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8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4-22 22:26:24
      
        65六出祁山
        诸葛亮在汉中经营三年,操练兵马,积草屯粮,整治军器。诸葛亮觉得再次出征的时机成熟了,就来到成都,当面向刘禅启奏。
        诸葛亮的话铿锵有力:“臣今存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器完备,人马雄壮,可以伐魏。今番若不扫清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
        这将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讨伐曹魏了。也许,在他的潜意识中也把这一次出征当成了最后一搏。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不能成功,就不再见刘禅的面了。这句话被他不幸而言中了。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这一次出征,诸葛亮再也没能全身而退,他也终于没能再见刘禅一面。
        没想到刘禅竟然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刘禅的意思是,相父啊,你太多事了。现在三国鼎立,互不侵犯,不是挺好的吗?你也一大把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折腾不休呢?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折腾不休呢?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对北伐念念不忘,孜孜不倦呢?
        真的是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重托吗?真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姜子牙张良都要强吗?
      
        这些理由曾经是对的。但却不足以解释诸葛亮近乎偏执地屡败屡战。要知道,蜀国只拥有两州之地,是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弱的,却偏偏采取最为消耗实力的进攻战略。而刘禅的观点颇有几分道理,西川易守难攻,如果蜀汉着眼于防守,维持目前的鼎足之势,倒是最为适应的战略。
        以诸葛亮的智商与眼光,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像失去一样,一次次兵出祁山呢?
        其实,连诸葛亮本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拘执于北伐?因为诸葛亮深深陷入了“投入陷阱”。
        当年,诸葛亮自高身价,引得刘备欲罢不能,最后只能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刘备也是陷入了“投入陷阱”。所谓“投入陷阱”,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因为先前已经投入而继续追加投入,而不会理智地重新衡量追加投入是否明智。这实际上是一个欲罢不能的恶性循环。
        马丁舒比克在1971年设计了一个“拍卖1美元”的游戏。其规则是出价最高的前两名都必须付出他们的拍卖价,但这1美元只能付给出价最高的人。游戏之前,没有人认为自己会用超出1美元的价格来竞拍1美元。但实验的结果是,拍卖者永远只赚不赔,尽管他付出了1美元,但他总是能得到好几美元的回报。因为参与拍卖的人(特别是价格最高的前两位)往往愿意用好几倍的价格来拍到这1美元。
      
        我们在前面已经引用过这个实验案例。但诸葛亮显然陷入了比刘备当年更大的“投入陷阱”。我们也再引用一个升级版的美元竞拍案例。
        哈佛商学院的马克斯巴泽曼教授将1美元的标的改成了20美元,并在哈佛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一些公司管理者之间多次做这个实验,结果大同小异。
        竞拍以2美元起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拼命地报价。当保价到了12~16美元时,其他人都推出了竞拍,只剩下了两个报价最高的人。这两人此时已经进退维谷了。一个报16美元,另一个立即报17美元。因为如果不报,那么就将白白付出报价而毫无所获。而一旦自己的报价逼退了对手,至少还可以得到作为标的的那20美元。如此两者竞相加价,直到报价超过了20美元。这时,旁观者们会哄然大笑。但两个参与者却毫不理会,继续加价。
      
        显然,这是非理性的行为。但参与者已经失去理性了。他们已经不再权衡得失利弊,而是为了竞拍而竞拍了。
        最终的成交价在20~70美元之间。巴泽曼教授主持的竞拍游戏的最高成交价甚至达到过204美元,另外还有15次突破100美元。而这不过是为了得到仅仅20美元。
        20年间,巴泽曼教授多次做这个实验,屡屡得手,总共赚进了3万多美元。后来,巴泽曼把标的提高到100美元,最后竞拍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人们都愿意为自己先前的投入而投入更多的资源。
        诸葛亮正是如此。历年来,他五次北伐,为此投入了几乎所有的资源。这个资源不但指整个蜀国层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指诸葛亮本人最为宝贵的黄金年华、最为宝贵的智略谋划。而每一次北伐,都是对上一次的追加投入。如此累积,诸葛亮的投入已经异常巨大。如果他不追加投入,实现“扫清奸党,恢复中原”的终极目的,那么,他此前所有的投入都将血本无归。只有像赌徒一样,孤注一掷,也许才有扳本的可能。
      
        相对于诸葛亮,刘禅倒是比较清醒的。但可惜的是,决定权并不掌握在他手上。当诸葛亮坚持要继续出征后,刘禅除了同意,又有什么别的选择?
        刘禅不敢反对,但还是有人反对。这个人当然还是谯周——一个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天象的客观主义者。
        谯周的反对还是拿天象说事。
        谯周说:“臣今职掌司天台,但有祸福,不可不奏:近有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此不祥之兆;臣又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有此数般灾异,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
        谯周是一个几乎没有情景依赖性的人。在这样的时刻,连刘禅都不敢直接拒绝诸葛亮,但是谯周却不顾再一次冒犯诸葛亮,根据自己的观察结论,果断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也正是他,在日后魏国大兵压境的时候,冷静地劝刘禅投降,就像当年他劝刘璋投降一样。这样的人,不会见风使舵,不会人云亦云,不会明哲保身,也许没有人会喜欢他,但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应该尊敬他。
      
        但是,天象又怎能说服精通天象的诸葛亮。这个被“投入陷阱”恶魔深深缠绕的天纵奇才,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驳斥道:“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
        诸葛亮还是坚持己见。不过,这次出征前,他先到太庙去祭奠刘备,希望刘备的在天之灵能够给他护助。这一幕情形,和诸葛亮当年平服蛮夷受困时,祭拜马援之庙非常相似。这也说明,诸葛亮内心的无助感又渐渐萌生了。一个人总是在无助的时候,才会去寻求外界的帮助。而诸葛亮所谋的大事,又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提供助力的。所以,诸葛亮只能向已经故去的先帝刘备求助。
        还记得习得性无助吗?曾经的天之骄子周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领悟到了这个终极的规律。而这一终极规律也已经渐渐逼近了诸葛亮。
        诸葛亮祭拜完毕,回到了汉中。大军整装待发,噩耗传来。关兴一病不起,已经亡故了。诸葛亮放声大哭,昏倒在地。众将将他救醒。诸葛亮半响才说出话来:“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与寿也!我今番出师,又少一员大将也!”
        可怜的诸葛丞相,多年来操劳经营,也已经快到了油尽灯枯的状态了。关兴之死,就像是在他脆弱的心灵里狠狠扎了一刀。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出征,诸葛亮还能有所作为吗?
        但诸葛亮仍然是坚强的,他很快强迫自己恢复过来,大军按照原定日期开拔。
        曹睿得知后,连忙把司马懿叫来,说:“蜀兵三年不曾入寇,如今诸葛亮又出祁山,该如何应对?”
        司马懿也看了天象,他看到的预兆与谯周完全一致。司马懿自信满满地说:“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臣托陛下洪福,当往破之。”
        谯周、司马懿都看到了同样的预兆,诸葛亮却偏偏逆天而行。这一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凄怆,千年之后回想起来,仍然令人不胜唏嘘。
        ×××××××
        心理感悟:你的放弃也许比你的付出更能决定你的命运。
      




返回目录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首章]  [尾章] 138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8a16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