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66节

宗承灏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密给领导李渊打报告,毛遂自荐太前往河南一带说服旧部都来归顺大唐,李渊同意了这一要求。唐朝的许多大臣都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让李密东出函谷关无异于放虎归山。
        他如果是虎,也只能是纸老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李渊并没放在心上,他说即使李密真的反叛,也不过是一支篙草做成的箭,轻飘飘的成不了大事。
        李密出了长安城东行。十二月,在潼关外的桃林县,李密杀出县城本打算重返江湖,结果被唐将斩首。李渊派使者将李密的首级送到黎阳,交给已经成为唐朝将领的李绩,李绩为老领导操办了一场大腕的葬礼!。
      
        是什么让瓦岗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天命还是人力? 
        4、瓦岗(缸)是怎样被砸烂的?
        好好的一口缸为什么就被砸得四分五裂了呢?这是为什么?究其缘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出来混,没有跟对人。就瓦岗军的绝大部分起义士卒来讲,自然是不堪反动腐朽的隋王朝的统治而起,但那几个“带头大哥”却远非如此。
      
        其初期的第一号人物翟让,为东郡的法曹,只是因为叛了死刑,为了改变坐着等死的命运才跑路到瓦岗聚众起义。
        代翟让而起的李密,更是与那些劳苦大众划清界限。这哥们出身贵族名将世家,因参加杨玄感叛乱集团失败被捕逃脱而起兵。
        如果说翟让先生比李密先生反隋坚决的话,那么李密的加入瓦岗义军更多的是带有寻求个人出路的目的。领导人革命的不彻底性误了众家兄弟,这点与后来的梁山好汉聚义倒有几分相似。
        所以等到东面受到宇文化及军的威胁时,李密便接受了隋王朝的“招安”,尽管其中有避开两面受敌的因素,但从李密每次战胜宇文化及均派使向隋主杨侗报捷的行动中,则可清楚地看出李密对隋王朝顶礼谟拜的示好之意。
        当然,李密当初也曾向翟让提出过席卷二京,诛灭暴虐夺取杨隋天下的建议,但不久在他当上瓦岗军的第一号人物,瓦岗军发展到鼎盛时期之际,他自己便不按此计划行事,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其所提建议的真实目的究竟何在。
        正是这种反隋目的的不坚决,也与窦建德起义军犯了同样的错误,大大地挫伤了瓦岗军的军心和斗志。
        二是堡垒从内部攻破。瓦岗军的内讧完全由李密这厮挑起和制造的。
        这个出身于大贵族世家、且有极强政治野心的地主羔子,在瓦岗军站稳脚跟之后,便开始大肆培植私人势力。
      日期:2009-06-14 09:40:12
      
        他挑选八千精勇为自己的护卫内军,并以原来在隋将张须陀手下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悍将秦叔宝、程咬金等为统领,牛皮哄哄地称“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有点炫耀的意思,谁敢跟哥们呲牙,哥们撬了他。
        李密对一些隋朝的降官降将也倍加重用。这些都为他独掌瓦岗军大权,除掉瓦岗军的早期领导人翟让等,准备了条件。
        最后,李密同志终于摆下“鸿门宴”,干掉了翟让及其周围的将领,制造了瓦岗军内部最为惨痛的自相残杀事件。大伤了瓦岗军的元气,瓦岗将帅“始有自疑之心矣。”
        这种人心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精神创伤。
        在剪除了翟让之后,又对勇略兼备的大将徐世勣(李绩)进行排挤打击,就因为徐世勣(李绩)在一次宴会中开玩笑讽刺了他的短处,便将徐世勣派往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说是委以重任,实际上是把徐世勣支得远远的。
        后来,当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本应去黎阳与徐世勣联兵,以便东山再起,但因当年“杀翟让之际,徐世勋几死”,而不得不作罢。
        李密面对作战失败,“众心危惧”,“恐叛亡不日而尽”的局面,唉叹自己的路走到头了,欲自刎而死。这不能不使李密尝到自己制造内讧、仇杀的苦果。这里也有一个信任问题,他不能够充分信任徐世勣。
      
        三是战略失策。李密当上瓦岗军的“带头大哥”之后。虽然对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有一定贡献,但几次战略指导上的失误,却使瓦岗军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使瓦岗军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这些失误集中在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上:其一是未采纳南下江都擒获隋炀帝,以号令天下的建议。当李密军攻占了洛口等巨大粮仓后,由于不派人管理,使民众任意拿取,粮食满地抛散,“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泰山道士徐洪客向李密建议说:“军队出来这么长时间了,恐怕倒时候粮食没有了,会动摇军心,军队如果再有厌战情绪,就很难控制大局了。”他劝李密乘现在凭借兵强马壮之机,带领人马向江都进军,抓住隋炀帝,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密嘴上说,好,好,好,但却未采纳这一重要建议。
      
