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3-28 19:11:47
57智取三郡
刘禅是不敢反对诸葛亮北伐的。反对诸葛亮的是太史谯周。
还记得这个人吗?当初冒天下之大不韪劝刘璋向刘备投降的人就是他。这次在诸葛亮掌控一切,足可为所欲为时加以阻拦的人也是他。
他的理由和上次一样:天象。
谯周说:“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
诸葛亮在观测天象上的水平可以说是天下无双的。当初庞统随刘备入川之际,他就看出了太白星耀的凶相,提醒庞统注意,而庞统不听,终遭厄运。谯周能看出的天象,他当然也能够看出来。
但他对谯周反击道:“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
眼前的这个诸葛亮,和不久前平复蛮夷时的诸葛亮已经大为不同。还记得他在马援神庙前为了解恶泉之毒的祭拜吗?还记得他因挖泉不得而向上天祷告吗?同一个老天,在不同时刻的诸葛亮看来,其地位和影响竟然截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收服孟获,在很大程度上有幸运的成分。这本是一个百转千折的过程,诸葛亮也首次经历了极端无助的心路历程。但人们总是善于记住结果,而乐于遗忘过程的。最后的大好结局让诸葛亮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无助,反而对自己能够操控命运这一点更为自信了。既然收服孟获如此之难,我都能得天之助而告成功,那么,灭魏吞吴怎么就会做不到呢?
诸葛亮再一次选择了相信“人定胜天”。
诸葛亮不顾谯周的劝阻,令赵云为先锋,挥师北伐。
曹睿闻报,慌问群臣,谁可抵敌?夏侯渊之子夏侯楙为报复仇,主动请缨出战。
魏延向诸葛亮献策,说:“夏侯楙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懦弱无能。丞相请分拨我精兵五千。我从子午谷而行,只需十天,就可攻至长安。夏侯楙听说我兵已到,必然惧而弃城。然后丞相带领大军,从斜谷而出。如此两路夹击,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得。”
诸葛亮一看是魏延,心中就有几分不悦。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会采纳他的建议?如果是马谡提出来这个计策,诸葛亮必然会慎重考虑一下。所以,诸葛亮说:“这哪里是好计策?你以为魏国没有人物啊?如果他们在子午谷设伏,你的人马不就全军覆没了吗?这条计策绝对不能用,你再也不要提起。”
魏延强辩几句,诸葛亮更为不悦。
凭心而论,魏延的这条计策是行险之策。但是,是否冒险或冒险能否成功则要视对象而定。如果对手是司马懿,那么这个险不冒也罢。而如果对手是夏侯楙这样的无能之辈,为什么不冒险一试呢?后来重新得到重用的司马懿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的看法如魏延如出一辙,他说:“如果是我用兵,早就走子午谷直取长安了。但是诸葛亮过于谨慎,决不肯行险,所以只会从斜谷出兵。”
诸葛亮指挥大军,从斜谷一路向前。先锋大将赵云虽已年高,但依然勇不可挡,一路过关斩将。夏侯楙败逃入南安郡。此郡西连天水郡,北连安定郡。
诸葛亮围住南岸,伪作要“烧城”,却派人假扮南岸郡求救之人,去诈取天水、安定。
安定郡太守崔谅中计,带了大队人马去救援南安郡,却被魏延袭取了安定郡。崔谅急往天水郡而逃,却被一彪人马挡住去路。当先一人,羽扇纶巾、道袍鹤氅,端坐于四轮车上,正是诸葛亮!
