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08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6-0520:24:53
        ※ 皇位之争2.0
        天上掉个大馅饼,不偏不倚砸到自己头上,让毫无心理准备的李从厚难免有些抓瞎。正如李嗣源当初所担忧的,这不是什么馅饼,而是烫手的山芋。
        李嗣源能做的,只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指定他上位。但能不能坐稳,全看李从厚的造化了。
        ——注意,是“造化”,不是“能力”。
        前面说过,李从厚根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料。具体地讲,他是要啥没啥:
      
        ——没有任何心理上和实质上的准备,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和锻炼。
        ——没有在军队中任职,缺乏实战经验和声望,关键时刻不容易得到军方支持。
        ——没有执政经验,主要指政治斗争经验,任人摆布的可能性极大。
        李从厚同学稀里糊涂成了皇帝以后,对于如何干好这份工作,甚至于到底该做点什么事情,没有概念。
        老大目前没有概念,以后能不能有概念,没人说得清楚,那就得靠下面的大臣扶持扶持、帮衬帮衬。但是,会干活的几个人,当初为了躲李从荣,全跑外地逍遥去了,只有枢密使朱弘昭、冯赟脸皮厚,在洛阳死撑着。
        得!就你们哥俩了!
        朱弘昭、冯赟权倾朝野,走路姿势都变了,心里不停地叨咕: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啊,捞这么大的便宜!
        说归说,乐归乐,朱弘昭、冯赟还不至于头脑发热、得意忘形。他们很清楚,要想继续把持朝政,就得把“少不更事”的李从厚扶稳当。如果换成李从珂或者石敬瑭,一个50岁,一个43岁,年纪一大把,还用你们哥俩指点江山?
        但是,李从厚这个皇位能不能坐稳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从珂、石敬瑭的心情。
        当初为了躲李从荣,李从珂和石敬瑭,一个去了河中,一个去了河东,成为威震一方的藩镇。
      
        藩镇,说得动听一点,镇守一方,为圣上分忧,其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大家都是过来人,心知肚明。心情好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稍有风吹草动,有一个算一个,全是祸害。
        对于资历尚浅的李从厚而言,李从珂、石敬瑭,就是两颗不知道何时会被引爆的大当量定时炸弹。
        为了李从厚稳稳当当地坐在这把龙椅上,更为了自己大权在握,朱弘昭、冯赟得想个辄,把李从珂、石敬瑭的“武功”废掉。
        硬来肯定是不行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咱们是“拆弹”,又不是“点炮”(还是“双响”)。
        哥俩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找到了一条捷径——对调!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在藩镇之间形成“干部交流”机制,不定期地对调职务,少则一年,多则三年,避免官员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养成军阀。
        第一轮的对调名单中,李从珂、石敬瑭赫然在列,河中节度使李从珂调往河东,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往成德,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往天雄,天雄节度使孟汉琼回洛阳“养老”。
        ——既解决李从珂、石敬瑭的问题,又了结孟汉琼的旧账。此令一下,朝廷高枕无忧谈不上,至少也能舒坦一阵子了。
        想法很好,但朱弘昭和冯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朝廷的诏令,未必任何时候都管用。
        接到任免文件之后,别人是什么态度不知道,但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反应高度一致:来人,把这什么狗屁文件给爷扔茅坑里去!
      
        朱弘昭和冯赟琢磨出“对调方案”,是在应顺元年(934年)二月。就在同一个月,李从珂以“清君侧”为名,从凤翔起兵,公开发动武装叛乱。
        一道诏令逼反了一个亲王(李从珂是潞王),着实让李从厚、朱弘昭等人大吃一惊。事情搞成这样,除了派兵进剿,也没有别的办法。
        朝廷原本打算派禁军总司令(侍卫都指挥使)康义诚去,但康义诚担心,一旦离开洛阳,自己“总司令”的职务会被撸掉,所以打死也不去。
        河东军的老将原本就剩得不多,此时拿得出手的也就李从珂、石敬瑭和康义诚,可一个成了叛徒,一个隔岸观火,剩下这个还打死不挪窝,朝廷只能退而求其次,令西都留守王思同(刘仁恭的外孙)担任“剿总”,率兵进剿。
      