      日期:2009-06-14 09:42:16
      
        其二中了隋王朝一石双乌的招安之计,错误地决策集中精锐,与宇文化硬决战,大量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兵勇将,极大地削弱了瓦岗军的实力。
        其三当王世充最后集中的2万精兵以求决战之际,李密不采纳裴仁基等的正确战略主张,因轻敌而贸然决战,铸成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大错。
        四是欲望膨胀。瓦岗军极盛时期已拥兵百万,以这样强大的实力,即使没有南下江都擒获炀帝,也应联合各地的义军,彻底孤立两京,并防止李渊集团的发展,待瓜熟蒂落之时,再席卷二京,这才是万全之策。
      
        但李密整天做他的白日皇帝梦,这样他的战略眼光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个天才居然还搞出了一个“四海英雄共推盟主”非凡创意,说什么“殪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真是沽名钓誉学霸王。
        他一天到晚睁着两只充血的眼睛狼一样死盯着东都,无心它顾。
        他只想攻下东都,满足其称帝的欲望。
      
        由于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使东都隋王朝能够腾出时间不断组织力量,与起义军抗衡。而瓦岗军也失掉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起义力量的宝贵战机。
        这既给了隋王朝以苟延残喘的机会;也为李渊、李世民集团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使其轻而易举地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
        谁砸烂了瓦岗(缸)?
        李密同志亲自砸缸,可惜了那些曾经跟在他屁股后面玩命的瓦岗英雄们!
      日期:2009-06-14 09:45:41
      
        【四大天王】
      
        小时候听单田芳的《隋唐演义》,里面有“十八杰”、三绝、四猛、三怪”。一个比一个能打,一个比一个会耍帅斗狠。单田芳先生开讲的当口,一幅副惊心动魄的战阵斗将的画面展现于众人眼前。“只见一将,白盔白甲素罗袍,胯下一匹白龙马,掌中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勇冠三军。冲到阵前拧枪就刺,不到三合,敌将被刺于马下。”单先生独特的嗓音,把隋唐风云讲得天花与油醋乱坠,唾沫和口水齐飞。守在收音机前的众人哄然叫好。听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如醉似颠,恨不能立马拿根柴火棍冲到院子里比划比划。那年月,谁能抵御评书的艺术感染力啊。因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就拿出其中“四大天王”的光荣事迹与大家一起重温那段听评书的美好时光,也许史书里这些真实的英雄们与你我心目中的英雄有些差距和出入。
      
        1、大唐第一保镖
        保镖有很多,但第一保镖只能是一个。
        第一保镖,绝非浪得虚名,是用血拼来的,命换来的。
        尉迟恭就是这个第一。
        尉迟恭,字敬德。该同志就是那个和秦琼一起鬼来当鬼,魔来杀魔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都是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勇将,荣登凌烟阁(这个东东完全就是大唐重量级文臣武将的排行榜)。
        在历史的叙述里尉迟恭成了李世民最忠诚的卫士,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唐第一保镖。
        每当历史面临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时,这个第一保镖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赶到李世民的身旁报道。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史书里只要他出镜往往都是在历史的临界点。
        真实的尉迟恭不是猛,也不是猛人,而是猛人中的猛人。他的武功指数与演义里那位尉迟同志不相上下。他和李世民的关系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英主和猛将的超豪华组合。
        有人说尉迟恭对李世民同志来说,就像许诸之于曹操,内伊元帅之于拿破仑。我觉得尉迟恭更像是李世民豢养的一条忠心耿耿,凶猛非凡的猎犬,闻风而动,伺机而上,唯李世民马首是瞻。这诚然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形象。
        但作为一个较为琐碎的观察者,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说,和上面的那些组合比起来,作为猎犬的尉迟恭的年龄,比主人李世民足足大了十四岁。
        这个差别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尉迟恭进入青春期开始有泡妞的想法了,李世民还没成个人形,说狠一点就是他还只是一颗受精卵。
        尉迟恭在他三十二岁那年,被刘武周网罗麾下。
        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部队从龙门关(今山西河津西北)出发进攻刘武周,当时整个黄河封冻,李世民命令部队溜冰渡过黄河。
        在李世民率主力渡黄河的时候,另一支由永安王李孝基率领的唐军攻夏县,结果被宋金刚派来的尉迟恭、寻相打得一败涂地,主帅李孝基和唐将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刘世让等人被尉迟恭一锅煮。
        但不久,猛人遇见了猛人克星,尉迟恭遇见了李世民。
      
        李世民部一路推进到柏壁,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军对峙,并同固守在绛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绛)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进逼宋金刚军,围而不打。
        不但不打,我还要夺了你的口粮。李世民命总管刘弘基率兵2000人,由隰州(今山西隰县)奔浩州(今山西汾阳),截断宋金刚粮道,派小部队寻机袭扰其后方,消耗其兵力。主力则关起城门,埋头磨刀。
        光磨不砍,不是不砍,时候未到。
      




返回目录

[62]   [63]   [64]   65   [66]   [67]   [68]  

[首章]  [尾章] 65章/共13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00925 大小: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