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66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1322:26:48
        ========更新========
        【清理门户】
        杨铭化发起徐州之战,最初的目的是以攻为守,夺取战略主动权,达到在战略上调动清军的目的,而这一目的随着清军从四川战场的撤兵已经达到,而后随着清廷战略的改变,原本的徐州攻坚战变成了明军主力部队决战的一场大会战。
        这场会战明军实际上是惨胜,在具体战斗上,明军表现的并不出色,清军依然显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明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这场会战也暴露出了清廷最大的弱点,粮草后援问题。针对这两点,在以后的战争中,明军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优势,与清廷打持久战,虽然在战斗上胜不了清军,却可以用时间来把清军拖垮。
      
        不管怎样,徐州会战总算是明军胜利了,明军在东部两淮战区将战线推到了淮北前沿,从此,明廷就有了北伐进攻的资本了。
        两淮战区形势很好,可荆楚和巴蜀两大战区形势却不咋的。
        看荆楚战场,清廷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这三王一公坐镇襄阳,明军虽然收复了武昌、荆州,但从南北对峙来考虑,襄阳的地位才最重要。清军占据襄阳,兵精粮足,随时可以沿汉水东下,夺取武昌,东下金陵。
        但是襄阳虽然在清军手里,湖广的明军实力也不容小觑,各方面的总兵力在三十余万之多,能战的也不下于十万,收复襄阳就是了。但问题是,现在的湖广是事权不一,湖广一位总督一位巡抚,何腾蛟掌握湘兵十余万,堵胤锡掌握忠贞营二十多万。虽然名义上堵胤锡听从何腾蛟节制,但实际上,堵胤锡控制常德、荆州,何腾蛟控制武昌、长沙,虽也不鸟谁,湖广是两股势力各自为政。兵虽多,却拧不成一股绳,襄阳本就难取,这样一来,收复襄阳就更难了。
      
        但荆楚好歹还能形成两股势力,四川则几乎已经是一盘散沙了。
        张献忠占据四川,弘光帝派王应熊为西南督师,集结了甘良臣、杨展、曾英、王祥等四川官军,和张献忠在川东南搞了两年的拉锯战,在这期间,尚且能拧成一股力量,但就在拉锯战的同时,却埋下来隐患。两年的拉锯战,杨展长期镇守嘉定(乐山),王祥长期镇守叙州,马应试长期镇守泸州,曾英长期镇守重庆,谭文、谭旨、谭宏三人镇守夔州,清军南下后,迫使大西军余部降明,被安置在合州。四省督师王应熊在1646年底去世,四川巡抚马乾、总兵甘良臣也在内江迎战清军时阵亡,统筹大局的人物相继死去,各部兵马开始逐渐跋扈、各自为阵。
      
        如此接近散沙的局面,隐患是很大的,别说收复川西、汉中,估计就算防守都成问题。
        然而形势还有更糟的,事权不一也好,实力分散也好,总归都没有内乱,而云南现在就内乱了。
        日期:2013-05-1322:49:11
        ========更新========
        南京朝廷得到云南内乱的消息,是弘光三年(1647)四月,而云南内乱的开始是弘光元年(1645)腊月。云南的制度与内地省份略有不同,云南除了巡抚、三司一套民政体系外,还有世袭镇守军官一套军政体系。从洪武年间的沐英开始,到现任黔国公沐天波,沐家镇守云南十余代二百多年。1645年九月,云南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被沐天波剿灭,但蒙自土司沙定洲借平叛之机驻守昆明,在年底掀起叛乱,占领了昆明,黔国公只身逃脱,勉强在楚雄、大理一带苦苦支撑。而沙定洲则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逐渐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挟持云南巡抚吴兆元,向朝廷假传黔国公叛乱的消息,意图替代沐氏成为云南诸侯。弘光朝廷起初信以为真,让沙定洲代镇云南,但是真像还是姗姗地传到南京了。
      
