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

第236节

日期:2010-05-12 10:00:18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的欲望唐朝??中唐硝烟
        第四部之李纯卷
        第1章烽火连三月-安史之乱(上)
        记得文丐老杜有一首诗叫《春望》,里面有一句诗曰“烽火连三月”什么的,其实这诗也是真实描述安史之乱的情形,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幸好老杜官小,没被囚禁,次年(至德二年)三月有感于时势写了此首千古名诗。
        正所谓“宁做治世鬼,不做乱世人”,打起仗来大家都鸡犬不宁,没好日子过,所以老杜在安史之乱延续了七年多唐朝军队强势收复东都洛阳之后,眼看胜利在望,于是又在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写了生平第一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远居西川的他立马就归心如箭了,于是也正好把他的名诗当成点睛之笔了。
        当盛世唐朝被一场来势汹汹又旷日持久的大动乱“安史之乱”撕毁成碎片,只留下几片晚霞般艳丽的霓裳羽衣招魂般地在风中祭奠往日繁华,于是时间的沧海桑田又从容地把我们带入了动乱和中兴并存,牛人和野心家博弈的中唐时代。
        一般来说,中唐起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终在被宦官杀害的有为皇帝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
        尽管此间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争权不绝战斗不止,生产力和国势逐渐衰弱,没有如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样的一些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巨擘,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由盛转衰的中唐也还是巨星牛人云集,比如战神郭子仪,思想家陆贽,神童李泌,诗人韩愈、柳宗元、李贺、刘禹锡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你别以为中晚唐史是“鸡肋”呵,不然的话就“走宝”(错过好事)了。曾有网友引用诗句“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也无非证明晚唐诗歌和盛唐诗歌同样精彩,甚至是最爱,所以不谦虚地说,俺们的中晚唐朝历史还是蛮有看头的,并不因为缺少李世民就索然无味,呵呵。
      
        而且中唐的五个皇帝的最大发现唐宪宗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兴皇帝(虽然没有汉光武帝那么牛),曾给受战乱打击的唐朝政治经济颓势注入了“强心针”,让某些怀念盛世唐朝的人有过眼前一亮的感觉,要不是取得实绩后脑袋膨胀追求长生不老迷信仙丹变得心浮气躁又充满戾气被宦官所杀,估计他会走得更远,当然永远也许也没多远。
        据某些史料说,唐宪宗李纯在位15年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一心为公,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又归中央政府管辖,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唐王朝复归于统一,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又据说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虽然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万世景仰的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相提并论,虽然有点拔苗助长的嫌疑,不过也从某一侧面说明了他的超强政治智慧和实力,于是俺们也把他当作第四部书的代表人物了。
      
        不过,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李纯不是李世民、李隆基那种具有历史超高高度的人物,所以在写作本书时会相应有别于前三部的一些写作体例,初步设计还是以皇帝为纲,以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目,加以一些回归传统顺序的写法,希望也一样得到你的认可。
      日期:2010-05-13 09:59:43
      
        第2章烽火连三月-安史之乱(中)
        盛唐像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当然是安史之乱的隆隆炮响的时候。反正是偌大的一个大唐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剩下的只有久习太平盛世不知战争为何物的惊慌失措的民众的哀嚎。
        于是,充满战争硝烟的中唐也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战争祸首安禄山给出的滑稽起事理由就是“诛国忠,清君侧”,好像很大义凛然救民于水火的样子,其实私底里他只有灭了李隆基这个“不务正业”的昏君,自己继承大统而已。以至于一开始糊涂透顶的李隆基还以为是“烽火戏诸侯”的把戏,打死都不相信这个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的宠臣会举起“义旗”调转枪头来对付自己,一定是听错消息了,以至于一开始的抗战十分被动。
      
        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第三部书已经讲过了一些,比如说李隆基从明君向昏君转变,任用奸佞之人把握朝政,使朝政腐败一派乌烟瘴气,迅速激化了大唐内部的各种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暴力事件甚至于战争也不可避免地水到渠成。
        按照某些学者给出的正式原因也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这些矛盾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而直接的导火索我相信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以安禄山为首的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争权夺利的结果导致了战争一触即发。
        据历史资料显示,唐玄宗统治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遭到了极大破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流民,加上统治阶级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和内部矛盾激化更是使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也不断激化。
        与此同时,民族矛盾尤其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安禄山正是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兴风作浪,兜售其奸。
        那时候,老安积极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和重要力量。史载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发动叛乱前,就一次过把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突击升官,全为将军,如此大面积地提升官吏,简直就是升官史上的“奇迹”,这种显而易见的狼子野心居然“前英明皇帝”李隆基也失察,也难怪大唐难逃此劫。
        在老安的收买笼络下,当地少数民族也逐渐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他们心中的“二圣”(皇帝级也)。前文也曾说过,李隆基后期让地方军阀势力不断坐大,军政民“三合一”的结果,据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边军达到了创纪录的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就达到十五万人,一枝独秀也。而中央军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差,甚至比地方军还没有战斗力,我们也不知精明的李隆基那时的智商是多少,简直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脑入水”也。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312条记录; 当前236页/共312页   

[首页]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尾页]


第236节_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在线阅读_鼎湖听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924 t:218-89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a6721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