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8-19 23:18:32
心理诸葛12
诸葛亮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夏侯惇挫败于博望坡后,曹操决定兴兵百万,一举扫平刘备刘表,并趁势荡平江南,一统天下。
诸葛亮内心非常地无奈。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从主观来考虑,他都必须将自己置于“必胜神话”的顶峰。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备的执着让他精心谋划的战略失去了根本前提。
一般的人,到这个时候不是寻找退路,就是开始抱怨。但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候。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在危机和困难面前退缩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英雄。真的英雄,就是在客观条件极为不利的时候,依然挺起胸膛,仔细盘点任何一丝的可能性,并致力于将这微薄的可能性转化成胜利。
上天再次给了刘备和诸葛亮一次机会。
刘表病重,派人请去刘备。刘备带着关张(带着这两个如狼似虎的兄弟,是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去见刘表。刘表说:“我已经病在膏肓,只好托孤给贤弟。我两个儿子都不成器,我死之后,贤弟你来掌管荆州吧。”
在一般人眼里,刘表一直是“无能”的代名词。但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准确。刘表能够在乱世中掌控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并多次击退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小霸王孙策的进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人总是要老的,刘表的雄心随着年老体衰而逐渐消减,以致于后期陷入“无作为”、“不作为”的境地。
尽管如此,刘表还是展现了一次英雄本色。他这次托孤给刘备,着实给刘备好好上了一课。你看,他嘴里口口声声说是“托孤”,却又要让刘备来执掌荆州。“托孤”就是让刘备辅佐自己的儿子,掌管荆州则是让刘备为荆州之主。这两者是矛盾对立的。实际上,刘表是将了刘备一军,用刘备一贯的“仁德”名声来约束刘备。
众所周知,人都是有保持表里如一的一致性需求的。所以,刘备只能回答说:“兄长,我一定会竭尽心力,扶助贤侄,我怎么敢自己来执掌荆州呢?”
刘表的这一招的威力让刘备记忆深刻,以致于在许多年之后,他在白帝城如法炮制了一番。很多人都钦佩刘备手腕的高明,只用简单几句话,就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刘备并非原创,而是从刘表这里偷学的本领。
此时,刘表刘备都还不知道曹操大军已经向荆州进发。如果他们知道情势已经十分危急,一定会将刚才的这番决议付诸实施。刘表会立即让长子刘琦继承荆州,让刘备尽心扶持。他已经做好了工作,巧妙地“逼”刘备许下了承诺,刘备不得不为实现自己的承诺而努力奋斗。这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名青史的很可能就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了。
但可惜刘表还是有些优柔寡断,终于错失了这个唯一的机会。
刘备回到新野,向诸葛亮说起此事。诸葛亮惋惜不已,连连叹息,说:“主公,你怎么不接受刘表的大礼呢。这次不接受,大祸就不远了。”
刘备为了协调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只能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说:“景升对我甚厚,如果我接受了荆州,别人都会指责我忘恩负义。我实在是不忍心。”但其实,刘备就算心里一万个愿意,又怎么敢接受呢?
诸葛亮并不能理解刘备当时的压力。如果他此刻能够理解,日后在白帝城,当刘备说出类似的那番话的时候,就不会倍感眼里,涕泪横流,连连表忠了。诸葛亮那一刻在刘备病榻前的心情,和刘备这一刻在刘表病榻前的心情是一模一样的。诸葛亮此刻没有从刘备的经历中学会这一课,就只能在日后补上这一课。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备的脸皮实在薄了一点。李宗吾的《厚黑学》中说刘备是靠脸皮厚赢得三分天下的。这句话其实最不靠谱。如果刘备脸皮厚一点,他完全可以按照刘表的吩咐,立即将刘琦唤来,辅佐他继位。此时刘表未死,尚有余威,还能压得住蔡瑁之流,再加上诸葛亮的智慧,关张赵云的勇猛,应该可以将荆州掌控在手里,就像日后诸葛亮掌控整个蜀国一样。这样,即使曹操来犯,刘备以整个荆州之力抵挡,胜负当是未知之数。
刘表刘备的犹豫,终于错过了这唯一的机会。
此后,刘琦得知父亲病重,赶来探望,却被蔡瑁拒之门外,只好怏怏回到江夏。刘表很快病死。其后妻蔡氏篡改刘表遗命,和兄长蔡瑁扶立亲生儿子刘琮继位。
曹操大军将到,刘琮束手无策,只好听从手下人的计议,向曹操献上降表。刘表也算是一世英雄,尸骨未寒,却被不孝子将自己苦心经营大半生的地盘拱手献给了曹操。
这个时候,本来是刘备光明正大地夺取荆州的最好机会。刘琮夺位,又向曹操投降,这些行为的不义,足以抵消掉刘备夺取荆州的不义。而此时刘琦闻讯后,也主动向刘备表示,愿意尽起麾下精兵,夺回父亲的基业。
但是,一切已经太晚了。曹操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城下,内斗已经毫无意义,只能加速自己的消亡。
诸葛亮不再抱怨,也不再惋惜,而是立即投入了自保的部署之中。
但刘备的兵力还是只有那四五千人。诸葛亮还是只能借助于外界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取得胜利。
一个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夏侯惇是这样想的,曹操也是这样想的。但兵者,诡道也。既然你大家都这么想,诸葛亮就不这么想了。这一次,他还是要采用火攻。但不仅仅是“火攻”,他还加上了“水攻”。
谁会想到,诸葛亮一出山,就会面临如此险恶的境况呢,逼得他把看家的本领都使了出来?
