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3-11 19:49:25
54七擒孟获(4)
为什么诸葛亮会在不确定的前景时会对一尊石像顶礼膜拜,全然失去了往日那个羽扇纶巾,挥斥方遒的洒脱形象?
马林诺夫斯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本经典的著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在这本书里,马林诺夫斯基描写了他对西太平洋上的特罗布里恩德岛岛民的观察。
马林诺夫斯基注意到,当岛民们在礁湖区相对平静的海面作业时,特罗布里恩德岛民使用的是普通的捕鱼技巧。而当他们进入更为危险的外海时,他们会使用极为复杂的巫术和迷信仪式。马林诺夫斯基判断,这是因为,在礁湖区捕鱼时,岛民们面对的不确定性较少,他们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掌控局势,没有必要通过巫术来求得保佑。而外海就不同了,那里的局势难以预料,也难以掌控。所以,岛民们会寄希望于各种各样的巫术,以图借此掌控外海的局势,降低捕鱼的风险。
不仅仅是这些较为野蛮的岛民会如此行事。已经处于文明社会的现代人类也会在面临不确定的危险时选择迷信。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当时,特拉维夫和拉马特甘等大城市时刻面临着飞毛腿导弹袭击的危险。而另外一些城市则相对安全一些。研究者们想知道,在更危险地区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会不会让人们变得更加迷信一些。他们设计了很多奇怪的问题,比如与幸运的人握手会不会给你带来幸运?走进房间时先迈右脚是不是更安全?等等。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为了应付不确定性,人们确实变得更为迷信了。
所以,诸葛亮的行为丝毫不令人奇怪。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脆弱的时候。而对着神像祈祷,让他的内心获得了安宁,也让他重新有了奋斗的勇气。
诸葛亮祈祷完毕,出庙寻找当地土人询问。心诚则灵,诸葛亮突然遥遥望见对山有一老叟扶杖而来。诸葛亮连忙迎上问讯。
老叟告诉他,军士所饮之水,乃哑泉之水,饮之难言,数日而死。此泉之外,又有三泉:东南有一柔泉,其水至冷,人若饮之,咽喉无暖气,身躯软弱而死;正南有一黑泉,人若溅之在身,手足皆黑而死;西南有一灭泉,沸如热汤,人若浴之,皮肉尽脱而死。这四泉,毒气所聚,无药可治,又烟瘴甚起,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
诸葛亮听了,顿时心灰意冷,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蛮夷是难以平定的了。蛮夷不平,我又怎么能够吞吴破魏呢?吴魏不灭,又怎么能兴复汉室呢?我有负先帝重托,不如死在这里算了!”说罢,就要投崖自尽。
诸葛亮这一刻真是脆弱到了极点!当然,其实他并不是想死,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了。一个一贯强大,无所不能,一路顺风顺水的人的抗打击能力当然是远远比不上那些饱经风霜、屡遭挫折的人的。多年苦心经营的“神”的形象,今天因为这四个恶泉无法破解而到了破产的边缘。一旦这个名声破碎,那确实是生不如死。以诸葛亮骨子里的傲气,他是没法接受这个现实的。
老叟见他寻死觅活,不由生了恻隐之心,说:“丞相不可如此。老夫指引你一个去处,可解此难。”
诸葛亮连忙请教。老叟说:“此去正西数里,有一条‘万安溪’。那里有一个隐士,号为‘万安隐者’。他的草庵后面有一个‘安乐泉’。中毒之人,饮了安乐泉之水,就可解毒。草庵前面还有一种药草,名叫‘薤叶芸香’。取其叶含于嘴中,则瘴气不侵。丞相可速往求之。”
诸葛亮大喜,连连称谢,立即按照老叟指引,准备好信香礼物,带着王平及一众哑军连夜去寻“万安隐者”。
诸葛亮见了万安隐者,诉说情由。隐者当即让童子带王平及一众哑军到庵后取泉水饮用。果然神效如斯。哑军纷纷吐出恶涎,随即就恢复了说话能力。
万安隐者又告诉诸葛亮说:“此间蛮洞多毒蛇恶蝎,柳花飘入溪泉之间,水不可饮;但掘地为泉,汲水饮之方可。”
诸葛亮拜谢,又求薤叶芸香,隐者慷慨与之。
诸葛亮请教隐者姓名。隐者呵呵一笑说:“我是孟获之兄孟节是也。”诸葛亮惊愕不已。孟节接着说:“我父母共生三子。我是老大。孟获是老二,孟优是老三。如今父母皆王,两个兄弟强横霸道,我屡次劝诫,都不肯听从。所以隐名埋姓,隐居于此。”
孟节的出现,让诸葛亮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此人乃孟获之兄,同样是蛮王之后,具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只要说服孟节出来替代孟获,那么,和孟获之间的“服也不服”的游戏就不用再玩下去了。说实在的,诸葛丞相早已厌倦了这个游戏,但因为在诸将面前屡次宣示自己的意图后,诸葛亮已经骑虎难下。个人承诺,一经公开,自然就具有了更强的自我约束力。
诸葛亮对孟节说:“如果我申奏天子,立你为南蛮之王,可以吗?”
