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67节

日期:2009-06-08 22:12:13
      
        心理关羽68
        刘备得了东川之后,曾命刘封孟达取上庸。太守申耽等率众投降,刘封因此功而获封副将军,与孟达二人共守上庸。
        这一日,廖化火急赶到,报知刘封,荆州失守,关羽兵败,困守麦城,恳请刘孟二人速起上庸之兵,以救关羽。
        刘封先安排廖化休息,然后找来孟达商议。
        提起关羽,刘封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关羽对他有偏见,刘封一直心知肚明。
        当初,刘备见刘封容貌俊朗,气质不俗,准备收刘封为义子。关羽就曾当面加以阻拦,话语毫不客气,给刘封的心灵以深深的伤害。所以,从“情”上来说,刘封并不情愿去救关羽。
        但是关羽和刘备桃园结义,从辈份上来说,关羽是刘封的叔父,而且刘备对刘封向来不薄。从“理”和“法”的角度来说,不救关羽是说不过去的。
        情理法的纠葛让刘封心烦意乱,决断不下,只好找来孟达商量。刘封如果找孟达之外的任何一人商量,刘封的命运和关羽的命运都会出现转机。但刘封偏偏找了孟达。
        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取得西川,有三个人居功至伟。这就是张松、法正和孟达。这三人原是刘璋手下,若不是他们作为内应,刘备是不可能取得西川的。但张松因勾结刘备被刘璋发觉而被处死,只剩下法孟二人。刘备得了西川之后,法正得到刘备重用,飞黄腾达,一路高升。但孟达却被刘备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最后只能作为刘封的副手来镇守上庸。
        孟达的内心失落是可想而知的。他认为自己智谋能力出众,完全可以胜任更加重要的职位。但仕途的不如意,让他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孟达自觉为刘备付出了很多,要不是自己等人,刘备哪里来的这万里江山?从互惠原理来看,刘备应该将孟达奉若上宾,加以重用才对。但刘备对孟达的回报却极不相称,这自然让孟达心中对刘备怨恨不已。
        孟达可以背叛刘璋,当然也可以背叛刘备。背叛不一定要从外形上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暗中报复得以实现。
        孟达一直在寻找、等待报复刘备的机会,但机会一直没有出现。而今日关羽落难,他和刘备形同一人,报复关羽就等于是报复了刘备。
        所以,孟达早已打定主意,决不发兵援助关羽。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刘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刘封说:“如今关叔父被围麦城,廖化冒死前来求救,应该如何做呢?”
        孟达说:“我听说东吴三四十万精兵都在荆州,荆襄九郡都已经属于东吴。关羽目前只有一个麦城,乃弹丸之地,哪里能守得住呢?而且,曹操又亲率大军四五十万,乘虚而来,势如泰山。我等上庸,这点兵马,哪里能和曹孙两家抗衡呢?如果我们去增援,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啊!”
        孟达的说服工作先是从中心途径着手,通过对敌我双方兵力的理性计算,希图刘封能够知难而退,打消前去救援关羽的念头。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情”始终是第一位,从而,中心途径的说服往往不能奏效。
        刘封说:“道理是这个道理。我也知道。可是关羽是我叔父,坐视不救,是说不过去的。”
        孟达冷笑一声,决定从外周途径下手:“你把关羽当成你的叔父,那么,他有没有把你当成侄子呢?”
        孟达的这句话,触动了刘封内心的伤疤。刘封默不作声。
        孟达继续说道:“那么,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远离成都,跑到这个偏僻山城来驻守吗?”
        刘封还是不做声。
        孟达说:“上次汉中王登位的时候,准备册立王太子,向孔明咨询。孔明耍了个滑头说:‘这是主公您的家事,可以问问关张的意见。’汉中王就写了一封信给关羽。关羽得知后,勃然大怒说:‘立嫡不立庶’,这是基本的道理,又何必来问我呢?!刘封不过是螟蛉之子,就应该让他离得远远的。否则就会伤害到亲骨肉!从关羽的这番话来看,关羽哪里是把你当人看哪!”
        刘封叹了一口气,默认了孟达的说法。
        刘封深知自己虽然年长于阿斗,但不过是个义子,也就一直没有过觊觎过刘备的继承权。刘备之所以要在立嗣之前四处征求意见,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的。众所周知,阿斗作为刘备的继承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有关羽把这件事看得很重。
        书读多了,有时候人也会变得麻木呆板。关羽一直在看《春秋》,见惯了各诸侯国王子为了争夺王位而手足相残的血案。所以,就在内心中形成了对继位之争的刻板印象,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关羽一直对刘备在有了阿斗之后,还收下义子刘封之事耿耿于怀。关羽认为刘备这是画蛇添足,自寻烦恼。但刘备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关羽很没面子。
        关羽没有考虑到的是,刘封和阿斗之间的关系并不具备平等的竞争性。刘封根本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势力来兴风作浪。但刘备后来还是听了关羽的话,把刘封逐到上庸这个边远山城来镇守。
        孟达成功激起了刘封的报复之心。刘封问:“你说得很有道理。他不仁在先,就不能怪我不义在后。但廖化如今在这里,又该如何拒绝呢?”
        为拒绝找一个理由,是很容易的。孟达说:“你只要对廖化说,上庸刚刚到手,民心未定,如果兴兵去救关君侯,恐怕这里就会失守。汉中王给我的职责就是收好上庸,其他则不是我所需要考虑的。”
      
