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28节

山高月阔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04-21 17:57:41
      
        第二节防守和转移的战略
        李定国看到清军大举进攻,急忙放下枪拿起盾,采取战略守势。
        为对付三路清军,李定国也将明军分为三路,分别阻击清军。具体部署是:冯双礼和祁三升部互分驻关岭和公鸡背,凭险阻击中路多尼部主力。李成爵和张先壁部配合阻击南路赵布泰部清军。白文选驻守七星关,阻击北路吴三桂部清军。李定国亲自统部分人马驻北盘江西面的双河口统筹全局,接应力量稍弱的南路明军,负责堵御突破江防的南路清军。
        从上述部署可以看出,李定国的指导思想是分兵凭险拒守。很显然,他注意到了当复杂的地形,并打算以主场优势加以利用。但这样做有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分兵防守”造成固步自封。单纯防守意味着主动放弃野战,将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有利于清军各个击破。
        二是“凭险”造成作茧自缚。将大量军队部署在荒山野岭上,粮草供应极其困难,敌人只要置之不理,守军就得饿得招架不住,况且通往云南腹地的道路众多,清军完全可以避开李定国派重兵防守的险关,绕道进攻昆明,明军反倒置身于敌后,被切断后路,造成不战自溃。明军一厢情愿以为清军会迎难而上,碰得头破血流,有刻舟求剑之嫌。
        后来的战事正是如此,三路明军均不战自溃。
        中路冯双礼和祁三升的大军在鸡公背山上因为粮草不继,军心不稳,士兵弃险不守,自行撤退。
        北路吴三桂所统清军在向导指引下走小路绕过七星关,直插明军后方,白文选不得不放弃七星关退入云南就食。
        南路明军在北盘江罗炎渡口严阵以待,他们将船沉入江底,阻拦清军渡河。然而此举帮助了清军,清军于夜间将河底沉船捞上来,然后坐船顺流而下,在下游十里处偷渡过江。天亮后,扼守渡口的明军发现清军业己过江,仓皇撤退,渡河后清军在凉水井击败李成爵部,又在双河口、鲁沟连败李定国军。
        李定国看到三路明军都抡了空拳,自己所辖部队又不是清军对手,于是下令明军全线撤退。
        面对清军的三路进攻,李定国正确的策略是吸取萨尔浒战役的经验教训,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猛攻其一部,对于其他两部,派出少量部队扼险进行阻滞,争取时间逐一各个击破。其分兵把守的战略最终只能导致兵力分散,画地为牢,无法对任何一路清军造成沉重打击,也就无法阻止三路清军的持续进攻。
        十二月下旬,清军三路大军在云南罗平汇合后迅速向昆明推进。李定国回师云南的途中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报告了战败的消息,请永历做好移跸的准备。
      
        这一消息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君臣们刚在昆明过了几天安稳生活,又要回到曾经熟悉的漂泊生活,心情非常沮丧。
        惊恐之后,朝廷上下开始讨论移跸的地点,一部分人主张向云南西部逃去,更多的人主张去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军。
        主流意见去四川,与当时大西军内部形势密不可分。
        后孙可望时代,刘文秀成了大西军中一杆大旗,不仅他本人的直系部队拥护他,孙可望旧部为寻求保护也投靠他(这也是他和李定国产生矛盾的原因),而艾能奇遗部冯双礼一直是孙可望拉拢的重点,似乎也受到孙可望事件的影响更愿意接近刘文秀,一时刘文秀炽手可热。
      
        刘文秀的封为蜀王,主要负责经营四川,他在临死之前有北上四川,以就十三家军的建议,然后出营陕、洛的建议。我们不知道这一建议纯粹出于抗清大业的考虑还是有其他考量,那些拥护刘文秀的大西军将士无疑是尊重他的遗愿,更愿意进入他以前的势力范围。
        永历本人也倾向于去四川,他派人去征求李定国的意见,李定国最初同意入蜀,永历帝于十二月十五日率文武百官离开昆明,向西迁到楚雄,并打算由此北上。
        庆阳王冯双礼、广平伯陈建、武功伯王会、延安王(艾能奇)长子艾承业率部向四川建昌转移。
        然而负责殿后的李定国却临时改变了主意,拒绝北上四川,率部由昆明向云南西部撤退,并派人赶到永历驻地,请他改变方向,前往永昌。
        许多史料认为,李定国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听信了马吉翔、金维新等人的谗言,而两人之所以反对入蜀,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
        从政治上看,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一旦朝廷离开云南进入大顺军余部控制的地区,永历帝就会受制于大顺军余部,李定国及其败兵就会被边缘化,他的地位和荣誉都将不复存在。正如马吉翔对李定国所说:“如果去荆襄,能保证袁宗第、郝永忠这些勋镇会听从你的节制吗?谁又能保证皇上不会封别人为亲王,和你并立呢?”
        但从军事上考虑,李定国的主张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撤往云南西部边界和撤往四川各有利弊,似乎撤往边界更加安全一些。在云南这样的根据地都无法立足,谁又能保证去往四川就能立于不败呢?而且四川北、东、南三面受敌,西部是荒无人烟的高寒地区,难以存活,一旦清军三路进军,明军将困死在西部。
        如果逃往云南西部边界地区,中缅边境管理松散,明军有更多腾挪跳宕的空间,退可进入缅甸国避难,进可以反攻云南。这也正如马吉翔对李定国所说:“事不可为,则幸缅国;若可为,返滇更易。”此外,热带地区植被茂盛、物产丰富,易于军士藏匿和获得补给。更进一步考虑,李定国军中有不少云南籍士兵,永历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天波与缅甸方面关系密切,便于沟通,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撤向西部边界似乎更为有利。
      
        因此,李定国等人决策撤向西部边界恐怕也不仅仅是出于权利考虑。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许多事情各有利弊,决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往往是后续工作,后续工作有许多未知因素,当事者未必能预料,后人不可做事后诸葛亮。
      




返回目录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首章]  [尾章] 128章/共132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0ca23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