        日期:2014-06-0618:32:43
        王思同打仗,跟李从珂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可是他带的人多啊。
        在冷兵器时代,众寡悬殊的遭遇战,什么战法阵型全是扯淡,一窝蜂冲上去都能踩死一大片。
        果然,官军刚一上场,便凭借着数量优势,频繁进行“合理冲撞”,将李从珂的叛军打进了凤翔城。
        接下来是攻城,这不比荒郊野外的遭遇战,得讲讲章法。敌寡我众,但坚固的城防工事可以有效弥补数量劣势,对攻城一方造成较大的伤亡,以至扭转战场格局,由被动变主动。
        王思同虽然打仗不在行,但属于比较谨慎的人。与其冒险攻城,不如守在城外围困,打死不容易,饿死他们总归还是靠谱的。
        以时间换风险,王思同的策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带来一个人。
        谁呢?张虔钊。
        还有印象吗,就在几年前,王都在定州发动叛乱,王晏球奉命进剿,也是把定州围得水泄不通。当时,王晏球就想把王都困死在定州,但都监张虔钊是个急性子,千方百计逼迫王晏球攻城,结果城没攻下来,官军损失了三千多人。
      
        这一次,王思同的遭遇跟王晏球也差不多,眼看官军迟迟不动作,张虔钊又开始上窜下跳了。
        经不住张虔钊的死缠烂打,王思同勉强同意他率部攻城。张虔钊带兵打仗也很有特点,史料记载了八个字:“以白刃驱士卒登城。”
        我估摸着当时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官军大规模攻城,但敌军火力太猛,攻不上去,一个个活人瞬间成了一具具尸体,张虔钊提着一把大刀站在后面,不断地挥舞着、喊叫着,“给老子冲”、“给老子上”,“给老子……”。
        话没说完,张虔钊被身边的士兵敲了一闷棍。敲完之后,只听见偏将杨思权大喊一声:“跟这疯子打仗,早晚是个死,反他娘的,咱们投靠潞王去!”
      
        官军突然哗变,这仗也打不下了,王思同等主要将领连滚带爬逃往潼关。张虔钊也侥幸逃脱,后来投奔了孟知祥。
        李从珂“原地满血复活”,不禁喜出望外,带着大军杀出凤翔,一路上摧枯拉朽,七天后突破潼关天险,攻占陕州。
        潼关、陕州先后失守,洛阳哪里还保得住?好在还有个康义诚,李从厚将府库翻了个底朝天,一人发二百缗的军费,让康义诚领兵迎敌。士兵们拿到钱,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这一笔先收着,赶明儿让潞王再出一份。”
        李从厚要是听到这句话,估计得气得吐血:这是去剿平叛乱的,还是去邀功请赏的?
        士兵摆明了想投靠李从珂,其实康义诚也是这么琢磨的。李从厚原本想调石敬瑭进京“勤王”,康义诚偏偏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能行,其实他也就是投降比较在行而已。
        结果,康义诚拜了李从珂的码头,洛阳危在旦夕。朱弘昭知道自己难逃一劫,索性投井自尽,冯赟也被部下所杀,李从厚一夜之间成了“光杆司令”。
      
        直到现在,李从厚也不明白做皇帝到底有什么好处,但他比谁都清楚,如果落在李从珂的手里,那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大家都忙着跑路,李从厚也不含糊,拔腿就往魏州跑,准备去河东投靠姐夫石敬瑭。
        这年四月,李从厚在卫州附近跟石敬瑭撞个正着。李从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心想这下可有救了。
        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tooyoungtoosimple,李从厚一厢情愿地投靠石敬瑭,石敬瑭此时却玩起了心眼。
        石敬瑭很清楚,“收容”李从厚,这事儿得三思!
        李从厚是谁?皇帝已成过去,现在是烫手的山芋。就算自己不嫌烫,总得顾忌李从珂来抢吧?
        李从厚还在兴头上,石敬瑭只有等他先冷静下来,然后抬手一指:“喏,看到没,前面就是卫州,刺史王弘贽是国之栋梁,有事儿找他商量去。”(卫州刺史王弘贽,宿将习事,请与图之。)
        石敬瑭带着李从厚来到卫州,自己先去跟王弘贽打个招呼,探探口风,其实也就是想看看王弘贽是不是二百五。
        王弘贽还没等石敬瑭讲完,噌地一下站起来,开口就是一顿臭骂:你丫才是二百五呢!你不要的东西,凭什么往爷这儿扔?爷做的是刺史,不是垃圾站站长!滚滚滚,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
        石敬瑭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又看到李从厚一脸倒霉相,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正所谓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石敬瑭知道王弘贽不好糊弄,索性将李从厚的几十名随从悉数诛杀,只留下一个孤零零的李从厚,自己拔腿开溜了。
        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李从珂在洛阳即位,改元清泰,是为唐末帝。不久后,已贬为鄂王的李从厚被王弘贽鸩杀于卫州,时年21岁。
      




返回目录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首章]  [尾章] 108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0d1d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