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6-11 21:03:47
心理曹操002
王允大喜,说:“如果你真能这么做,汉室就有救了。”曹操这才开始发誓说一定效忠汉室,万死无悔。
先索取、后发誓,这两个取信于人的步骤在这种特殊的状况下,次序是绝对不能颠倒的。曹操没有犯错,当然就取得了王允的信任。王允当即命人取出宝刀,交给曹操。
这果然是一柄宝刀,刀长尺余,上嵌七宝,锋利异常。曹操神态恭谨地将刀配于腰间。
曹操此刻还不会想到,尽管不用宝刀也可以杀了董卓,但正是这把“宝”刀给了他一种新的选择,一种新的可能。
王允的大事有了解决方案。汉室旧臣们都欣喜异常,宴饮甚欢,夜深方散。
次日,曹操早早出门,去见董卓。但到了董卓的相府,却已经比较晚了。
董卓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孟德怎么来得这么晚啊?”看来,曹操平常都是很早就到董卓的丞相府问安了。由此,这一次的迟到才会引发董卓的疑问。而董卓的言辞平静,也没有任何的责怪之意。仔细体味一下,这句话足以说明董卓确实是把曹操当成心腹的。
曹操说:“我的马羸弱不堪,骑行不快,所以来晚了。”
曹操迟到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胯下之马羸弱迟缓,而是曹操的“思想之马”出了问题。
当昨晚的激情消退后,天明出行的曹操就开始冷静地考虑起这次行刺之举。
曹操之所以要行刺董卓,其目的就在于要借此壮举,名扬天下,以博得更为宽广的舞台。处于过度自信状态的曹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在行刺之后,全身而退,进而盛享高誉的。但其实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虽然曹操深得董卓信任,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董卓。但董卓的相府里戒备森严,天下第一勇将吕布更是随侍在侧(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董卓信任吕布更胜过曹操)。如果曹操刺董成功,必然很难脱身。也就是说,曹操在成为英雄的同时,也将成为烈士。
但刺董只是曹操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当曹操想明白了这一点后,深深觉得自己昨晚的豪言壮语是过于孟浪了。曹操确实看不惯董卓,但要他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来除掉董卓,曹操也觉得不划算。他希望自己这个正当盛年的大好身躯,能在今后的漫长岁月里建立更大的功业。一句话,曹操并不想死。
但此时的曹操还有退路吗?
箭在弦上,不容不发。曹操骑着马上了路,但思想上的犹疑直接影响了骑行的速度。
曹操该何去何从呢?
第一个选择就是立即以宝刀为证,向董卓告发说王允唆使自己前来行刺。这样自身可保无忧,而且会更得董卓信任。但是,王允等人必将身首异处,株连三族。而曹操本人也将遗臭万年。曹操不能选择这条路。
第二个选择则是按原定计划行事,用宝刀刺死董卓,但曹操将以烈士的身份名垂青史。
一般人的考虑也就是这两个方向。但曹操却费尽心机想出了第三个备用方案。因为他手中所拥有的是一把“宝”刀,正是奇货可居的一种稀缺资源。
董卓听曹操如此说,立即说:“西凉刚刚送来一批良马。吾儿吕布,你亲自去选一匹好马给孟德吧。”董卓对曹操的关爱与贴心由此可见一斑。
吕布急忙小步跑出,前去办理。
曹操大喜,心想:“董贼合该毙命了!”这确实是一个行刺的良机。吕布一走开,曹操只要拔刀相向,董卓猝不及防,肯定是一刀毙命。而曹操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可以逃离。
曹操正要拔刀,却又担心董卓力大无穷,不敢下手。其实董卓外强中干,沉溺于酒色,早已虚弱不堪。但董卓的积威颇深,气势迫人。
真正能够杀人的不是什么宝刀,而是心灵之刀。曹操内心的犹豫让他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董卓身体胖大,稍坐了一会儿,就侧在床上,后背冲外卧倒了。
这个动作更是表明了董卓对曹操的深信不疑。如果不是把曹操当成亲信,董卓是不会这么随便在人前卧倒的,更不会毫无戒心地将后背暴露无遗。
上天再次给了曹操一个行刺的好机会!曹操这一次没有犹豫(真的没有犹豫吗?),立即拔刀在手!但还没等他挥刀相向,董卓已经从床上的穿衣镜中看到了他的这个动作,急忙回身喝道:“孟德,你想干嘛?!”
对曹操来说,董卓这一喝的威力,简直可以和日后长坂桥上的张飞相媲美。曹操眼睛余光看到吕布牵着马已经走到了门口,当即倒转刀把,跪在地上说:“我有宝刀一把,特地献给恩相!”