孟节摇头道:“我当初就是因为厌倦功名而到此处隐居的,怎么还会贪图富贵呢?”坚决不肯出山。
诸葛亮是使用“不情愿卖家策略”(诸葛三宝之一)的顶尖高手,当然能够分辨出孟节确实是不想出世,只好作罢。
诸葛亮回到大寨,吩咐军士按照孟节所说,掘地取水。军士往下掘了二十余丈,根本看不到水。一连换了十几个地方,还是看不到水。此时军中已经极度缺水,如果掘地不能得水,诸葛亮的大军全部要毙命于此。
我们绝对想不到,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人竟然会如此地脆弱。我们也许很难体会他那种身处绝地而无依无靠的焦灼无奈之感。总之,诸葛亮再一次把自己交给了神,而这正说明了他不是神。
诸葛亮夜半起身,焚香告天,说:“臣亮不才,仰承大汉之福,受命平蛮。今途中乏水,军马枯渴。倘上天不绝大汉,即赐甘泉!若气运已终,臣亮等愿死于此处!”
这个祷告词听起来像是在对老天进行要挟。如果你再不给我出泉水,我就死给你看。诸葛亮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口吻来对老天说话呢?
这是典型的天之骄子或曾经的天之骄子的想法。这些骄子们,在得到上天眷顾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老天放在眼里,他们认为凭借自己的超人一等的能力,人定胜天,所有的成功全部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也从来不会去考虑自身的局限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但是,一旦遭遇到了挫折,他们很容易就开始怨天尤人,不能接受人生中最为常见的沉浮波折。而当他们脆弱的心灵防线被现实的打击突破之后,他们很快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相信自己转变为相信上天,从一个内部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外部控制者。
其实,诸葛亮用不着这么急于向上天祈求。孟节是不会忽悠他的。只要静下心来,一定是可以掘出水来的。
但祈祷也不是毫无用处,至少让诸葛亮获得了短暂的自信,而这短暂的自信已经足以维持到他的军士从地下打出水来了。因为,本来也就该出水了。
果然,甘泉随之而出。
诸葛亮由此深信,一度被他忽视的上天还是眷顾他的。他依然是天之骄子,而不是天之弃子。既然如此,蛮夷是一定可以平服的,魏吴是一定可以吞并的,大汉是一定可以兴复的。
诸葛亮再度自信满怀,重新发起了对孟获的围剿。
朵思大王听说诸葛亮大军不惧恶泉,不惧瘴气后,先是不信,亲自带领部将远远观察后,深感恐惧,以为诸葛亮所部是天兵神将。正在军心动荡之际,有迤西银冶洞二十一洞主杨锋引三万人马前来助阵。
杨锋所部,身穿铁甲,可以飞山越岭。孟获见了,十分高兴。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杨锋竟然会“吃里扒外“,趁着饮酒之机,将自己拿下,押送给诸葛亮。是为五擒孟获。
孟获质问杨锋:“我和你都是南蛮之人,往日无冤,为什么要加害于我?”
杨锋回答说:“我与兄弟子侄都深感诸葛丞相的活命之恩,无以为报,你负隅顽抗,不捉你捉谁?”
这正是诸葛亮的分化策略发挥了作用。诸葛亮多次擒纵孟获,孟获是变本加厉,愈演愈烈。但其他的洞主蛮将,却已经逐渐为诸葛亮所折服。他们也曾对诸葛亮的“以智服人”不认可,但多次的累加,加上诸葛亮的有意施恩加慧,这“以智服人”已经变成了“以德服人”。所谓的德,不过就是平常事情的积累积淀,一以贯之罢了。
××××××
心理感悟:神所能给你的,不过是你自己放弃掉的自信罢了。
创建缓存:90eb7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