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8-3021:46:16
==========更新==========
社会新兴阶层的兴起,各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还导致了一个历来有之的阶层的迅速壮大,那就是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是一个极为活跃的阶层,比起农民的思想文化的不变性,市民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可变性,这极大的可变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上。
其实早在正德年间,王门心学的诞生正是带有市民思想的特征,代表了新兴思想对理学的抗争。然而心学毕竟还是不成熟的,即便得到了后世何隐心、李贽等人的不断发展,但仍然还是不成熟的。随着市民阶层的更加壮大,随着商品经济的更加发展,在各个阶层力量的不断角逐较量中,模糊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会逐渐地发展成明确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学的僵硬教条和伦理纲常对人们的束缚将越来越小。
这是儒学为了适应新兴势力而做出的自我发展,当然除了自我的内部发展,还应该避免不了外部文化的继续影响。首先是小外部,儒学以外的华夏诸学家诸如墨家、法家、农家、杂家思想中适应市民阶层而复兴,尤其是墨家,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将得到重新的重视和发展,或者会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墨学,或许会与心学融合而诞生出一个全新的新儒学。其次是大外部,西方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基督教的信仰中,其中的平等博爱等思想与儒学产生融合,也许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主导整个汉文化的未来。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最终的结果是相似的,那就是思想文化平民化,逐渐代表中下层民众的呼声,自由平等的观念会越来越普遍化,最终导致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生,从而促进政治制度的变革。即便最糟糕的情况,中国没有产生启蒙运动,随着东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启蒙运动也会对中国造成影响。
日期:2013-08-3122:33:20
==========更新===========
【会不会与强国爆发战争】
一般来说,在农业经济时代的中国,爆发对外战争,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也是几乎从东周到明两千多年来的战争主题,周抗击西戎,秦汉抗击匈奴,北魏抗击柔然,隋唐抗击突厥,宋抗击契丹、女真、蒙古,明抗击鞑靼、瓦剌、满洲。将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较量的历史。二是为了扩张耕地,比如秦征讨岭南,汉消灭南越国,隋唐征高句丽等。三是出于捍卫朝贡体系,比如明代初年因为安南内乱而征讨安南,明代末期因为日本侵入朝鲜而援助朝鲜的万历朝鲜之役。
那么走入资本主义商业经济时代的中国,会不会爆发比较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呢?
从尽可能与农耕时代对比的角度来看。
首先,会不会有强国直接侵扰帝国。游牧民族的侵扰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直接的如财物间接的如土地,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一般强国不可能是游牧民族国家,所以他们不可能为了可怜的生活资料,而是为了贸易,为了商业利益。如果帝国一直开放海关,并且适当地允许外国商人入港贸易,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放宽一点,那么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轻易与中国爆发冲突和战争。
但是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沙俄帝国。沙俄帝国对商业利益固然垂涎,但是更垂涎的似乎是耕地和不冻港,因而在远东,沙俄不会老实。南明帝国虽然也在向资本主义经济迈进,但毕竟长久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出于观念的惯性和利益的惯性,不可能不重视耕地。这样看来,帝国与俄国似乎很难避免战争了。可能的情况是,当沙俄的势力在黑龙江流域不断活跃并且明显威胁到了辽东地区的安全,加上帝国的人口压力有必要向辽东以北继续开拓时,战争也许将就爆发了。这场战争由于帝国政策和战略的问题,估计会早,也会晚。早也就在十七世纪晚期,比如前文中假设的南明与沙俄的两场战争。晚的话也就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前期,战争的结果应该不难预料,沙俄的兵力稀少,补给线漫长,不可能敌得过南明,最终沙俄势力退出外兴安岭是肯定的,退不退出北海湖(贝加尔湖)地区,就要看帝国的战略了。如果强硬一些霸道一些,沙俄估计占不了北海湖地区,如果帝国仅仅是为了保护东北,那么沙俄就仅仅只会退出外兴安岭。
当然不会就这样一劳永逸,永远和平下去,沙俄拓殖之心不死,只要明帝国衰落,沙俄一定会卷土重来,那么战争还会不会爆发,什么时候爆发,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结局会怎么样,这就不是笔者有能力假设的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帝国如果开放移民政策,内外东北人口增加,即便帝国衰落,沙俄也不可能趁虚而入。如果东北人口稀少,那么结局就会像十九世纪晚期的满清一样,国土沦丧。但是综合大的前提来看,如果真的能走向资本主义经济,治乱循环的怪圈也许会被突破,帝国朝廷不会逐渐衰落,因而沙俄也就无法趁虚而入。此外,帝国政府没有理由阻止百姓向东北移民拓殖,因而东北的人口一定是增加而不是稀少,所以沙俄也难以趁虚而入,综合这两点来看,沙俄最多也只能在岭北(西伯利亚)着急跺脚干瞪眼。
创建缓存:c4d1d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