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09-08-31 22:14:15
心理诸葛14
诸葛亮原本计划先谋取荆州,再以此为资本与东吴联合。但现在荆州已经为曹操攻占,再要和东吴谈联合已经是镜花水月了。形势的恶化发展,已经远远超出诸葛亮的能力范围了。这个时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几乎是束手无策了。
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当刘备诸葛亮穷途末路之际,阴霾的天空中突然露出了一丝亮色。东吴孙权主动派来鲁肃借吊唁刘表之名来探听消息。
诸葛亮正如落水之人,紧紧抓住了鲁肃这根稻草。
那么,鲁肃为什么会主动送上门呢?
很多人以为鲁肃老实有余,能力不足。但其实鲁肃是三国谋士中最具雄心的一个。像诸葛亮周瑜之辈,一直是以“兴复汉室”为抱负的。但鲁肃却一直鼓励孙权代汉而立,自称帝王的。
鲁肃认为,荆襄九州与东吴临近,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如果能够占据荆州,是最好的帝王之资。
曹操席卷荆襄后,鲁肃认为必须尽快和刘备联系,合力击退曹操。这样,既可以避免曹操觊觎江东,又可趁势取而代之,坐拥荆州。事成后,刘备兵微将寡,是无法和东吴匹敌的。
鲁肃的算盘打得挺好。他到江夏来见刘备,哪里是要给诸葛亮机会,而是想借力刘备,实现东吴称帝的蓝图。所以说,诸葛亮在打孙权的主意,而鲁肃却在打刘备的主意。
但不幸的是,鲁肃遇到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听说鲁肃来访,不禁大喜。他立即打好了算盘,要要说服鲁肃,带上自己去江东,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曹操孙权两虎相斗。孙权胜,则可将曹操驱回北方,自己则坐拥荆州。曹操胜,则借机取江南之地。
诸葛一生唯谨慎,但这一次却要孤身一人,冒险前往东吴。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是他出山以来遭遇的最险恶局面,非冒险不足以力挽危局,非冒险不足以保全名声。这也是人在危急关头本能的应激反应。一旦危急局面过去,诸葛亮自然就会恢复他谨慎保守的本性。
早已说过,诸葛亮最善于利用第三方力量来推崇、包装自己。这次鲁肃来访,也不例外。
诸葛亮对刘备说:“等鲁肃来了,如果探听曹操虚实,主公只推不知。等他再三问时,就将一切推在我身上。”
诸葛亮这么做,绝非故弄玄虚!其目的有二:
第一,抬高自己的地位,让自己成为天下唯一的“治曹专家”!(权威的树立)
第二,让鲁肃觉得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极为尊崇。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鲁肃才可能对诸葛亮肃然起敬,诸葛亮到东吴的人身安全才有保障,说服孙权联手抗曹才有保障。后来正是鲁肃出力,多次保得了诸葛亮的平安。诸葛亮即便是在冒险之中,也是尽可能对每一个细节审慎对待,未雨绸缪。这正是诸葛亮的伟大和精明之处。
鲁肃来到,与刘备宾主相见。诸葛亮则避而不见(这也是他的自我包装计划中的一环)。
鲁肃说:“我听说皇叔与曹操会战数次,我想了解一下曹操兵马约有多少?猛将有谁?是否有意吞并天下?”
刘备早得诸葛亮提醒,只是一问三不知。
鲁肃说:“皇叔在新野,刚刚和曹操交过锋,怎么会不知道呢?”
刘备说:“我兵微将寡,一听说曹操来了,立即逃到夏口。哪里知道曹操的情况啊?”
鲁肃见刘备秘而不宣,更是好奇,急道:“我经常听渡江到东吴的人说,皇叔在新野两把火,烧得曹操魂飞魄散。这恐怕是曹操新近最大的失败了。皇叔,您就被谦虚了,赶快把详情说一说吧!”
刘备见推搪不过,只好说:“你要真想知道详情,只有问我的军师诸葛亮了。这一切都是他谋划安排的!”
鲁肃急急求见诸葛亮。刘备吊足了鲁肃胃口,这才吩咐请诸葛亮出来相见。
鲁肃一见诸葛亮,劈头就是一句:“我是诸葛子瑜的老朋友。早就听说先生您的才德,无缘相见,今日有幸相会,希望能够听先生讲讲当下的安危形势啊!”
