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山高月阔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1-05-12 15:30:35
第四节沿着落日的轨迹
除了四川和东南地区的支援外,两广、云贵等地还有不少忠明分子以飞蛾扑火的牺牲精神投入到拯救明朝的行动中,这些行动没能阻止清军前进的步伐,都被清军淹没有血泊中,结果极其悲壮。
1659年1月,清军未遇抵抗占领了昆明,3天后永历到达永昌。吴三桂、赵布泰继续进兵,在玉龙关击败白文选部,永历闻讯仓猝西撤,清兵随后渡过澜沧江攻克永昌。
撤退途中,一批官员落荒而逃,如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等。个别官员选择了自杀殉国,如工部尚书王应龙,他出身陕北制弓箭匠人,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时任工部尚书,在永历朝廷内任原职,他对儿子说:“我本草莽微贱,蒙恩授职,官至司空。先不能匡扶社稷,今不能患难从君,尚可颜面求活人世乎?”说完自缢。他的儿子哭着说:“父殉国难,子成父忠”,也跟着上吊自杀。
闰1月26日,永历及残存的朝廷官员在李定国部将蕲统武的护卫下来到中缅边境山区,谋划入缅。
黔国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缅方,要求入关。由于历史原因,明朝世代镇守云南的沐氏是缅甸当局熟知的人物,见到沐天波的使者后,缅方以礼相待,同意永历君臣入境,但要求所有人马不得携带武器,永历下令随行人员解除武装后进入缅甸境内。
几经辗转,5月份终于定居在缅甸都城阿瓦城外。缅甸当局虽然允许他们入境避难,却始终没有给予正式的官方接待。他们给永历朝一些物质帮助,但是不愿对永历行藩臣礼,虽然双方只有一河之隔,但缅王一直没有拜见永历。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后永历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他看来,这种生活虽然有点屈辱,但是很安全,他唯一的期盼就是国内抗清形势有所好转,李定国等人再派人来接他回国,他能做的除了等待,就是祈祷。
永历入缅之时,李定国在磨盘山与清军展了一场精彩的伏击战。
闰1月21日,清军追踪李定国来到腾冲磨盘山一带,这里山路崎岖,不利于骑马,清军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道路两边草木茂密,便于藏匿军士,李定国决定在此设伏。
李定国沿着羊肠小道设下了一个长长的口袋,窦名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一旦清军进入第三伏,第一伏伏兵先起,燃放地雷,二、三伏听见炮声后同时发作,首尾夹击,全歼敌军。为了避免造饭冒出炊烟被清军察觉,伏兵都自带干粮。
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大摇大摆进入了伏击区,先头部队己经进入二伏,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向吴三桂报告了李定国伏兵的计划。
吴三桂大惊,急令前锋后撤,掉头返回搜杀路边杂草丛中的伏兵,窦名望迫不得己,下令放炮出战,二、三伏军队也应声鸣炮,冲入敌军,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迫的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被杀,窦名望等人也战死。李定国派后军增援,终于将清军击败。
卢桂生叛变告密使李定国部署的磨盘山战役未能取得预定效果。卢因在关键时刻有“功”,被清朝赏给云南临元兵备道的官职由于叛徒告密,此役虽然取胜,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李定国收集余兵向孟定撤退。
磨盘山战役以后,李定国率领部分军队向南撤退,崎岖于云南边境地区。先在车里(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又转移到孟艮(在今缅甸景栋一带)。
1660年6月间,广国公贺九义被他下令乱棍打死。原因是贺九义的妻子被清军俘获,清方乘机写信要挟贺九义投降,贺九义尚在犹豫之中,没有向李定国报告。李定国得知此事后,判断贺心怀两端,决定立即将其处死。
贺九义原是孙可望的亲信部将,曾经为了孙可望封秦在安龙对永历朝廷大打出手,孙可望被驱逐后,他被派往广西,去填补那里而因李定国的离开形成的空白,抵挡广东方面尚可喜部的进攻。
贺九义没有抵挡住尚可喜的进攻,但在困境中他并没有投降清军,而是从广西带领一支近万名的兵马与李定国会师,在当时的形势下,此举显得难能可贵。
贺九义有忠诚的一面,又有与敌接洽,隐瞒不报的事实,虽然没有充足的证据显示贺九义投敌,但在非常时期犹豫是不被允许的,李定国的多疑也无可厚非,采取断然措施不足为奇,李定国杀贺九义一事是对是错,我们不好作出评论。
贺九义被杖杀后,他的部下深为不满,鼓噪逃出。李定国又耽心逃出的官兵可能充当清军向导,潜来袭击,决定撤离孟艮。
事实上,李定国等人在边境地区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仅是因为难以取得良饷,更重要的是他们受到当地原住民的排斥,由于民族差异,后者往往把明军的到来看作是对他们的侵略,因而采取敌视态度。史料记载,李定国在撤出孟艮时,把城里“房子尽烧,彝人少壮者掳去,弱幼小的杀了”,以此进行惩罚。
创建缓存:867ac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