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8-2509:41:15
==========更新==========
当然,第三点的看法就是皇帝个人的因素。因为在君主制时代,皇帝的个人喜好具有无比重要的影响,崇祯帝的性格可以加速明帝国灭亡,当然也就可以有其他皇帝的性格促使帝国向外扩张。典型的例子是隋帝国的隋炀帝和明帝国的明成祖。隋代承袭于北周,在灭北齐、灭南陈、抗突厥的战争中,损耗了不少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朝廷内部的两派对比,应该是保守派占上风,隋炀帝的个人的好大喜功促使着隋帝国向辽东开拓,结果实力耗尽把自己给开拓完蛋了。
明代的整体情况是缺乏开拓性,即便是朱元璋,在统一华夏全境后,也不再向外扩张疆域。明成祖是个例外,他在位期间武力开拓东北、安南,设置交趾布政司和努尔干都司(都指挥使司),但是在成祖死后,宣德年间,帝国政府相继撤销南北两块拓展的地方,此后两百余年再无丝毫拓展。秦的拓展政策是世代秉持的,汉代的拓展也不间断地实行,唐代则一直重视在西域的拓展,直到实力不济而放弃,这样看来,明代的二十几年的拓展,确实不是整个明帝国的风范,而仅仅是成祖个人的性格所致。
其实,中国不怎么向外拓展的原因还有第四点,那就是地理原因。中国处在的这片东亚大陆上,东南面海,农耕时代自然不可能向海上拓展,西南面的中南半岛是崎岖的山地或茂密的热带雨林,西面是高峻雪山的青藏高原,西北是浩瀚的千里大漠,北面是雨水缺乏的干旱草原,东北的辽东以北则是拥有漫长冬季的林海雪原,都不适宜温带农业的发展,作为代表地主利益的统治者们,这些地方无法让他们提起兴趣。八面阻隔,所以历来帝国拓展的极限,就是长城以南,二海之内,即传统的汉地十八省加辽东,最多能继续拓展的,也就是朝鲜半岛一带和红河三角洲的交趾一带。这是地理上的因素。
日期:2013-08-2522:05:16
==========更新==========
当然,还有第五点,观念上的因素。即古人认为四海之内、大漠长城以南、高原以东就是华夏,秦始皇已经奠定了华夏的版图,此后无需在向外扩张。按说观念因素是地理因素的人文的反应,不改单独列出一点,但是无独有偶,西方的帝国拓展时代,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十九世纪后期,德意志开始走向了统一的步伐,丞相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之后说,德意志的疆域已经拓展到极限了,不需要再向外扩张了,现有的疆域就是完整的德意志。所以这样来看,观念因素也应该单独列出。
从两种势力的实力对比、帝国开拓性的衰落、皇帝个人因素、地理因素、观念因素这五点,总结出了地主经济时代的中国版图没能继续扩大的原因。然而这是地主经济时代,如果真的如上一小节所说,南明一只脚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门,那么又会如何呢?毕竟新兴的资产商与垂暮的地主是不一样的。
日期:2013-08-2522:22:17
==========更新==========
(二)
排除偶然性极强的皇帝个人因素,从其他四点来看。
首先,观念因素会有不小的影响,观念一旦形成,那就是非常顽固的。即便是海商的开拓,也不一定能打开局面,譬如明嘉靖年间,海盗汪直在日本九州岛长崎一带占据了不小的地盘,自己称王,并且意图向明廷称臣,将其地盘纳入明帝国的疆土,但是帝国政府拒绝了。同样是南明,能与北明有差别吗?
如果单单这样看,而不从内部分析具体的东西,那么也许结果就是,换成南明也一样,不会向外拓展了。但是分析了之后便不一样了。
首先,汪直不是一般的海商,他是海盗首领,虽然一度向明政府示好,但是大多数时间内却纠集海盗和倭寇侵扰沿海,杀戮同胞,是与明政府为敌的,由于明政府一贯的对外对内的强硬风格,不可能轻易地对汪直示弱,而承认一个叛国者在海外盘踞的地盘的合法性。
其次,当时正是海禁政策最严厉的时候,也是海禁即将解除前的黎明前的黑暗,海禁派发挥最后的余热主张海禁,所以最终汪直的下场就是被诱杀,海外拓展更是不可能,这是制度的限制。而嘉靖之后,开放海禁,出海经商成为合法行为,至于占不占据海外地盘,那就是海商的事了,只要不闹事,明政府一般都不会管。而且由于政策的变化,明后期的开海派占据上风,即便出现海盗比如郑芝龙,明廷也会出现招抚的主张,如果不是郑芝龙在与刘香、荷兰的战争中消耗了实力导致失去对台湾中部的控制,那么台湾中部肯定是要提前成为明帝国领土的一部分的。
所以这样来看,观念虽然顽固,但也不一定是死的,凡事都会有变数,也许在利益面前,观念也会有所改变。
日期:2013-08-2523:21:17
==========更新==========
所以,再来看地理因素。农耕时代扩张的地理限制是气候、地形和海洋,而资本经济时代则没有这个限制,向外拓展的先锋是海商集团,目的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不是耕地,海洋非但不是阻挡海商向外的障碍,反而是海商畅通无阻的大道。所以地理因素的限制,有了突破,这个毫无疑问。
看开拓性的问题。地主经济发展到极致的停滞不前,导致地主阶层的开拓性急剧降低,然而正如秦汉时期新兴的地主一样,明代新兴的海商集团是极具开拓精神的。或是为了积累实力,或是为了商业利益,大多数海商会在海外或大或小占取一块属于他势力的地盘,且不说像汪直、李旦、郑芝龙这样的有实力的海盗型海商动辄控制岛屿的大块地方,如九州岛西南部、台湾岛中部,就是那些没有实力的一般海商,也抱成团在海外拓取一块生存之地,如南洋的华商就组成华商社团,在马尼拉、马六甲、巴达维亚等地拥有一定的实力。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驱使,不管是占据海岛也罢,还是组织社团也罢,都是为了能够在海上的贸易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初兴起的海商集团向外的拓展的特性,导致其会向海外拓展是一定的。
问题就在最后,国内开拓势力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了。当时能够通过海外扩张获得利益的,不仅仅是海商集团,还有与海外贸易联系极其密切的内地资本商,而与资本商利益密切相关的有相当一部分开明士绅,由此可以联系的还有一部分当朝官员。而不能因此获取利益,更有因此而利益遭到损失的,就是那些固守土地的保守地主,商业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农户抛弃租佃的土地改行从事手工业,导致保守地主利益受损,而开拓海外必将会导致不少农民因为利益所趋而移民海外,导致帝国依赖的农业会有所停顿,不乏一大批人士会借此攻击向外拓展的危害性。所以,这两股势力的斗争,才是关键。
开拓性是有的,地理限制也不存在了,观念因素说到底在利益面前是脆弱的,唯能阻挡利益就是另一种利益,所以,保守势力与开拓势力的较量,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开拓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关键。
那么到底会是谁赢呢?
创建缓存:9c031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