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9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1-10 21:00:34
      
        心理诸葛37:卧龙吊孝
        刘备得知周瑜的死讯后,问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刘备的意思是,周瑜是活生生被己方连番累次气死的。孙权痛失股肱,很可能聚集兵力,向荆州发起大规模的攻击,来为周瑜报仇。刘备这样想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多年以后,他的兄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他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以社稷为重的劝谏,举倾国之力为兄弟报仇。刘备还因此留下了一句充满血性的千古名言:“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但诸葛亮的判断却和刘备截然相反。在东吴和东吴决策层人物的零距离的接触使得诸葛亮对他们的心理了如指掌。孙权是一个犹疑不决,毫无主见、动辄摇摆的人物。东吴的决策权实际上是掌握在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手中。周瑜在日,还能与张昭相互制衡。周瑜一旦不在,张昭一派势必独断专行。而这一帮人,凭借长江天线的庇护,承平日久,根本不愿用兵动武。这从此前曹操来侵,他们众口一词,力主投降即可判知。而一大群身居高位的文官敢于光明正大地宣示自己的投降主张,又足以昭示武将一派在东吴只处于从属地位,基本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即便武将中有少数几个血性之人,但囿于组织的整体氛围,并不能掀起太大风浪。
      
        所以,诸葛亮断定东吴绝不会因为周瑜之死而起兵问罪。他关心的问题是:周瑜死后的权力真空将会由谁来填补呢?
        这个人应该是鲁肃!
        诸葛亮作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周瑜选接班人的余地很少,鲁肃可以说是他唯一的有共同语言的人。鲁肃虽然没有他聪明,经常被他批评,但鲁肃始终坚定地站在周瑜的这一边。这是从公而论。
        第二,周瑜和鲁肃的私交很好。周瑜刚刚从军时,鲁肃曾经接济他粮食。周瑜对这个施惠的回报是举荐鲁肃做官。两人的交情随着互惠的深入,也日渐深厚。这是从私而论。
      
        第三,任何人选接班人,大都会选择继续维护自己的守成者,而不愿意选择否定自己的颠覆者。从这个普遍规律来讲,鲁肃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周瑜一定会选择鲁肃。但任命权是掌控在孙权手中的,孙权会听从周瑜的建议吗?还是有他自己的主张呢?
        孙权自己是个没主张的人,周瑜又是他深信的人。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威信更是空前高涨,孙权在决定军事策略上非常倚重周瑜。而且,周瑜临终之前的嘱托,更显分量。谁又能拒绝一个将死之人的拳拳举荐呢?
        由此看来,鲁肃成为东吴下一任都督是板上钉钉的。
        诸葛亮对这一结果非常满意。鲁肃是被他吃定的人,只要是鲁肃担任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诸葛亮完全可以掌控整个局势。
      
        诸葛亮随即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赴东吴,为周瑜吊丧。
        刘备大为不解:“军师此去,我担心东吴诸将加害于你啊。”
        诸葛亮的回答是:“周瑜在的时候,都没奈何了我。周瑜死了,东吴尽是不如他的人,我还有什么可怕的?”
        把人气死了,却跑去给人吊孝,摆明了是欺负东吴没人。但如果把诸葛亮的这次行动视为炫耀,那就错了。
        诸葛亮之所以要去东吴吊丧,并不是真得痛惜周瑜之死,而是另有原因,留待下文详述。
        不过,去东吴吊孝毕竟是冒险之举,诸葛亮决定带上赵云随身保护。
        路上,诸葛亮果然听到了孙权根据周瑜的临终上书,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诸葛亮来到柴桑,令人向鲁肃通报“刘皇叔派遣诸葛亮来为周都督吊丧”。
        鲁肃急忙出迎,心情极度复杂。周瑜和诸葛亮整个斗智的过程他最清楚。既然参与游戏了,就应该愿赌服输。所以鲁肃对诸葛亮也说不上有多大的愤恨。但周瑜的死对鲁肃的打击却也非常惨重。而且,鲁肃对诸葛亮冒险而来,有些不解,还有更多的敬佩。这些矛盾的思绪夹杂在一起,鲁肃的心情当然就十分复杂了。
      
        周瑜的部将当然对诸葛亮恨之入骨,都想将他杀了,但是看到赵云带剑相随,竟然没有一个敢对诸葛亮下手的。
        周瑜的这些手下为什么会如此表现呢?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会导致责任分散,每个人都寄希望于他人去行动,而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一位年轻女性在凌晨3点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识的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下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给警察。
      
        心理学家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眼睁睁地看着这名女性遇害,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生性淡漠,而是因为“旁观者效应”让他们把报警、施救的责任寄托给了他人。
        周瑜的部将也是如此。要破除这种境况下的“旁观者效应”,就必须有一个血性之人,不顾他人是否采取行动,自己率先暴起,拼将一身剐,也要把卧龙斩杀。可惜,魏国有许褚,蜀国有张飞,吴国却没有一个血性悍将!这也正是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正是他敢放心前来的原因。
        诸葛亮将祭物现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颂读祭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这篇祭文的前四句,将周瑜的寿命长短归之于天,等于是为自己开罪解脱。中间一段回顾了周瑜短暂一生中的丰富经历以及取得了辉煌业绩。最后一段则将自己定位于周瑜的生死知己,以表达生死永别的惨痛心情。
        这一片祭文词藻华丽,言辞恳切,的确是祭文中的上品。但再好的文字,如果不是充满感情地诵读出来,都是苍白无力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诵读祭文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伤痛。而且,拜祭完毕后,诸葛亮更是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东吴诸人看到诸葛亮这一幅真情实意的表白后,都被深深感动,纷纷自言自语道:“人说周公瑾与孔明不睦,看他祭奠之情,真是人言不实啊。”
        周瑜最好的朋友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内心十分感伤,心想:“这是公瑾自己心胸狭窄,自取死路啊!”反倒转过来再三劝诸葛亮不要伤心过度。
        为什么诸葛亮这一番痛苦竟有如斯之威?不但可以将气死周瑜的罪责一扫而空,而且赢得周瑜故旧的好感与激赏?
      
        眼泪真是一件神奇的武器,自人类进化以来,为人类的绵延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哈桑新近的研究表明,在人类进化的初始阶段,保持良好的视线是发起攻击,或对外界威胁作出反击的前提条件。要想赢得生存,就必须保证视线无碍。而泪水会模糊视线。一个视线模糊的人是无法发起正确而有效的进攻,也无法作出正确而得当的防御的。所以,流泪就等于是向他人释放出一种“我已经降低了防范水平”的信号。既然如此,对方也就会相应地降低防范水平。双方的紧张关系就会逐渐缓和下来。
      
        所以,你可以通过哭泣来显示你已经顺从于一个将对你发起攻击(或已经对你发起攻击)的人,这就有可能引来敌人对你的怜悯,或是获取其他人对你的同情心,甚至有可能获得他们对你的支持”。
        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就精擅这项技能,并屡屡成功脱困。诸葛亮追随日久,也学会了这一项本领。他这一场在周瑜灵前的痛哭,成功地化解了东吴诸将的怨恨愤慨。
        诸葛亮祭奠完毕,向鲁肃告别。诸葛亮来到江边,却被一个人当胸揪住。此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对诸葛亮大声喝道:“你气死了周瑜,却来吊孝,不是明摆着欺负东吴没人吗?”,拔出佩剑,就要来杀诸葛亮……
        ×××××××××××
      
        心理感悟:眼泪模糊的不是你的视线,而是对手的视线。
      




返回目录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首章]  [尾章] 109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30df6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