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7-2520:08:08
==========更新==========
七月二十三,杨缘启率军五万从西平堡(盘山东北)出发,于二十五日渡过辽河。与此同时,东路军也攻克海州卫(今海城),两路明军在海州会师,除去留守各地的明军,会师后的兵力达到了五万余人。
明军主力沿驿道北上,攻克鞍山驿,抵达辽阳城下,不久,朝鲜军自东路而来完成会师。七月二十九,明军攻破辽阳,清军辽阳守将战败自杀。明军又俘获士卒两千余人,战马千余匹。辽阳是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原明辽东都司的驻地。这一带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夺取辽阳,等于是夺取了辽东的心脏。
夺取辽阳后,辽阳的汉民箪食壶浆,迎接王师的归来。杨缘启任命副将徐勇(堵胤锡攻破黄州擒住徐勇后押送南京,杨铭化成功将其招降,为明廷所用)率一万兵力镇守辽阳,安抚百姓,设置官署任命官吏,实行保甲,分配田地,以求最快的时间内巩固新收复的辽阳地区。同时,杨缘启亲率四万精锐,直指沈阳。
在胶东的八年时间内,杨缘启就重视马匹的饲养,并且训练出战马两万余匹,因为隔海的原因,明军只用战船运来了一万匹战马不到。在不断收复辽东,攻城略地的同时,不断地俘获战马,加上征用辽民所养的私马,明军已有战马两万余匹,并且扩大了骑兵的建制。
杨缘启占领辽阳后率领的这支北伐军,就有一万五千兵力的骑兵。
八月初五,明军先头游骑部队已抵达沈阳郊外,但被清军击退。
次日,明军大部队已经抵达沈阳,但此时,宁古塔的清军还没有抵达沈阳。即便兵力占据弱势,吴库礼也不想坐以待毙,他了解明军的特点,擅长守城和攻坚,在野战上,八旗军更占优势。
镇守沈阳的八旗军与关内的八旗军不同,关内的八旗军经过入关后的奢靡生活,已经堕落颓废,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后金铁骑,而盛京满洲兵则依然保持着祖先英勇善战的作风。
吴库礼有信心在野战中,凭借勇猛额铁骑,挫败明军的进攻。
八月初六,吴库礼率领七千清军倾巢而出,趁明军立营未稳,发起总攻。展现在清军面前的,竟然是清一色的明军步兵,而且南背浑河结阵。
如果不出意外,清军铁骑一番冲击,明军的步兵就会无路可逃,要么被骑兵踩死,要么就只有跳河。
日期:2013-07-2621:34:15
==========更新==========
但吴库礼想错了,在冲锋的过程中,清军吃透了亏,哪怕是速度奇快的骑兵。因为明军的秘密武器,滑膛燧发枪。
燧发枪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欧洲,由当时法国火器工匠马汉发明。当时正是隆庆、万历年间,此后逐渐在欧洲推广,但传没传入中国,不好考证。然而史实是,崇祯八年(1635),有过长期研究火器经历的南京户部右侍郎毕康懋改造了火绳枪,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燧发枪,时称自生火铳,毕懋康堪称中国的马汉,这一事件也是中国火器发展史上的飞跃性进程。
燧发枪改用扳机扣动,撞击燧石点燃火药发射。对于火绳枪来说其进步在于,发枪及时迅速,没有火绳枪点火需要损耗的时间差,且不受雨雪天气的干扰。对于弓弩来说,火枪不需要专门选拔臂力过人的士兵,一般人经过训练基本都可以成为熟练的火枪手,而且弓弩射不穿的铁甲,火枪的子弹却可以射穿。
这么好的武器,明军当然要推广了。在新政期间,杨铭化不仅让各地的兵器作坊大量生产燧发枪,在军队中推广,还引进了日本火枪队采用的“三段击战术”,三排轮流放枪,抵消了装填弹药所损耗的时间,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杨铭化这么做,显然是想打造出了一支近代化的火器部队,十七年前,登莱巡抚孙元化没有实现的治军理想,杨铭化把它完成了。
现在正面迎接清军的,就是这么一支火枪队。按照三段击的战术流程,火枪队可以形成连续不断的火力压制,射速比以前的火绳枪快了不止一倍两倍,清军在冲锋的过程中损失惨重。
燧发枪的打击并非重头戏,重头戏在明军的骑兵。就在步兵单独布阵,引诱清军主力出战时,明军的骑兵却埋伏到了两翼,等清军进入了包围圈,明军骑兵大举出击,中断了清军骑兵的冲锋,以及截断了清军的退路。
步兵乘势而上,与骑兵完成对清军的合围。四万人将七千人团团围住,长枪兵居内侧,形成一堵铁墙,不断向内压缩,使得清军难以突围。火枪兵居其次,不断给与清军以火力杀伤,骑兵居外应急。这是围敌作战的老办法,跟锦州城外的战事别无二类,最终,七千清军全军覆没。
辽沈都被明军占领,清廷在辽东的军事存在已经完全被消灭,沈阳以北以东的蒲河、抚顺、清河(本溪)、铁岭、开原等地的汉民纷纷起义,攻破当地城堡,归附明廷。
失陷了四十年的辽东故土,终于被明军全部收复。
作者注:1)本节内容纯属虚构。
2)关于辽东形势的描写符合史实,其中盛京将军也实有其人。
创建缓存:4ce8a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