诸葛亮知道弹丸星野是保不住的,所以不如把它烧掉。诸葛亮晓谕百姓,尽数搬离。又命令赵云率三千兵马等曹兵入驻后火烧新野,又派关羽去白河上游用布袋堰塞水位,伺机决水。还派张飞去白河渡口埋伏,截击被火水二攻击溃的曹兵。
这一仗,最受益的是关羽。他从诸葛亮处学得了决水之法。若干年后,还是在这个地方,关羽如法炮制,上演了一幕“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神话。
曹军前锋曹仁曹洪许褚杀至新野,遥见刘备诸葛亮在一山顶对坐饮酒,旁边鼓乐手大吹大擂。曹兵当即发起进攻,却被滚石擂木打将下来,无法登山。
眼看天色渐晚,曹仁命令,抢进新野城安歇。却见新野已是一座空城。曹洪说:“这必定是刘备诸葛亮计穷势孤,带着百姓逃走了。”
曹兵安歇。半夜突然火起,曹兵惊慌中死伤无数,拼命逃生。待逃到白河岸边,纷纷争抢饮水。却被关羽决堤放水,淹死无数。二曹收拾残兵,狼狈逃窜,又被张飞追杀一阵,伤亡惨重。
这一次大胜,彻底奠定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权威地位。但诸葛亮却高兴不起来。曹兵烧死了,新野也烧焦了。唯一的落脚地没有了,该到哪里去落脚呢?
只能先去樊城。但樊城又能支撑多久呢?
再说曹操,得知部下再次被诸葛亮火烧水攻,伤亡惨重,不由大怒,立即将大军分成八路,去攻樊城。
曹操手下的刘晔知道刘备惯会服软投降,就劝说曹操说:“丞相初到荆州,应以收买人心为重。现在,刘备将新野百姓全部迁入樊城,如果我军发起进攻。樊城必成齑粉。这样对丞相的仁义名声不利。不如派人去劝降刘备。既可唾手可得城池,又可彰显爱民之心。何乐而不为呢?”
这几句话曹操很听得进。曹操就问:“谁可以去当这个说客呢?”
刘晔说:“我们这里就徐庶和刘备交情最好,派他去最合适了。”
曹操吓了一跳,心想:“这个徐庶是我花了很多心思才从刘备那里挖过来的。他来了之后,也不怎么为我出谋划策。要是派他去刘备那里,不正好给了他一个放虎归山的机会?如今,他的老母也已经死了,我根本没有可以约束他的东西了。当年徐庶把我打得很惨,现在诸葛亮又把我打得很惨。这两个人要是联手一起对付我,我哪里还能够称霸天下呢?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曹操明确表示不行。但刘晔深知承诺的约束性,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能够让人遵行不悖。刘晔说:“丞相光明正大地派徐庶为使者,如果他不回来,就会贻笑万世。您派他去吧,他必定会回来的。”
曹操同意了刘晔的建议,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
这真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次劝降。
“使者”两个字,真的能够约束住徐庶的手脚吗?看到这里的读者已经多次领略过“承诺——一致”的威力了,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
心理学家感悟:对局外人来说,天下无难事。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晚23:20于别馆13B
创建缓存:d5b33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