很多人以为,这是曹操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办法。其实不然。董卓喜怒无常、行事暴虐,素有积威,众人均对其畏之如虎。在王允面前,曹操豪气干云,将刺杀董卓说得易如反掌。但到了董卓面前,曹操却屡屡迟疑,不敢行刺,就是因为惧怕董卓。刚才董卓这一喝,更是让曹操心胆俱裂,怎么可能还急中生智,想出这么一招来?
这个做法正是曹操一路上苦思冥想的第三个备选方案。而这个方法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础就是这是一把“宝”刀!
宝刀!曹操是不会辜负这个稀缺资源的。当然,如果曹操缺乏这种高妙的资源辨识及运用能力,他今天也不可能顺利脱险,更不能在日后雄霸天下了。
董卓是个行伍老将,如果是一把普通的利刃,他一眼就可以识破曹操的谎言。但这的确是一把宝刀,董卓接过,因着对曹操的信任惯性,也就没有起疑心。董卓把玩一番,笑着收纳了。曹操当即解下刀鞘,一并献给董卓。
吕布进来,招呼曹操去看他挑来的良马。曹操对董卓拜谢道:“待我去试骑一下!”这倒是曹操的急中生智。因为董卓赐马,并不在曹操盘算之中。
董卓当即吩咐下人给马配上鞍辔。曹操强自镇静,牵马走出相府,连家也不敢回,快马加鞭,急往东南驰去。
曹操这一去,可以说既辜负了王允,也辜负了董卓。这是一次典型的临阵退缩,曹操保留住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许可以谴责曹操临阵退缩,没有为国家大义而献身。但对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尽管我们不赞成曹操这样的行为,但也应该对此保持理解。
英国著名的哲人培根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蜜蜂一样,把对敌人的报复付诸愤怒的一蛰。”如果曹操能够跨越时空,预先闻知这句话,一定会拿来为自己辩护。而曹操此时还没有想到,尽管行刺并未成功,但这一行为已经为他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再说吕布,早在窗外就看见了曹操拔刀、献刀的怪异之举,心中生疑。但曹操也是董卓眼前的红人,董卓对他深信不疑。所以当着曹操的面,吕布没有多说什么。等曹操一走,吕布就对董卓说:“父亲,刚才我看曹操有行刺之状。等到被您喝破,这才托言献刀。”
董卓经他一提醒,觉得很有道理。但又想起自己一直对曹操信任有加,另眼相看,曹操应该不会辜负背叛自己吧?
董卓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人一样,均受制于互惠原理。当你对某一个人付出了很多恩惠之后,你内心必然会预期这个人会给予同等份量,甚至更大分量的回报。在这种预期的驱使下,你就会陷入选择性知觉。你会倾向于相信投桃报李,而不是恩将仇报。
但曹操的行为确实非常反常。董卓父子有些迟疑不决。
正在此时,李儒来见董卓。董卓急忙询问其事。
这个李儒,足智多谋,尤其深察人的心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足可剥开表面现象的迷雾,鉴定辨别出曹操的真实动机。
李儒说:“曹操现在虽然没有家小,但肯定有住处。丞相您现在赶快派人去曹操住处召唤他前来。如果曹操不疑而来,说明他心怀坦荡。那么刚才他就是诚心献刀。反之,如果迟疑推脱不来,则一定是心怀鬼胎。刚才之举,就是行刺。那么,就可以立即把他抓起来审问了。”
董卓一听,深以为然,立即派人去曹操住处召唤曹操来见。过了一会,手下人回报说,曹操连住处都没有回,骑着丞相刚刚赏赐的黄马,飞奔出了东门。门吏问他,他说是奉了丞相的密令,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出,停也不停。
李儒立即说:“这一定是曹操做贼心虚,逃窜而走了!”
李儒的依据——“做贼心虚”其实是一条非常高妙的心理学原理。
做贼之后为什么会心虚?这是“透明度错觉”在作怪!
所谓“透明度错觉”,就是指我们最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因为我们的内心对自己是透明的。但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却会以为他人也会像我们一样洞察我们的内心,而事实上,他人和我们的内心之间相隔甚远,根本不了解我们。在透明度错觉的驱使下,我们就有可能在言行举止上泄露出我们以为他人必然知道(其实却丝毫不知的)的信息。而正是这些信息,才导致了“东窗事发”。
但是,又有几个贼能够做了之后不心虚呢?就是偶然看见一个警察出来打酱油,也会以为是专门来抓自己的。如果做贼之后,理直气壮,行若无事,又有几个贼会被发现呢?
曹操虽然胆略过人,但终究也没逃脱这一心理学规律的桎梏!而曹操在这一点上的无知,在今后的岁月还将让他付出更多的代价。
××××××××××××
心理感悟:心虚之贼受诛,心实之贼封侯。
创建缓存:b3b66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