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1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2022:01:25
        ========更新========
        第四章 北伐僵局
        弘光四年(1648)年底,西路军终于收复汉中,四川的屏障得以完整,南明南北对峙的防线历尽艰险,终于建成了。
        与此同时,北廷满清的辖境内,抗清起义来了一次总爆发,发如同火山喷发之势,使得清廷不得不抽调大量的兵力前往起义区进行镇压,这就导致了清廷既无法调动兵力威胁南明,也无法在边界上保持足够的兵力来防卫明军。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是一鼓作气继续北伐,还是停下来歇一歇,还是干脆就与清廷议和,从此走向和平?
        这些问题,就交给南明的决策者们来决定吧。
        日期:2013-05-2022:01:57
        ==========更新==========
      
        【又一支军阀反正了】
        来看看1648年的局势。南明在南方一统山河,明帝国这个原本垂暮的老人,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朝气勃发的小伙子。而满清原本趁着中原大乱,夺了山海关,进了北京,不到一年,铁骑从北京一路打到长江,本以为从此定鼎中原,却又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让明人重新恢复了他们的国家,并且巩固了南北对峙的防线。
        之所以会这样,清廷把责任归结于汉人将领首鼠两端。在江南,李成栋、吴胜兆、张天禄、刘良佐降而复叛,导致明军实力壮大,夺回了南京和两淮。在荊襄,一度投降的马进忠、田见秀等明军降而复叛,导致荆州、武昌得而复失,而王光泰的降而复叛更是造成重镇襄阳落入明军手中,一向善战的孔有德都因此而战败。在川汉,贺珍的降而复叛导致了关中的危机和汉中数次易守,而李国英的降而复叛更是导致了四川得而复失。还有河西米喇印的降而复叛,险些让清军失去整个甘肃。
      
        所以清廷恨透了这些反复无常的汉人,中间势力,墙头草。
        然而事实已经发生了,而且后果还相当严重,清廷必须要有相应的举动。
        为了防止降清的汉族官兵怀有异心,清廷下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及地方的巡抚、总督、总兵等送亲子一名入朝侍卫,表面上看是给皇帝当保镖,实际上却是扣为人质。除此之外,清廷还大力整顿军政,从实力弱小的汉人军官开始,安加各种罪名,或逮或杀,将其所部改编,委任满洲军官或清廷更信任的辽东汉人。
        这么做,反而更加激化满汉的民族矛盾,原本那些降而复叛的汉人官兵,就是因为清廷的猜忌和歧视,对这些新投降的汉人严密监视,才将他们逼还给了南明。如果政策不变,一些没有原则的汉人武将,还能为了利益屈居于满清治下,但政策一变,反而导致问题严重化了,把那些反清的念头不强的人都逼反了?
        其中的代表就是姜瓖。
        日期:2013-05-2022:10:34
        ==========更新==========
        姜瓖,陕西延安府延川县人,崇祯末年,任大同镇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掌管大同镇四万以上兵马,是当时明帝国军界数一数二的人物,与吴三桂的地位不相上下。可以说,当时姜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大明帝国的前途命运,然而姜瓖的表现却让人十分无语。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占领宁武关后,姜瓖便主动派遣使者,投降了大顺,直接导致了北京失陷、皇帝身死。不久,吴三桂降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姜瓖又杀了大同大顺军守将张天琳,拥戴明宗室枣强王后裔朱鼎珊,反叛大顺。但随后得知满清占据了北京,于是又投降了满清。
        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军官一样,利益权衡和政治投机才是他的原则。以传统观念看,姜瓖真的很像东汉时张飞骂吕布时所说的“三姓家奴”,然而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从洪承畴到吴三桂,再到日后的江北四镇、左梦庚,也许人们对姜瓖的屈膝投降的鄙视程度,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投降满清之后,当年(1644)七月十五,姜瓖上疏清廷,请求辞去大同总兵一职,归隐乡土,但遭到了清廷的拒绝,清廷让其继续担任大同镇总兵一职。姜瓖的这个举动,或许是出于政治权谋,是试探清廷的意图。
        继续留任之后,姜瓖随阿济格征陕北,牵制榆林高一功部,颇为卖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清军迅速攻破江南,清廷对待姜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本的笼络利用转变为猜忌防范,并揪出姜瓖曾经拥戴过明宗室的旧事,对姜瓖大加斥责,最终虽然没有被治罪,却令姜瓖深深地感到政治生涯的危机。
        此后,姜瓖只得小心翼翼地继续当着大同总兵一职,然而再小心,也有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来。由于明军的反攻,清军不得不再次派兵南下作战,曾多次从征发山西的人力物力,山西官民的负担极为沉重。而此后,清廷又让姜瓖将长子送入皇宫,实际扣为人质。此外,驻守山西的满兵常常蹂躏汉族军民,劫掠财物、**妇女之事时有发生。这一切都是迫使姜瓖逐渐对清廷越来越厌恶,而促使姜瓖起兵反清的导火索,则是因为漠北蒙古对清廷的威胁。
      
        明帝国为了围堵后金,联络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共同进攻后金,而后金也为了对付明帝国,不惜于崇祯七年(1634)拼血本干掉蒙古老大林丹汗,从此漠南蒙古所有部落皆归顺后金。然而,漠北还有更多的蒙古人,满清对漠北的喀尔喀四部无可奈何。1646年,多铎从江南战场上撤兵,就曾率军深入漠北征讨过敌对的漠北蒙古。也正是因为漠北蒙古的威胁的这一部分原因,让多铎更果断地放弃了据守南京,导致南京得而复失。也是因为那一次,多铎才没有南下征明,而将统帅之责交由阿济格的。
      
        然而两年前的征伐并没有换来北疆的和平,漠北的敌对势力很快恢复,并且来找满清的麻烦了。1648年十一月,喀尔喀的二楚虎尔率领五万蒙古大军迫近大同,威胁满清。清廷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威胁,十分惊恐,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商讨,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领兵镇戍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
        满洲大军即将云集大同,姜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满洲军可以趁机侵夺自己的军权,收编所部兵力。加之当地官员奉命征集粮草,百姓怨声载道,人心不系于清,姜瓖认为举兵反正的时机到了。
      




返回目录

[68]   [69]   [70]   71   [72]   [73]   [74]  

[首章]  [尾章] 71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6a0b8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