崔谅不得已投降。诸葛亮要他去劝降南岸太守杨陵。崔谅入城,杨陵却说不忍背负大魏深恩,反过来说动崔谅将计就计,引诸葛亮入城而擒之。
崔涼回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要他带着关兴张苞等大将一并入城,里应外合。崔谅唯恐诸葛亮生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殊不知诸葛亮是察言辨色的大行家。崔谅答应得如此爽快,显然与常态不符。关兴张苞二人体貌特征非常明显(请参照关羽张飞二人之相貌),崔谅将这两人带在身边,很容易引起他人怀疑。而崔谅竟然毫无迟疑,显然是内心有诈。
诸葛亮据此识破了崔谅的诈降。关兴张苞二人早有防备,将杨陵、崔谅杀了,攻占了南安郡,并生擒了主将夏侯楙。
诸葛亮善于使诈,也善于辩诈,但他派往天水郡诈称求救之人却被姜维(字伯约)识破。赵云也因此未能袭城得手。
姜维辨别谎言的方法与诸葛亮如出一辙。首先,南安郡被围得水泄不通,很难有人逃出求救。而诸葛亮所派之人,自称裴绪,是无名之将(三郡间有名者应该相互熟悉,无法假扮),不见得有这般好武艺能突破重围。而更为重要的是,裴绪手上并无求救公文。这几点都异于常态,相互之间交叉验证后,即能判断此人诈城。
诸葛亮在使诈上从未失手,而姜维是第一个让他失手的人。姜维与赵云大战,亦不分胜负。这让诸葛亮对姜维产生了极大的惜才之心,想要收归己用。
姜维的弱点在于他的母亲。他本人在天水,其母却在冀县居住。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年徐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母亲的安危问题而受制于曹操。今天姜维也因此而受制于诸葛亮。
诸葛亮当即引兵去攻冀县。姜维急回救母。诸葛亮却趁机故意放了夏侯楙,又派人伪装成姜维反叛,反戈一击,乘夜攻打天水郡。
诸葛亮的这一招逼得姜维不得不下马投降。诸葛亮亲自下了车相迎,开口就说:“我自出茅庐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能够传授平生所学的人。今天遇到了伯约,我算是找对人了。”
纵观诸葛亮一生,以如此高的评价来看待一个人,这是唯一的一次。可见,诸葛亮其实也是个性情之人,非常容易受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影响与制约。姜维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例子,而魏延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例子。
姜维既已归降,天水唾手而得。诸葛亮轻松占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以及冀县等地,威声大振。
曹睿再拜曹真为大都督,领兵迎击。司徒王郎主动提出助曹真出征。曹真又保举郭淮为副将,一同进发。
两军交接,王郎有备而来,十分自信,提出:只需一席话,就可以说得诸葛亮拱手而降。
王郎对诸葛亮说:“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看来王郎确实是事先认真做过功课的。他以东汉末年群雄更替的铁的事实,来说明天命确实已经弃刘而归曹。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你诸葛亮既然经常自比管乐,应该也是个识天命,知天理的人,怎么就连这么粗浅的问题都看不清呢?如果你赶快投降了,以你的才能,必然能在魏国大放异彩,这不是强过举兵反叛一万倍吗?
诸葛亮知道,又一个薛综前来送死了。当年他初到江东,舌战群儒时,薛综就曾经以类似的套路来打压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说得羞惭而退。
所以,王郎以为自己这番议论,惊天动地,无可辩驳,势必说得诸葛亮弃甲投降,却没想到这正撞上了诸葛亮熟门熟路的套路。
诸葛亮毫不犹豫,搬起“道德的巨石”直接砸向王郎。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郎不知道,他的这番话虽然是铁的事实,事实也固然胜于雄辩,但事实必须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才能岿然有威。但必须是一个无关的第三方站出来说,才是无可指摘的。王郎本来是汉室的重臣,和汉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够轻松甩掉汉室曾经给他重重恩惠而不顾,直接为曹魏摇旗呐喊呢?
王郎失去道德外衣的庇护,就只能任由诸葛亮挥舞道德大棒,肆意侵凌!
王郎对自己说服诸葛亮的期望是很高的,要不也不会主动在曹睿、曹真面前夸口。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年的薛综不过是面红耳赤而退,而年事已高的王郎却经不起诸葛亮的反击,竟然被活活气死,坠于马下。
诸葛亮乘势一举将曹真击溃。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胜利最终却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
×××××××××
心理感悟:征服权威的唯一办法就是击败权威。
创建缓存:726b2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