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2220:58:58
========更新========
【战与和】
清廷的使者于1649年三月中旬出发,四月中旬抵达南京。这时候,山西姜建勋的奏疏还没有送达南京,明廷虽然得到了姜瓖据大同反清的情报,但尚且不知道山西的局势对清廷来说已经非常严峻了。
清廷的使者表明了来意之后,在南京朝廷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是继续北伐,重拾旧山河,还是停战议和,偏安南方半壁?
从1645年六月以来,南明的君臣们似乎就做着一件事,战争。打了四年,似乎谁也没太注意过打仗的最后目标,是要恢复所有疆土,还是仅仅只图保存南方半壁。
如果从明代一贯的外交风格来看,同满清议和是不太可能的(参见崇祯朝两次议和的失败),再加上弘光朝同满清议和,结果因此而国土沦陷,在舆论上导致南明更加没有议和的可能。所以预想的情况是,朝廷朝野同仇敌忾要求斩杀清廷的使者,出兵北伐。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不一定。
代表江南地主-商人集团利益的东林党,为了东南的利益,和内地的官绅集团斗了几十年了。崇祯朝,东林党获胜之后,免除了江南的大部分税收,所以尽可以占据道德舆论上的优势,凡是议和就群起而攻之,坚决主张对后金作战,反正作战需要的大量的军费都是内地掏,江南已经脱掉了这份责任,东林君子们无所谓。
但是现在,东林君子们就泄气了。因为战争打到了江南,能够不公平地给江南背负税务的内地(北方)已经沦陷于清廷的手中,南明政府要想在外敌威胁的情况下维持政权,就只能向江南征收大量的赋税。如此一来,只要战争继续,战争恶魔的巨口就会不断地向江南的绅民张开。由于江南以佃农经济和商品经济为主,自耕农很少,所以税收重担只能交到乡绅大户和富商作坊主的头上,也就是说,东林君子们的利益受到损失了。
只要战争继续,江南官绅就要为战争买单,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林君子们要改变他们一贯的主张了。
除了政治信念比较坚定的,如黄道周、刘宗周等,把学问当作信仰的,也就是俗称老顽固的这些人,在主战上没有动摇。或者比较有战略眼光的,如陈子龙、章正宸等,认为主和总免不了南宋之命,所以也反对主和。
不过东林主体上,也就是剩余的大部分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不明着说议和,但也通过反应江南民生疾苦、罢兵休战则能让百姓休养生息,从而将他们的主张透露出来。
也有一部分是真为江南平民考虑的,毕竟战争日费千金,江南的百姓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些民本派人氏因此反对战争的继续。但仅仅是反对战争,却并不赞同议和,因为情感上认为议和是屈辱的。
也还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政治利益而不主张北伐的,以何腾蛟为代表。何腾蛟之所以不希望北伐,是因为个人的政治利益,因为继续北伐,杨铭化和堵胤锡就会立下更大的功劳,声望就会超过自己,以后路振飞下去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就会多出来几个人来抢。
总的来说,江南籍的官绅们大多或明或暗主张罢兵停战,利益所趋,因此也是无形中在给弘光帝施加压力。
日期:2013-05-2221:38:15
==========更新==========
不过弘光帝算是北方人,他做福王世子时的封地、也算是他的家乡——洛阳还在清廷的辖区之内,所以皇帝还是倾向于北伐。但是朝野的压力不得不让他有所顾忌,而且能否战争清廷,弘光帝也没有信心。这时候,朝内外的主战派给弘光帝增加了一点信心。
在朝廷,主战派是路振飞一系。路振飞是内阁首辅,而且弘光帝流落到淮安时受到路振飞的安顿,所以马士英致仕后,路振飞深得朱由崧的信任。路振飞之所以反对议和,因为他是河北人,家乡沦陷是他不愿所见的,所以他希望能辅佐明君,收复失土,往大了说是匡复山河,往小了说是让自己的家乡不被清人蹂躏。与此相关的,南明朝廷内的北方籍官员大多主张北伐,加上路振飞混迹官场多年,人脉关系错综,因而形成了一个以路振飞为核心的中央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势均力敌。
但是主和派还是占了下风,因为主战派还有三个强大外援。这三个强大的外援就是淮扬、荊襄、川汉三个战区的总司令苏观生、堵胤锡和樊一蘅三人。樊一蘅倾向于主战,但不主张急战,他向朝廷建议四川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再与清廷争锋。堵胤锡虽然又一个主和的老上司,但是他是有理想的人,而且与老上司何腾蛟的冲突早就有了,因而有了杨铭化的支持之后堵胤锡也主战。苏观生背后的支持者是杨铭化,而且淮扬是杨铭化一手恢复经营的,杨铭化一起一落,展转成了弘光朝的中枢大员,可以算是对明廷有再造之功,之所以主张北伐,也是因为直捣黄龙匡复河山的理想。
虽然地方实力派对北伐的策略、方式还存在分歧,但共同点就是都主战,不主和。
创建缓存:1c9e9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