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李幺傻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记载:英帕尔战争进行了两个月后,因为英军的战斗力有限,所以,日军和印度国民军距离英帕尔“只有一箭之地”,日军已经准备好了攻下英帕尔的广播演说。可是,意外发生了,印度国民军一定要让他们的军队先进入英帕尔,否则,印度人民会认为这是日军在侵略。而日军又不同意,他们想尽快拿下英帕尔,作为即将到来的天皇寿诞的献礼。
内讧导致了进攻的缓慢。
内讧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印缅的雨季来临了。
制空权完全被美国人控制了,而通往缅甸的道路桥梁完全被冲垮,在英帕尔作战的日军没法补充。三个师团中,只有一个师团带足了粮食,另外两个师团不得不依靠吃草、土豆、蜗牛、蜥蜴、蛇等等动植物充饥,到了后来,他们抓住什么就吃什么。
7月9日,日军开始了撤退。然而,道路泥泞,极度饥渴,疾病流行,悲观绝望,让这支日军如同坠入地狱,数以千计的日军抱在一起,用手榴弹自杀。在大雨倾盆中,一些士兵摔倒了,想要爬起来,却因为无力抬头,而被积水淹死。
雨季救了英军的命,史迪威幸灾乐祸地说,英国人自以为了不起,“这次在英帕尔又险遭惨败,完全是咎由自取。”
王楚英则认为:“日军在英帕尔给了英军第14集团军以沉重的打击,终因我驻印军在缅北发动猛烈进攻,全歼了日军第18师团,并及时派兵增援英帕尔,才使英军转危为安。”
蓝姆伽基地培训
日期:2012-04-18 13:39:21
【5-28】
史迪威是一名好士兵,他拥有一个士兵应该拥有的品质:勇敢、坚强、血性、不屈不挠,但是史迪威不是一名好统帅,他缺少一名好统帅应该具有的品质:协调、平衡、一视同仁、爱护部下。
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史迪威能够放弃美国提供给他的一架飞机,带着一支小分队穿越高山险滩,穿过丛丛密林,步行来到了印度。后来的人们,在谈到史迪威的优点时,都会谈到这个故事。
史迪威第一次来到蓝姆伽视察的时候,看到中国远征军盔甲鲜亮,士气高昂,他兴奋不已,感到自己反攻缅甸的理想能够实现,就站在一个高台上,面对士兵用中文喊:“反攻缅甸,打到东京,是每一个官兵的理想和愿望,大家应该努力,早日促其实现。”史迪威的话点燃了驻印军心中的豪情,此后,“攻占东京”成为了驻印军人人皆知的奋斗目标。
但是,史迪威身上的缺点也和优点也同样明显。
郑洞国来到印度后,他几乎被架空了。
郑洞国这个新一军军长的角色很难当,上面有刚愎自用,非常自以为是的史迪威,他连蒋介石也不买账,和蒋介石大吵大闹;下面有两位师长孙立人和廖耀湘,这两位一个是美国军校的高材生,一位是法国军校的高材生,而且两个人除了学历过硬,在资历、战绩方面,也不是一般的国军将领能够相提并论的。有这样骄横的上级,强悍的部下,郑洞国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
孙立人和廖耀湘一直很尊敬郑洞国,宽容低调的郑洞国和他们也一直相处很融洽。但是,史迪威对郑洞国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史迪威对郑洞国抱有成见,他认为郑洞国是蒋介石派来的“监军”,是限制他的权力,监视他的行动,所以,史迪威有事情,总是绕过郑洞国,直接找孙立人和廖耀湘。
史迪威不与郑洞国交流,郑洞国的新一军军长在他的眼中形同虚设;史迪威对廖耀湘呼来喝去,完全是命令式的,好在廖耀湘宽厚待人,并不计较这些;史迪威对孙立人则是商量的口吻,有时候他们相谈甚密,有时候则会吵了起来。
孙立人是一个刚正秉直的人,他从来不会因为史迪威是上级,就会迁就他,在原则问题上,他与史迪威据理力争。比如,像史迪威带来300名美军军官,想要替换远征军中所有营以上的所有军官,就遭到了孙立人等将领的坚决抵制。
不仅仅史迪威是这样霸道,所有蓝姆伽的美军将领都是这样。
郑洞国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美国军官想要替换中国军官的阴谋没有得逞后,就将部分留在蓝姆伽的美国军官任命为联络官,联络官的权力很大,能够直接调动营以下的部队。“而且,联络官认为哪个干部不行,只要向总指挥部汇报,就随时撤换,并送上飞机回国,事后中国的部队长才知道。”“总之,美国军官是以施主自居,认为既靠美国援助,就得听他们的话,他们的联络官就是太上皇。也有很少数中国的败类(多半是翻译官),为讨好美国人,从中搬弄是非,所以中美军官一度弄得很僵……现在回想起来,深刻体会到:这就是美援的滋味!”
这段时间里,同样受到冷遇的廖耀湘,潜心研究丛林战法和小城镇战法,他的作战心得被印刷成小册子,指导驻印军如何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取胜。这个小册子,应该就是驻印军的《步兵操典》。
孙立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英语说得很顺溜;而郑洞国和廖耀湘都不会说英语,首先他们在语言方面先就吃亏了,所以和美国人沟通困难,肯定会造成很多误解。
当初,蒋介石考虑新一军军长的人选时,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要找一个会说英文的?
高层斗来斗去,而士兵们从来不知道。
新38师113团一营战士李文才那段时间里,只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刻苦训练,等待反攻缅甸的机会到来。
丛林作战和国内作战很不一样,训练方法也很不相同。在蓝姆伽,每个战士除了学会熟练操作各种枪械和迫击炮,还要学会爬树,十几米二十米高的树木,要像猴子一样一眨眼就能够爬上去。在丛林中,谁能够爬上大树,谁就占据主动。高高的热带树木,既能够用来藏身,又能够发动突然袭击,还能够进行瞭望,观察敌情。所以,在后来的反攻缅甸作战中,敌我双方的狙击手,都选择了树木作为狙击地点。
除了会爬树,还要会爬山。缅北多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谁能够身体健壮,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谁就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发动攻击。
还要学会游泳。缅北河汊密布,尤其是到了雨季,更是成为汪洋大海,平地起河,所以,所有人都要掌握游泳的本领,能够用随身所携带的物品,比如缸子、布包,作为漂浮物,帮助凫游。
还有小组的配合训练。在丛林中,经常会与敌人突然遭遇,而又由于视线限制,空间狭小,这就需要几个人之间的精密配合,谁攻击,谁掩护,谁牵制,都要在一瞬间完成。谁能够提前一秒钟射出子弹,谁就能够击倒对方。
日期:2012-04-19 12:59:00
【4-1】
1943年,刚刚进入春天,已经等得急不可耐的中国驻印军,依靠车船运输,从受训的蓝姆伽,来到雷多。
雷多是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的起点,也是中印公路的起点。
自从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中国和英国的军队退出了缅甸,日军完全控制了缅甸境内和中国滇西的滇缅公路。此前,美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是从太平洋运至印度洋的缅甸仰光港口,从这里装上汽车,沿着滇缅公路运至中国境内;现在,因为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美国的战略物资就再也不能运到仰光港口了,而改为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此时,印度尚未被日军占领,它控制在英军手中。
堆积在加尔各答的援助中国战场的战略物资,要运至中国境内,没有更好的路径可以选择,只能依靠空运,用飞机从印度运至中国云南。这条空中航线,叫做“驼峰航线”。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艰险的一条空中航线。
创建缓存:efa5a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