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65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有了这些布置,徐州就被明军围困得如同铁桶一般。
        从四月到六月,明军足足围困了徐州一个多月,在这期间,明军并不发起猛烈的攻城战,只是长期围困,消耗城内清军的粮草。徐州城内的粮草并不足以让清军支持很久,一个多月下来,清军粮草不济,而且每天还不断有炮弹从城外的山头上砸下来,折腾得士气极为低落,眼看着就有被困死在徐州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放弃徐州,选择突围,也许是清军最好的选择。
        然而不突围尚且还好,突围反而导致更大的伤亡。
        六月份雨水充沛,黄河水量暴增,从徐州东、北二面自然无法突围,南面地势高而崎岖,明军占据守的优势,从这里突围无疑是自讨苦吃,所以只能选择西面。但是西面被明军布置了一道坚实的包围圈,壕沟、土墙、暗堡相结合的保卫体系,清军出了西城,就完全暴露在明军的火力之下,弓弩、火枪轮番齐射,配之以火炮,以鹿角、拒马等障碍物抵挡,土墙前尚有长枪护卫,如此坚固的包围圈,清军根本无法突破,一连好几天的突围,都以伤亡惨重而告终。
      
        清廷原本三路南下、全面攻明的计划,由于中、东二路的作战失利而失败,本还可以借助西路军夺取四川,占据地形战略的主动权,但不曾料到,明军还能发起主动进攻。徐州告急,明廷一旦得到徐州,就可以以徐州为北伐的前进基地,在东线转守为攻,占据战略主动。而且清军还有大量兵力被困死,出于援救被困住的清军和断绝明军夺取战略主动的目的,清廷决定在徐州打一场大的会战,从河北、山东增调援军援助徐州,并且令豪格暂时停止在四川的进军,在四川采取守势,抽调兵力增援徐州。
      
        日期:2013-05-1216:40:23
        ==========更新==========
        豪格在六月初撤去重庆之围,退到汉中,抽调部分兵力取道关中、河南,七月底,军至归德,而清廷也从冀鲁集结了三万兵力,由多铎率领,抵达济宁,支援徐州。
        现在的情形,对明廷的大战略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因为四川的危机解除了,但具体到东线来说,却不是很好。归德的清军可以从西面攻破明军的包围圈,为徐州解围,而济宁的清军则可以攻打邳州,夺取攻城明军的后方基地,截断明军的补给线,那么情况会更糟。
        清廷改变战略,明廷也必须因时而动。杨铭化亲率方国安、江胜虎两部四万余人抵达邳州,准备增援徐州战场。
      
        不出杨铭化所料,多铎抵达济宁之后,不是进军徐州,而是直奔邳州而来。清军抵达邳州后,却因缺乏水军,而无法将邳州合围,这时杨铭化没有将所有的增援兵力留在邳州,而是派江胜虎率大量骑兵驰援徐州,并且传令无论邳州战事如何紧张,徐州围城部队不得后撤或抽调兵力回援邳州。
        邳州告急后,归德的豪格以为围困徐州的明军必然抽调兵力回援邳州,所以计划趁机奇袭徐州城外明军大营,为徐州解围。但杨铭化也早早料到了这一着,让江胜虎会合李成栋所部的野战部队,西进阻截清军。
        豪格延续了以往一贯的风格,快速行军,江胜虎原本计划在砀山阻截清军,但抵达黄口镇(砀山东)时,就撞见了清军,一场遭遇战随即展开。战斗持续了一昼夜,难分胜负。但因为清军战斗力强悍,并且援军兵力占有优势,所以黄口之战,明军最终战败,主将江胜虎由于冲得太猛,陷入清军的重围,最后力竭阵亡,明军损失惨重。豪格部损失虽也不小,但是仍然有能力继续东进救援。
        抵达徐州后,豪格对明军的围城部队展开冲击。但因为在黄口之战中损失较大,根本无法在采取防守式围困的明军面前占到便宜。八月初,杨铭化重新收罗溃败的残兵,令王秉灵重新组建,恢复战斗力,救援徐州。论冲锋上阵,王秉灵跟江胜虎不能比,但王秉灵以擅长练兵著称,所部士兵战斗力绝不是盖的。王秉灵一出马,豪格部当即溃败,徐州的优势又转回明军一方。
        而在邳州,豪格费尽心力,也无法奈何邳州,明军始终保持粮道的安全。
        豪格既无法直接为徐州解围,多铎也无法攻克邳州,明军二十万兵力、清军十三万兵力就这样对峙在徐邳一带的战场上。双方为了打赢这场会战,都发动了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明廷征调了两淮、江南、浙江、江西四个省的人力财力来支持前线,清廷也征调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省的人力财力来支持前线。但是长久以来,相对于南方来说,北方是落后的,特别是粮产量这方面,仅一个太湖平原,就足矣支撑这场徐州会战继续下去,何况再加上一个鄱阳湖平原。但是清廷应对这场战争就比较吃力了,晋冀鲁豫四省长期遭受战火的摧残,耕地荒芜,人口逃亡,所以随着这场战争的继续,清廷逐渐感到吃不消了。
      