        传到南京的当时,重庆告急,明廷正准备发动徐州之战,无法顾及云南的局势。而今徐州之战已经胜利结束,朝廷有机会来处理云南以及荆楚、四川两大战区的问题了。
        对于湖广的局势,弘光帝并不打算做什么改变。因为何腾蛟曾经劝左良玉承认弘光皇帝,所以弘光帝对何腾蛟比较信任。但杨铭化是弘光朝廷的实权人物,他对何腾蛟并不感冒,如果不是何腾蛟贻误战机,明军在1645年年底就可以收复武昌,而不必拖到第二年。与此相反,堵胤锡在战争中表现,杨铭化却十分赏识,因而有了让堵胤锡替代何腾蛟的想法。
        君臣间产生了分歧,弘光帝信任何腾蛟,不想换人,杨铭化不爽何腾蛟,想换人。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毕竟湖南是何腾蛟一手经营起来的,不说在湖广根深蒂固,至少也是颇有实力。也就是说,何腾蛟与杨铭化一样,也是地方实力派人物,杨铭化想动何腾蛟,不仅有风险,而且也有难度。
        但对比何腾蛟,杨铭化还是有一点优势的。杨铭化是参赞机务的内阁大学士,并且掌握朝廷的军事权,这些都是何腾蛟所没有的。总的来说,就是何腾蛟是地方实力派,杨铭化却是地方实力派兼中央大员。所以,这样来看,想换掉何腾蛟,也不是不可能。
        但难在用什么理由换掉何腾蛟。毕竟何腾蛟只是耽搁了收复武昌的时机,但武昌还是收复了,而且他经营湖南,保证了荆楚战场对峙的基础,也是有功劳的,随便就把何腾蛟换掉,难以服众。
        毕竟在官场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杨铭化还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叫明升暗降。他推荐何腾蛟进京入阁,成为大学士,也就是说,把何腾蛟从封疆大吏升为京官,看起来是升官了,实际上地方的权力全没了,这就是明升暗降。
      
        日期:2013-05-1323:28:39
        ========更新========
        杨铭化的目的最终得以实现,何腾蛟正式于1647年腊月升任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并不算高明,一般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何腾蛟却无可奈何。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论实权论资格还是论能力,何腾蛟都暂时无法与杨铭化较量,所以只能隐忍,服从朝廷的安排。然而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除了推荐何腾蛟以外,杨铭化还奏请废除湖广总督、江西总督等职务,对南北战线所在的省份实行官制调整,设立淮鲁总督、豫楚总督、川陕总督,分别由淮扬巡抚、湖广巡抚、四川巡抚兼任,各自负责两淮、荆楚、四川战场,减少机构层级,统一事权。
      
        此外,杨铭化自除督师,让苏观生接替就任淮鲁总督。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何腾蛟进了中央,自己也不得不回到朝廷回到内阁,目的是看住何腾蛟。随后,明廷以湖广巡抚堵胤锡兼豫楚总督,湖广的两股绳拧成了一股,问题解决了。
        在四川,问题虽然严重,但却好办一些。弘光帝让前任陕西总督樊一蘅继任四川巡抚兼川陕总督,统一事权,并且以四川诸将中威望最高、能力最强的重庆总兵曾英升任四川总兵官,统率诸将。并且改编大西军余部为忠义营,册封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将领。经过樊一蘅和曾英的努力,川东南的局势归于好转,诸将分离跋扈的趋势得到了及时的遏制,避免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
        最后,不是最关键,却是最紧要的事情,云南内乱。弘光帝一方面继续假意认同沙定洲继续代镇云南,让他停息干戈,恢复云南民生,以此稳住沙定洲,一方面派出锦衣卫联络身在永昌(今云南保山)的黔国公沐天波,让他与贵州总兵皮熊东西夹攻昆明,平定沙定洲叛乱。
        1647年十一月,沐天波凭借自己的声望,在永昌聚集了部分土司兵力,并且在云南副指挥使杨畏知的支持下,有滇西向东反攻。同时,贵州总兵皮熊由贵阳西进云南。在西面,沐天波、杨畏知率领的官兵势如破竹,一个多月间连续收复大理、姚安、楚雄等府,一路各地土司相继反正,明军直逼武定,距离昆明只有一百多里。
        这种情况下,云南各地土司都作壁上观,沙定洲根本无法调动各地土司来为自己阻挡明军,只有派出自己的部属三千余人前往武定阻截沐天波,但是不久,沙定洲就得到了惊天的消息,他的老家阿迷州(今云南开远)被围了。
        在西路军节节胜利之际,皮熊联合沐天波妻子贵州焦氏家族的武装,经平彝(今富源)进入云南,攻克曲靖,歼灭沙定洲守军五百余人。随后,皮熊并不向西进军昆明,而是向南直指沙定洲老巢阿迷州,沙定洲得到消息,为了防止退路被截断,只得率军撤离了昆明,返回阿迷州。
      
        沐天波收复昆明后,声威大振,使得滇东南土司纷纷叛离沙定洲,重新归附明廷。1648年二月,沐天波坐镇昆明,调集云南各地精锐三万余人进攻沙定洲控制的阿迷州、蒙自两地,到五月,沙定洲在佴革龙要塞力竭投降,被押解到昆明斩首,至此,历时两年多的沙定洲叛乱终于被平定。
        作者注:[1]本节情节关于四川形势的分析和云南叛乱的描述基本上符合历史史实。
        [2]四川的军阀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明军内部割据混战不已,持续到1653年,刘文秀出川前夕。
        [3]云南的叛乱是被大西军所平定,而非贵州总兵和焦氏家族,文中情节参考大西军李定国击败沙定洲的战役经过。
      




返回目录

[63]   [64]   [65]   66   [67]   [68]   [69]  

[首章]  [尾章] 66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03cad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