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3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7-3108:36:03
        ==========更新==========
        【调兵山】
        可以这么说,从明军的舰队抵达山海关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明清的对峙,要以满清的失败来告终了。
        在明廷的精心策划下,明军终于得以对满清形成了一个大的战略包围。
        明军在荊襄、淮北与清军正面对峙,而辽东的突破,则实现了对清廷的大迂回。从此,清廷就要面对明军南北两面的夹击,腹背受敌,去日不多了。
        但清廷不会坐以待毙,换成任何人也不甘于坐以待毙,他们还得争一争。
        清廷所有的主力都集结在了济宁、南阳、关中三大战场上了,哪一块都不能调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哪个战场的兵力削弱了,都会让南北对峙的天平向南明倾斜。但是辽东失陷了,明军在辽东站稳脚跟后,就可以乘虚入关,批亢捣虚,直取北京。
        横竖都是个死,但是清廷还有随后一个起死回生的筹码,那就是漠南蒙古。
        说满清是满洲人的异族政权是不对的,因为还漏掉了一个蒙古。满清是女真政权的后金与漠南蒙古各部联合之后,才形成的政权,才有了南下逐鹿的资格。满清的政权,是满蒙共治的异族政权。
        清廷现在虽然无法调动关内的各支兵马,但是漠南蒙古却有足够的实力帮清廷解决辽东的危机。在收到辽东告急的战报之后,顺治皇帝即下令,漠南蒙古诸部,尤其是靠近辽东的科尔沁等部,集结兵力,援救辽东。
        1660年十一月,科尔沁蒙古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也就是顺治皇帝的舅舅、清廷皇太后的兄长,作为蒙古联军的统帅,率领哲里木、昭乌达两盟十二部的蒙古兵,共计五万大军,沿辽河而下,逼近辽东境内。
      
        日期:2013-07-3123:17:38
        ==========更新==========
        杨缘启既然选择进攻辽东,就必然考虑到了蒙古的问题。
        漠南蒙古诸部中,最早的察哈尔部是实力最强悍的,察哈尔部的首领即为蒙古的共主,比如晚明时期的林丹汗。但后金联合科尔沁部击败了林丹汗,将察哈尔部岭南四部敖汉、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打散,令其迁居各地分散驻防,察哈尔部由此衰落,科尔沁崛起。到了明清之交,科尔沁凭借与后金的联盟,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漠南蒙古二十五部,各部往往只有一到两个旗,独独科尔沁有六个旗的地盘与人口,仅次于鄂尔多斯部。
      
        在这二十五部之中,科尔沁不仅实力最强,也是与清廷皇室关系最铁的一部,两者之间通过联姻来维系铁的关系。所以,要想在辽东扎稳脚跟,就得瓦解漠南蒙古与清皇室的联盟,要瓦解联盟,关键的就是打破科尔沁与清廷的铁关系。
        不管怎么说,开打是免不了的。
        十一月十三,杨缘启集结六万明军,迎战蒙古联军,两军在铁岭卫辽河西岸的调兵山开战。
        此时的明军虽然在兵力上稍稍占优,但骑兵的数量明显不足,面对全副骑兵武装的蒙古兵,明军可能吃亏。而且蒙古骑兵与八旗骑兵明显不同,八旗骑兵作战以短刃冲击为主,以游射为辅,往往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敌军的阵形,而后将对阵转变成对敌军的大屠杀。但蒙古骑兵却以游射为主,以短刃冲击为辅,往往通过反复的迂回游射将敌军彻底拖垮,在追击中才会出现短刃冲击。
        所以对付蒙古骑兵,如果用对付八旗骑兵的长枪阵的话,那就是徒劳无功了,因为蒙古骑兵压根就不会正面或者侧翼的冲击,指挥周而复始的骑马射击,直到长枪阵差不多都中箭了为止。
        在对付蒙古骑兵方面,前人留下了不少经验,比如戚继光就把镇守蓟州期间对付蒙古骑兵的方法记载在了《练兵实纪》之中,最经典的一招就是战车打法。
        日期:2013-08-0119:55:04
        ==========更新==========
        蒙古草原大部分地方地势平坦,干旱少雨,地面泥泞的情况比较少,适合各种类型的车行驶。明军的战车,类似于古代的武刚车,以士兵人力驱动,外包铁皮,四壁留孔,用来供士兵向外发射火枪子弹。甚至大一点的战车,还带上虎墩炮、弗朗机这样的中型火器,蒙古兵的弓箭射不穿,马刀砍不开,游射的战法根本不起效果,想包围也包围不了。在当时,这样的战车无疑是古代版坦克。
        战车有一缺点,就是机动性很差,跟骑兵的速度没法比,只能击退骑兵,却无法包围歼灭骑兵。但只要能击退,就可以了。
        所以在调兵山开战后,杨缘启下令明军五万车步兵结成空心阵,以战车结阵环于空心阵的四周,骑兵在车阵的后方,负责战场应变。明军的大阵就这样向蒙古联军的正面缓缓移动。
      