        刘封从之,唤来廖化,述说自己无力前去援救。廖化大惊,拼命以头磕地,苦苦告求。但刘封硬了心肠,决绝地说:“我这里杯水车薪,哪里能救呢?廖将军你还是到别处求救吧。”
        廖化大哭而去,心想,没有借到援兵,再回麦城也是无益,不如就到成都去见汉中王求救。当下,廖化掉转马头,直奔成都而去,内心充满了对刘封的刻骨怨恨。
        善因种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论是报答,还是报复,都是互惠原理的体现。但是,人们往往简单地以牙还牙,却不想自己主动一点,以德报怨,来化解宿怨,新解良缘。
        就拿刘封来说,尽管关羽此前屡屡对他不利,但如果在这紧急关头,刘封主动施以援手,是不是就能改变关羽对他的看法,从而让自己在刘备集团的处境好过一些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但是,刘封简单按照镜像反射的应对,又埋下了新一轮的恶报种子。廖化怀恨而去,难道就会这样算了吗?日后一旦有了机会,廖化必然也会对刘封加以报复。
      
        人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高级动物,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互惠原理的约束,但也应该能够有意识地主动摆脱互惠原理的负面效用,率先采取举动,跳出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我们再回头来看,刘封为什么会在孟达的蛊惑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孟达和刘封的利益和立场当然是不一样的。孟达劝说刘封不要发兵救援关羽,表面上是站在刘封的角度分析考虑的,但实质上全部是为实施自己对刘备的报复服务的。刘封、关羽都成了孟达实施报复的工具。
        作为刘封,应该冷静想一想不同的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而不是意气用事,只图一时之快。这不是简单的私人交往,而是军国大事。从人的本性来说,假公济私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因私废公在任何一种体制下都是不可能得到光明正大的承认的。不救关羽,就等于是自绝后路。刘封又不像孟达那样,可以来去自由,转投魏国。
        所以,刘封的错误抉择是非常可惜的。他本意上并非处心积虑要置关羽于死地。实际上,就是他真的发兵,也确实是杯水车薪,救不了关羽。但能不能救得了是能力问题,发不发兵是态度问题。
        最后,刘封只能为自己的抉择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来看看孟达,是什么让一个对刘备倍加推崇,诚心投靠的人变成一个对刘备满腹怨言,心怀报复的人呢?
        这应该是刘备激励不当带来的后果。前面已经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施惠者都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先前所施的恩惠越来越重要;而受惠者则会变得越来越淡漠。两者之间的反差,造成了孟达的心理失衡,刘备却没有及时察觉,加以纠正,终于让孟达这一颗定时炸弹在最危急的时候引爆!
        ××××××××××××××××××××××××××
        心理学家感悟:“互惠”这两个字是社会生活的终极密码。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50条记录; 当前67页/共150页   

[首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尾页]


第67节_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在线阅读_陈禹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97 t:219-4447]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6f46a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