        对峙持续到了年底,明军仍然没有攻占徐州。但清军援军粮草匮缺,人困马乏,士气严重低落,形势显然对明军有利。清廷的统治者多尔衮自知无法击败明军,不得不调整战略,由保住徐州改为保存实力,放弃徐州,下令多铎、豪格两军合力援救徐州,掩护城内主力全军撤退。
        日期:2013-05-1219:59:56
        ==========更新==========
        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旦徐州七万清军被歼,对仅有三十余万正规军的清廷来说,就是元气大伤,后果将十分严重。
        十一月,多铎与豪格两军会合于徐州城西北的九里山,依山设营,并趁秋冬季节黄河水浅结冰,明军的水军难以周转之时,架设浮桥强渡黄河,全线反击。几番冲锋下来,明军在城西的包围圈被冲开了缺口,城内的清军见救兵终于抵达,士气大振,遂出城主战,夹击明军。未免陷入清军内外夹击的局面中去,赵应元下令收缩包围圈,撤去徐州城西的包围圈。
      
        赵应元收缩兵力采取守势,以及徐州的解围,让清军误判了战场的局势,认为季节的变化使得战场的优势转向清军一方,没有抓住时机合兵突围,而是反过来反攻明军设于云龙山、奎山、泉山一带的城南大营,日夜攻击,皆被明军击退。
        赵应元原本打算放清军突围,顺势占领徐州,而后尾随追击,没想到清军不仅赖着不走,反而还反手一击。看来解决的办法仍然只剩下硬碰硬的较量了。
        月底,赵应元下令全军反击,清军没料到明军尚有能力组织反击,措不及防之下进攻正面全线崩溃。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清军又损失了几千兵力,并且意识到明军的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对坚守徐州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便开始全军撤退。当然,撤退也要讲一个方法,如果就这样撤退的话,面对兵力占优的明军,即便有警戒掩护,也会被追击。清军便以机动性较强的骑兵断后,佯攻明军壁垒,转移明军注意力,主力迅速蹋黄河坚冰而过,撤到黄河北岸。
        然而赵应元却不是吃素的,清军的计策被他看穿后,他一面派出几乎所有的骑兵精锐,冲击黄河南岸正在撤退的清军,一面以云龙山炮台巨炮瞄准清军渡河处黄河轮番轰炸,炮弹所至,黄河坚冰碎裂,虽然是冬季,但好歹是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河水依然是有深度的,加上冬季瑟瑟的北风,清军又遭了一重罪。
        明军的这番举动只能说是给清军更多的创伤,却并不能阻止清军撤离,清军主力最终尽数撤离,明军进驻徐州。
        作者注:本节情节纯属虚构,相关战役为作者杜撰。
      




返回目录

[62]   [63]   [64]   65   [66]   [67]   [68]  

[首章]  [尾章] 65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65e3e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