泌的评价相对中肯点,认为李泌“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虽然还有一点保留态度,也算是透过现象看出了事物的一点本质,还原了李泌怪诞背后的高明,是侍郎不是洪崖又如何?酒照倒事照办。
因为如果李泌是彻底的荒诞不经的话,那么他的反对建白起庙和反对“天命论”就将是一种悖论,因为作为帝王师的李泌确实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如果他以这种孩童“过家家”的诡诞模式行事施政的话,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聪明人是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的。
如果要真正弄懂神奇李泌的意图,我们也只能也必须是从反向思维来理解,这当然是他的一种保护自己的超级智谋。这既是一种强化自己是“绝粒(就是不吃饭,难怪皇子曾想夺他自己亲自烧的香梨他也不给)无家”的世外人的方法(以便强调自己不与人争名夺利对同僚没有攻击性和威胁性从而减少几分摩擦),也是一种诸如去掉皇帝授与他“大学士”中的“大”字的那种谦让中和态度,都是最高明的处世哲学和保全之策。
所以,连主修《新唐书》的欧阳修、宋祁等人都看到了这一点:“德宗晚好神鬼事,乃获用,盖以怪自置而为之助也。”(《新唐书??李泌传》)认为李泌是假借神怪以自助,这个完全在理。
如果李泌也像国家跳水队队长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很容易被人当靶子而很快挂掉(同期的思想家陆贽就是一例,以后会说到),也只能还没有实现政治理想而“投江自尽”的命了。
调用缓存: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