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68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1522:01:43
        ========更新========
        但孔有德不甘心丧师失地,也是畏惧清廷责罚,便打算卷土重来,他命清廷的河南总兵张应祥集结河南兵力三万余人,连同自己所部兵马,打算重新夺回襄阳。七月,清军五万人直奔新野而来,堵胤锡采取诱敌战术,派出王光泰在新野城外迎战,而让李过率领忠贞营精骑从背后迂回,两面夹击孔有德。迎战的同时,堵胤锡还采用了分化清军的办法,策反清军内部的汉军。
        堵胤锡这一次策反的对象,是清廷的河南总兵张应祥。张应祥是左良玉的是一个部将之一,而明军这边也有一个左良玉的部将,那就是金声桓。金声桓秘密联络张应祥,以丰厚的条件相诱,约他反清归明,但张应祥却婉言回绝,主要原因是对比清廷给予的好处,明廷的好处还不算啥。明廷让他继续担任河南总兵,并且封侯,但是清廷的条件是入旗,张应祥的后代子孙世世代代由清廷供养,加上张应祥对南明的局势并不看好,因而没有反正。
      
        劝降不成,那就只有奋力一战了。清军抵达新野后,果然中了明军的圈套,王光泰部故作败退,清军急于追赶,原本阵形暴露出了很大的破绽,骑兵越过前阵,将步兵暴露在了后方。李过率精骑从侧翼突然猛击,清军步兵溃不成军,而孔有德等率骑兵追赶王光泰时,却也遭到了明军长枪兵的阻截,前锋后退,后军的人马大多被挤入白河之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这一战,清军元气大伤,孔有德收拾残兵退往南阳,短期内不再寄希望于南下夺取襄阳。
        作者注:[1]本节战役及情节纯属虚构。
        [2]堵胤锡收复襄阳的经过参考了南宋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战役经过,而李过在新野击败孔有德也是参考了岳飞收复襄阳后,击败金兵援军的战役经过。
        [3]王光泰的反正情节及原因符合历史史实,但时间为1647年4月,而非1648年5月。实史中,王光泰反正后大量杀死清廷官吏,并击败了湖广总兵孙定辽的镇压,斩杀孙定辽,后避开清军喀喀木的兵锋,退往郧阳,不久又放弃郧阳,退往山区,成为夔东十三家之一。
        日期:2013-05-1720:51:53
        ========更新========
      
        【胜败之间】
        在1647年六月,豪格从四川撤兵,重庆解围之后,四川并没有暂时回到和平的局面,小的战事仍然还在继续。
        豪格走之前,任命王遵坦为四川巡抚,李国英为四川总兵,马化豹为叙州总兵,镇守川西北的同时,进取川东南。马化豹既然要做叙州总兵,自然要拿下叙州,叙州在成都沿岷江而下的岷江口,中途要路过嘉定(乐山),不过嘉定眼下是四川实力派将军杨展的根据地。
        杨展本就是嘉定人,崇祯年间的武进士,现在位居参将(地级/军级),有部卒两万。在四川各地均遭受战火的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杨展却善于经营,恢复嘉定、眉州一带的生产,不到两年,嘉定就成了明军在四川唯一能够就地自给自足的地方。
      
        马化豹率领的兵力不到八千人,而且军需补给严重缺乏,士卒到了杀马为生的地步,兵力占弱加上缺粮,根本无法同杨展较量。但是马化豹仍然在眉州一带与明军僵持了两个多月,最后伤亡实在太大,在当年九月底退回成都。
        在马化豹选择南路进攻川东南的同时,明军却选择从北路反攻,从涪江溯江而上,打算从北面威逼成都。曾英派部将于大海、李占春两部进攻潼川州(今三台),李国英却抢先过潼川州,以攻为守,攻打遂宁。于大海、李占春在遂宁迎战清军,两军僵持到十月,难见胜负。
        其实曾英有足够的实力北上收复成都的,但是当时的问题是,四川明军官军各部各自为阵,督师王应熊病死,巡抚马乾战死,曾英虽然受王应熊器重,却并无职权能调动各部,前陕西巡抚樊一蘅也苦于无权节制各部。而且,当时大西军余部就驻扎在重庆旁边的合州,曾英只是与大西军取得联盟,大西军还没有正式归降明廷,更不谈自己去调动他们了,而自己一旦倾巢而出反攻成都,重庆就会暴露给大西军。
      
