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8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1-09 23:18:25
      
        36三气周瑜
        周瑜身体初愈,当即调兵遣将,派甘宁为第一队先锋,自己与徐盛丁奉为第二队,凌统吕蒙为后队,率领水陆精兵五万,迤逦往荆州进发。
        军至夏口,糜竺已奉孔明将令,前来远迎。
      
        糜竺对周瑜说:“我家主公已经备好钱粮,陆续就会起运。”周瑜问:“皇叔何在?”糜竺说:“我家主公在荆州城外设宴,等候都督。”
        周瑜眼见大功即将告成,故意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今天是为了你家的事情出征,劳军的事可不能轻慢了。”糜竺虚晃一枪后,诺诺而去。
        周瑜军行至公安,看看江面上没有一只军船,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过了一会,前哨探马回报说,荆州城上插了两面白棋,却看不见一个人影。
        周瑜吩咐船只靠岸,上岸而行,带领诸将及亲随等直奔荆州城下。
        实际上,这么异常的景象应该让周瑜警醒了。但周瑜多次败于诸葛亮之手,好容易“构想”出一个可以击败诸葛亮的策略,他内心强烈的动机和预期,让他产生了“选择性知觉”。
        所谓“选择性知觉”是指,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不是客观、全面的,而是会有选择地看到那些符合自已的动机与预期的那一部分,而会对不符合的那一部分视而不见。
        也就是说,周瑜只愿意看见自己的“假途伐虢”计策按照自己的预想而顺利进行,却根本不能接受计策实际上已经被孔明识破的现实。
        所以,尽管迹象极其反常,周瑜还是一往无前地来到荆州城下。
      
        周瑜命手下叫城,忽听城上一声梆子响,两面白旗倒下,两面红旗升起,城墙沿军士竖举刀枪,赵云站在敌楼上对周瑜发问:“都督此行,到底为何而来?”
        周瑜说:“我替你们去攻打西川,还多问什么?”
        赵云哈哈一笑,说:“诸葛军师早已知道都督的‘假途伐虢’之计了,都督还是速速请回吧!”
        周瑜大怒,正待发作,探马飞速来报,关羽已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不知多少兵马,汹涌而来,大声呐喊要活捉周瑜。
        周瑜知道,自己还是输给了诸葛亮,大叫一声,箭疮崩裂,坠于马下。手下急忙将他救起,送到船上。又有探马来报说,刘备诸葛亮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是怒上加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难免会失去理智。周瑜心中的这口恶气实在找不到发泄的地方,他竟然做出了一定要攻取西川的决定。本来,攻取西川只是他的一个借口,但现在却真的成了他的目的了。但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周瑜绝非无用之辈。所以,周瑜强忍病痛,准备从水陆向西川进发。
        但诸葛亮早已命刘封关平扼住水路,拦住了周瑜的去路。这当然更添周瑜的怒气,但还不足以气死周瑜。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封信。这是诸葛亮写给周瑜的信。
        信中写道:“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这封信的文字其实平淡无奇,并无发人深省之见。信中对整个战略局势的分析,周瑜早已知晓,哪里用得着诸葛亮提醒?但这封信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被送到周瑜手中,却直接送掉了周瑜的性命。因为这封信是在周瑜连续遭受重大打击后,彻底将周瑜的行动定性为丧失理智之举。平淡、诚恳、推心置腹的语气从一个苦苦相逼、不肯饶过分毫的对手口中说出,反而成了直插心灵的尖刀,具有极大的居高临下的嘲讽之意。
      
        这封信彻底堵死了周瑜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周瑜看完,长叹了一声,反而从暴怒中一下子出离,变得异常平静。他吩咐手下,取来纸笔,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写完信后,周瑜召集诸将,说:“不是我不想为国尽忠,奈何天命已绝。你们要好好为吴侯效力,共成大业啊。”说完,昏绝过去,徐徐又醒,仰天长叹说:“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人们怎么看待自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抑或是命运是人的主宰者?
        认为人可以主宰命运的人属于内部控制者,而认为人只能被命运主宰的人属于外部控制者。
        那些才智过人,事业顺畅,无往而不胜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可以操控包括命运在内的一切。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够达成。周瑜就属于这一类的内部控制者。他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一切顺利。
        但是诸葛亮一出现,周瑜的整个世界就被颠覆了过来。无论周瑜如何设谋用计,诸葛亮总是能够独占鳌头。刚一开始,周瑜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屡屡要主动发起新一轮的较量来证明自己强于诸葛亮,至少不比诸葛亮差。
        但是,诸葛刚出道的时候,就像当年周瑜刚出道的时候一样,风头无俩,势不可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周瑜所有的苦苦抗争,毫无例外地全部遭到惨败。
        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天之弃子。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转变过程。直到周瑜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整个过程才告完成。周瑜也从坚定的内部控制者变成了无奈的外部控制者。他终于知道,自己并不能控制命运。他也终于接受了命运对他的控制。命运曾经让他快意人生,但此刻命运不再青睐他,将他毫不留情的抛弃。此时的周瑜已经是哀大莫过于心死。
        “既生瑜,何生亮!”是多么痛的一种领悟,又是多么无奈的一种呐喊!周瑜就此死去。他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的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其实质就是从内部控制者到外部控制者的一种转换。而这种转换往往是经由挫折、失败才能完成的。
        铁链为什么能束缚住马戏团的大象呢?束缚住大象的不是铁链,而是“习得性无助”。
      
        以大象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铁链,但大象从来不会去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在它的意识里,铁链是不可挣脱的。当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它曾经多次尝试要挣脱铁链,但它当时的力量还不足于成功。多次失败后,小象放弃了。因为“习得性无助”已经在它的意识中生根。当它成长为力量惊人的大象后,他还是受制于这一认知。
        人也是如此。人终究难免一死,不管多少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最终还是得接受这一事实。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了你。这应该是人类最大的“习得性无助”。
        如果周瑜能够早一点领悟这个道理,也许他不会被气死。接受诸葛亮比自己强这个事实,除了伤及面子外,又会有什么坏处呢?
        周瑜只是稍弱于诸葛亮,但周瑜所在的东吴,家底远胜过诸葛亮。只要周瑜善加经营,诸葛亮也不能奈周瑜何(这也正是诸葛亮一定要气死周瑜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放声长笑,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自然是顺了他的心意,但却未免让我们对他的尊敬削减了几分。
      
        此时的诸葛亮,也正是一个内部控制者。他实在是上天眷顾的宠儿,他的好运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另一个叫做司马懿的人开始崭露头角。
        上天其实也是公平的。你受他的眷顾越多,你接受“习得性无助”就越难。而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的,“习得性无助”是人生的必然。当诸葛亮六出祁山,劳民伤财,一无所获后,他终于在五丈原懂得了这个道理。但这也已经是他生命的尽头了。
        ×××××××××××
        心理感悟:我们其实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会接受“无助”这个现实。
      




返回目录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首章]  [尾章] 108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2f14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