        移动的虽然缓慢,但是力道却是厚重的,明军直逼蒙军军阵,车阵所到,蒙军就必须后退,因为一旦进入明军弩的射程范围内,就会被射成马蜂窝。蒙古复合弓的射程在一百五十步(一步等于五尺,合今1.75米),但明军弩的射程却达到了两百四十步,而且威力远比复合弓要强。
        弩只能起到火力压制蒙古联军的作用,却不能真正破坏联军的阵形。能破坏联军阵形的,是号称古代版迫击炮的虎墩炮。这种炮重量小,携带便捷,射速也快,是野战火炮的不二选择,在戚继光抗倭的山地战中,这种虎墩炮发挥了很好的威力。
        虎墩炮虽然便捷,却由此导致了火炮威力的不足,无法洞裂石墙。不过对付轻装的蒙古骑兵,绰绰有余了。明军使用虎墩炮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能杀伤多少蒙古兵,而是为了惊吓马匹,打乱联军的阵形。
        果不其然,炮弹所到之处,马匹受惊,能征善战的蒙古战士也无法掌控形势。蒙军队形一散,杨缘启即刻下令明军的骑兵出击,切割蒙军的军阵。与此同时,空心阵中的长刀兵倾巢而出,结阵冲入蒙军阵中猛砍。
      
        日期:2013-08-0121:03:28
        ==========更新==========
        长刀兵使用的长刀,一律是山寨版的陌刀。话说唐代的陌刀,长柄长刃,长约三米,重二三十斤,数百人组成的陌刀队,密密麻麻而又明晃晃的刀锋出前,形同铁墙,配合作战,进逼敌骑,上砍敌军,下砍敌骑,徐进如墙,人马俱碎,是步兵克制骑兵的利器。说来,陌刀队的优势就是锋利而又有长度的陌刀和队伍的配合作战,相比长枪方阵来说,陌刀队组成规模很小,机动性很强,相互之间的配合的难度不大,能攻能守,尤其是攻击性强。但是陌刀队缺点也很明显,第一就是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极高,第二就是刀太贵了,而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不适合军队普遍装备,后来陌刀因此失传了,只在日本武士刀的制作上还保留陌刀的制作工艺。不过明军的铸刀师有办法,他们参照图书记载中的陌刀的制作工艺,还学习日本铸刀的技术,打造了山寨版的陌刀——长刀。
      
        长刀队的所有士兵,都是从各军各营中精挑细选,层层严格选拔出来的最精锐的士卒,对士兵的素质要求极为严格。第一要求的是胆气,要求能做到临危不惧,在敌军的骑兵群如排山倒海之势向自己逼来时,不会意识混乱,不会吓得尿裤子,也不会产生想逃跑的想法。第二要求武艺高强,不是武侠小说吹得那种武艺,而是战场作战实实在在的武艺,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跑,臂力过人,否则拿着三十斤的陌刀对付轻便的骑兵,很快就会累趴下。第三就是要求作战毅力强大,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缺水、饥饿、被敌军围困、深受创伤等等,都能坚持杀敌而无妥协之心。第四就是要求使用武器的能力,不仅要会使用长刀,而要会使用神臂弩、弓箭、长枪等等武器。第五要求铁的纪律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将官校尉的射击冲锋突围撤退等命令,必须要求士兵严格执行,不能差距分毫。
      
        在明军骑兵和长刀兵的配合打击下,蒙军大溃退,杨缘启亲自率领明军铁骑狂追百余里,大获全胜。
        调兵山之战的胜利,决定明军在辽东站稳了脚跟,但明军仅仅是击退联军,蒙古主力并没有被打残,早晚会卷土重来。而且辽东的东北方也不安全,巴海盘踞宁古塔,始终是辽东的后患,虽然巴海兵力微弱,但小的后患也是后患。
        趁着蒙古联军大败,短期内无暇威胁辽东之际,杨缘启让徐勇率军征讨宁古塔。徐勇原籍辽东,对东北的地貌形势较为熟悉。徐勇率领明军一万五千人从开原出边墙,进入吉林的林海雪原,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抵达宁古塔,对镇守宁古塔的清军发起突袭,清军猝不及防,守将率领残部向东退往更深的林海雪原之中。徐勇将宁古塔的堡垒焚毁后,率军撤回辽东。
        作者注:本节内容纯属虚构,但关于蒙古和东北情况形势的描述符合史实。
      




返回目录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首章]  [尾章] 103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d1a78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