谁要是再说鲁肃是个老实疙瘩,那可真是走眼了。鲁肃的这句话,丝丝入扣,包含了三层意思,可谓是教科书式的开场白。
鲁肃和诸葛亮素不相识,但却有求于他。一般情况下,这种破局是有难度的,不可能轻松快速地达成。但鲁肃的使命很急,容不得他舒缓以图。所以,他开门见山就说“我是你哥哥的好朋友”,通过一个双方都熟悉、关系亲密的第三方中间人来作为中介,立即就拉近了自己和诸葛亮的距离。紧接着,就给诸葛亮戴了一顶大高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当你被别人公开定义为一个能力超强的高人,你出于“一致性”的内在要求,就想努力保持这种外在形象,从而通过宣示某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确实是高人。最后,鲁肃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直接目的,丝毫不给诸葛亮一个拒绝的机会。
诸葛亮早已洞察鲁肃的动机,加上时机确实紧急,稍纵即逝,也就不再绕圈子,只是微微一笑,说:“曹操的底细,我全都知道。只是可恨力量薄弱,只好暂时避他锋芒!”
鲁肃问:“接下来,刘皇叔有什么打算呢?”
诸葛亮说:“皇叔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正打算去投奔呢?”
标准的“不情愿卖家”策略再次出现!刘皇叔有的是选择,不一定要和你东吴联合的。这是暗逼鲁肃主动伸出橄榄枝,发出联合抗曹的邀请。
鲁肃果然中计,说:“吴巨粮少兵微,自身难保。皇叔去投,恐怕也难长久吧。”
诸葛亮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没什么,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到时候,我们另有打算。”
鲁肃憋不住了,连忙说:“江东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占据江东六郡,兵精粮足,文武具备。皇叔为什么不派人去和他联合呢?”
诸葛亮淡淡地道:“皇叔和孙将军素无交情,去了怕也是白费口舌。”
鲁肃说:“先生长兄就在江东,深得重用。鲁肃不才,愿请先生和我一起会东吴去见孙将军。你意下如何?”
鲁肃为什么要主动发出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出访邀请呢?
鲁肃并不是存心要为诸葛亮做嫁衣裳。鲁肃判断,曹操心雄天下,所向披靡,绝不会征服了荆襄就会收手,必然会对江东下手。但以孙权从未经大事,诸谋士也是久享安平,不乐思战,恐怕会是“投降”之议成为主流舆论。鲁肃自己是希望孙权一统天下自立称帝的。但他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势单力薄,是不能说服孙权和其他众多谋士向曹操宣战的。
而诸葛亮是最理想的、最具说服力的人选。他连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可谓是曹操的克星。如果由他出面说服孙权,那自然是手到擒来。鲁肃的这个想法,也是对“第三方说服”策略的一种运用。
但刘备一听,却坐不住了。诸葛亮是他最为倚重的谋士,此刻险象环生,更是须臾离不开。刘备更加担心,诸葛亮兄长就在江东,如果诸葛亮到东吴一看,那里的环境要好得多,再加上诸葛瑾以兄弟之情加以劝说,诸葛亮很可能就滞留不归了。
刘备一想到这,连忙出言阻止,说:“孔明是我的老师,片刻不可相离。怎么能够跟你去东吴呢?不行,不行!”
刘备的这一下真情流露,好不作假,却正好大大助力了诸葛亮的“不情愿卖家”策略。鲁肃只好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
诸葛亮看看火候已到,自己树立权威、确保平安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就对刘备暗示道:“事情已经很紧急了。我还是到江东去一趟吧。”
诸葛亮知道,这次不冒险是不行了。自己的平生大志、旁人对自己的景仰称颂,全在这一次冒险上。如果不去冒险,结果必然是灰飞烟灭,身败名裂。而如果去冒险,虽然不能确保成功,但总还有一线希望。
诸葛亮面对危机的这种抉择心理,已经被现代的心理学实验所验证。有意思的是,他的这种抉择心理,和一江之隔的孙权几乎如出一辙(留待下节详解)。
曹操大军压境,孙权会做何选择呢?
如果孙权选择投降,那么,诸葛亮的这一次冒险就只能以惨败告终。但如果孙权选择宣战,又哪里需要刘备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兵力呢?诸葛亮难道真的能仅仅靠三寸不烂之舌来和孙权合伙分红呢?
我们只能说,诸葛亮此去,虽然雄心万状,但结果一点也不乐观……
××××××××××××××××××
心理学家感悟:机运是超越一切的力量。
2009年8月31日星期一晚22:14于别馆13B
创建缓存:69c8e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