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8-0222:24:46
==========更新==========
【蒙古的问题】
时间进入到了昭文二年(1661),济宁战场的对峙已经持续已经快三年了。
三年的时间,明廷不断地往济宁增加兵力,输送物资,清廷也不断地往济宁增加兵力,输送物资。
在1661年春季的济宁战场上,明军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三十万人,清军也尽发各地劲卒,济宁的清军也增加到了二十五万人以上,小小的济宁一带,沿着运河,连营百里,气势甚是壮观。
清廷已经开始出现空前的危机。国库完全空了,晋冀鲁三省几乎所有能征调的兵力都投入到了济宁战场上。因为战争耗费大量的粮食,北方各地已经开始出现饥荒的现象了。
然而决战的时机仍然未能到来,因为蒙古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调兵山一战,明军大破五万蒙古联军,保证了辽东的安全,但是蒙古实力尚在,明军想从关陇、河南、山东、辽东四面攻打满清,每一面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只要能把蒙古解决掉,就能在满清的侧面彻底打开局面。
对于蒙古的问题,堵胤锡采取的方法是,打一批,拉一批。
漠南蒙古二十五部,最强悍的两个超级部落就是科尔沁和鄂尔多斯,科尔沁有六个旗的地盘与人口,鄂尔多斯也有六个旗的地盘与人口,实力相当。不过清廷对科尔沁和鄂尔多斯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科尔沁是漠南蒙古亲满势力的中坚,部落首领与满洲广泛联姻,关系最铁,清廷给科尔沁封了四个亲王、三个郡王,贝勒、贝子啥的封得就更多了,但是鄂尔多斯就没这个待遇了。
清廷只给鄂尔多斯部封了一个郡王。之所以会这样,因为鄂尔多斯并非后金平定蒙古的得力助手,恰恰相反,鄂尔多斯是最后一个投降后金的漠南蒙古所部,直到1634年林丹汗在甘肃河西境内病死之后,鄂尔多斯才归顺了后金。
所以现在明廷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拉一部,拉鄂尔多斯,打一部,打科尔沁。
拉鄂尔多斯的任务,就交给了靠近鄂尔多斯,管辖甘肃的甘肃巡抚张煌言。张煌言接到朝廷的指示后,派遣使者携国书前往鄂尔多斯,秘密会见了鄂尔多斯部落首领、清廷册封的第三代札萨克郡王固噜,递交了国书,说明了明廷与鄂尔多斯结盟的意图,并册封固噜为王。固噜暗中接受了明廷的册封,但没有与清廷公开决裂,实际上等于是宣布处于中立状态了。
如果说漠南蒙古是因为臣服于清廷多年,而且得了不少好处,而不愿意公开与清廷决裂的话,那么没有臣服于清廷的漠北蒙古,就表现的很豁达了。
日期:2013-08-0322:23:54
==========更新=========
漠北蒙古分为车臣、土谢图、三音诺颜、札萨克图四部,其中东部的车臣和土谢图两部还在1646年被清廷多铎率军揍过一会,对清廷怀恨在心。除了招抚漠南各部外,南明还远派使者前往漠北,与四个汗国联系,以通商互市为条件,约定一致对付满清。
其实对于漠北蒙古的拉拢并不很重要,远水救不了近火,拉拢鄂尔多斯部才是更重要的,这能削弱漠南蒙古的实力,而削弱漠南蒙古的实力之后,打垮科尔沁,这才是重中之重。
1661年五月底,辽东地区的冬小麦获得丰收,粮食充足,夏草肥美,杨缘启集结辽东军五万,北伐科尔沁。
科尔沁大本营科尔沁大草原就是今内蒙通辽地区。明军从沈阳渡过辽河北上,深入到科尔沁大草原腹地,科尔沁各部往西撤退,避开明军主力,明军沿西辽河一直西进,深入到辽河上游。
见明军孤军深入,满珠习礼再次集结蒙古联军,包括科尔沁、扎贲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扎鲁特、敖汉、奈曼、巴林、翁牛特、阿鲁科尔沁等部在内,共计六万大军,打算伏击明军。六月十三日,明蒙两军在全宁卫城遗址遭遇(今翁牛特旗一带),辽上之战爆发。
由于先前杨缘启也做了不少策反工作,察哈尔旧部的敖汉、奈曼以及其他实力弱小的蒙古部落,暗中都持中立的态度。战役开始后,明军用老办法,战车防护,强弩、燧发枪射击,虎墩炮轰击,最后再以骑兵冲锋,长刀兵收拾战场。
不过这一次略有不同,那就是明军冲锋时,以偏师牵制联军的其余诸部,主力直奔科尔沁骑兵而去,重创科尔沁骑兵。作为蒙军主力的科尔沁遭到重创,其他各部也就意思意思,各自退到封地之内,等到明军大军抵达哪一部落境内时,该部落的首领觉得对清廷已经仁至义尽了,于是就降了明军。
经过两个月的折腾,漠南蒙古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各部都被明军拉拢了过去,最不服输的科尔沁则被明蒙联军一路狂追,逼到了更北的呼伦贝尔地区。
漠南的事件就这样解决了。
清廷可就慌了。
创建缓存:682ad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