        直到十一月,发生了两件对明军来说的好事。第一件,一年前降清的陕西明军小将赵荣贵不知道因为啥,忽然宣布反清归明,而且反清的地点就在川北重镇保宁(阆中)。对于从北方打进来的清军来说,靠近汉中的保宁府比成都府更像是清军的大本营,一旦保宁府丢失,明军封锁剑门关,清军回不了汉中,就陷入了关门被打的地步,所以王遵坦、李国英、马化豹等各部清军兵马一股脑全撤到保宁去了,给明军留下一座空城成都。第二件好事,那就是明廷给四川送来了政策,委任樊一蘅为四川巡抚兼任川陕总督,节制四川一切兵马,委任曾英为四川总兵官,统领诸将。招抚大西军余部为明廷官军,称忠义营,孙可望为四川副总兵,诸将册封侯伯,为明廷效忠。此外一定程度上允许四川赋税截留,以足军需,责收复川西北和进取汉中。
      
        有了政策好办事,樊一蘅离开遵义抵达重庆,诏书这么一宣读,大西军各部接受招安,改编为忠义营加入明军。接着,他与曾英这么一合计,制定出经营巴蜀,收复全川,进取汉中的战略计划。
        计划第一步就是乘虚收复成都,以川西、川东为根据,针对四川年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稀少、耕地荒芜、粮食紧缺的现状,安定流民,开田垦荒,配给农具、种子、耕牛,恢复生产。第二步就是攻克保宁,夺回剑门关,封锁入蜀通道,恢复全蜀。第三步就是伺机进取汉中。
        日期:2013-05-1722:48:48
        ==========更新==========
        第一步计划不难,明军于当年年底乘虚收复成都府,川东川西连成一片。而后,樊一蘅移驻成都,按照计划实施,委任各州县官吏,下令各地为恢复生产献言献策。当地的一些曾在东南各省当过官的士绅向樊一蘅建议种植高产量的番薯和玉米,以暂时缓解粮食危机。成都平原水利系统完善,都江堰一泻三十余州县,而且盆地气候温暖,一年两熟,此时虽然是冬季,晚麦等作物却仍然能够生长无碍。经过大半年的治理,成都一带逐渐安定,人口恢复。
      
        第二年(1648)夏秋之交,樊一蘅下达北伐之令,反攻保宁。明军兵分两路,一路为曾英、忠义营,兵力五万,从重庆溯嘉陵江而上,直指保宁(阆中)。另一路为杨展、王祥,兵力也有三万之多,自成都出绵州(绵阳),沿金牛古道北上,夺取剑门关,而后攻取利州[今广元],断清军撤往汉中的归路。
        现在镇守保宁的是李国英和马化豹,清委四川巡抚王遵坦已在上一年十一月转移保宁时病死,李国英继任,成了清廷的四川巡抚。清军在保宁的兵力只有不到两万,而且粮草缺乏,仅有的粮草都是从汉中和关中运过来的。
        明军北进的同时,川北的义军也顺势收复了保宁府的其余州县,保宁已经曾为一座孤城,而且眼见明军西路军已经攻占剑门,这种情况下,清军最好的打算就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但是李国英不敢退,用清委四川巡按的一句话讲,叫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法。因为李国英现在是清廷的巡抚,有守土保疆的职责,一旦丢城失地,就会面临死罪。前后都是死,咋办,李国英也不知道该咋办,所以就稀里糊涂地一直坚守保宁到现在。
      
        保宁城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曾英率军抵达后,在东南西隔江将保宁团团围住,但围而不攻,借以消耗清军。与此同时,西路军杨展出剑门关,猛攻利州(广元)而下,封住了四川的北大门,使得清军汉中的兵力和粮草都无法南下支援,保宁已经成为瓮中之鳖。
        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进不可进,战难以战,退不得退,“进则死于战,退则死于法”,真的就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了吗?
        不一定,因为李国英找到了第三条路,他献出保宁城,向明军投降了。
        李国英原本就是左良玉的部下总兵,按说在清廷当到四川巡抚,实在是太有利可图的事情,但问题是,这个四川巡抚当不下去了,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李国英投降后,樊一蘅爱惜其才,将他留在军中,担任总督府的僚属,而其所部两万精兵也尽归明军所有,四川一省全部光复。
        收复保宁、广元的同时,明军在四川三分之二的兵力都集中在川北,曾英向樊一蘅建议,乘胜北进汉中,一鼓作气端掉清廷在陕南的老窝,得到了樊一蘅的同意。
        但是明军这次行动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进取汉中尚在这一次军事行动的计划之外,明军准备尚且不充分。李国英也结合清军在汉中的兵力部署,建议樊一蘅暂缓进取汉中的计划。但李国英越是这样建议,明军将领就越是怀疑他。认为李国英是在有意忽悠总督,身在曹营心在汉,为清廷保住汉中,心怀异志。
      




返回目录

[65]   [66]   [67]   68   [69]   [70]   [71]  

[首章]  [尾章] 68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3d57b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