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
第136节日期:2014-07-3021:42:44
※ 崛起,从河东开始 耶律德光从中原北撤,最欣喜若狂的莫过于河东的大军阀刘知远了。 五代的历史讲了这么多,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对于中原政权而言,有两个地方是相当要命的,一个是魏博,一个就是河东。 魏博,咱们在前面数过,李存勖在这里对朱友贞发起最后一击,李嗣源在这里成功“逆袭”、实现“黄袍加身”,就连实际不济的范延光也想占着“地利”瞎起哄,后面还会说到后周的创建者郭威,也是从魏博直捣汴梁的。 魏博是“火药桶”,河东也不白给,而且这个“火药桶”威力更大。较量了十六年,终于将后梁摁倒在地的李存勖;借助外援铲翻后唐的石敬瑭,都是在河东“发家致富”的。 如今,轮到新的主角——刘知远在河东闪亮登场了! 刘知远(895—948),沙陀人,生于太原一带,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而参军,投身于李嗣源的麾下。 刘知远作战勇猛,曾多次救石敬瑭于危难,成为石敬瑭手下的牙门都校,后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协助石敬瑭谋朝篡位。虽然在割让十六州的问题上与石敬瑭闹过别扭,但石敬瑭不是个记仇的人,而且刘知远战功卓著,因而在石敬瑭主政时期官运亨通、盛极一时,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石重贵上台之后,矛盾就出来了。先是石重贵扣下诏令,不让刘知远回京辅政,接着是冯道、李崧偏爱杜重威,处处跟刘知远过不去了。一来二去的,刘知远也寒心了,索性在河东自立,跟朝廷长期处于面和心不和的状态。 石重贵屡次跟辽军发生武装冲突,刘知远心情好的时候,派人到战场边缘观摩观摩,心情不好则理都不理,至于朝廷方面有什么诏令,全当放屁。 当然,刘知远守着河东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是啥事儿都不干。辽军胆敢偷袭河东,报以老拳是必须的,而且每次都被揍得七荤八素。 两番败北之后,辽军不敢再对河东有什么非分之想了,但刘知远丝毫不能省心,因为昔日的“小伙伴”白承福渐渐成了河东的“眼中钉”。 白承福带着吐谷浑部落南归,曾经让石敬瑭相当犯难,甚至为此抑郁而终。但对于坚持强硬立场的石重贵而言,吐谷浑的主动归附,彰显了朝廷和他这个新皇帝的凝聚力。 有了这层政治寓意,白承福便成了大红大紫的“典型人物”,深得石重贵的宠幸。白承福呢,绝对是一个给三分颜色就想开染坊的货,仗着石重贵的宠爱,开始在河东胡作非为、肆意扰民,让刘知远大为光火。 县官不如现管,石重贵的爪子再长,也伸不到河东来,这里得由刘知远说了算。白承福的人越闹越不像样,刘知远决定公事公办,见一个逮一个。 刘知远不给面子,白承福急眼了。如今朝廷靠不住、刘知远惹不起,带着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能去哪儿呢?白承福突发奇想:干脆回老家算了! 回老家?说得轻巧!吐谷浑的故地如今是辽国的地盘,回老家就意味着二次叛变,你能确信辽人不会秋后算账吗? 白承福还在犹豫的时候,吐谷浑的二号人物白可久却先行一步,率部逃归辽国,并不断派人前来策反白承福。 刘知远原本就看着白承福不顺眼,但看他的家产倒是挺顺眼的。白可久这么一起哄,刘知远终于找到借口,以谋叛为名,将白承福的五族人口悉数诛杀,共计四百多人。 家产当然全部没收,名为充公,其实都充刘知远那儿去了! 日期:2014-09-0222:12:00 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之后,刘知远的心中充满着忐忑。礼送了,木拐也拿到了,但刘知远很清楚,他跟耶律德光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臣。 根据王峻从汴梁带回来的情报,辽人哪有一点“当家作主”的样子,跟叫花子似的,逮啥抢啥。 王峻这么一形容,河东军的将领们乐了,纷纷怂恿刘知远出兵进占中原。虽说形势对自己有利,但刘知远的头脑并不发热,现在还不是出手的最佳时机。 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这个策略很正确,但还有一个问题,刘知远不得不考虑。 ——何重建领三州归蜀,辽人又不得人心,如果天下的藩镇纷纷效仿,怎么办? 耶律德光是个“外来户”,中原实际上处于权力的真空时期。既然耶律德光在中原待不长,那么等辽人纷纷撤退之后,中原进一步被“真空化”,便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其一,有实力的藩镇冒将出来,以各种手段“黄袍加身”,成为中原新主 其二,南方势力(主要是南唐)乘虚北上,搞“逆向统一”。 无论哪一种情况,刘知远都将面临相当被动的局面,重复归附、抵制还是观望的选择过程。 那么,除了动用武力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迅速掌握主动呢? 称帝! 后晋是耶律德光扶持的,也是耶律德光铲翻的,而耶律德光自己就是一个“外来户”。既然如此,无论将来是谁君临天下,都不必像其他的改朝换代那样,受“合法性”的掣肘,时不时冒出一个前朝皇亲来抢饭碗。 在这种情况下,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谁先称帝,谁就能抢占先机、争取主动。 换句话说,称帝就意味着“扛旗”,意味着代表天下藩镇与“北蛮子”死磕,饱受摧残的藩镇们是非常乐于看到有人挑头的。 天赐不取,反受其咎,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于是,在耶律德光入主汴梁的次月,也就是947年二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改元天福。 刘知远的这次称帝,比较奇怪,跟普通的称帝有很大区别,“实用性”的时代印记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细节: 其一,新皇帝有了,但国号不变。 其二,使用石敬瑭的年号,一路数下来,947年就是天福十二年。 一个与石敬瑭、石重贵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甚至连名义上的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人(比如继子、养子),称帝之后竟然声称“未忍改晋”,继续使用晋朝的国号,刘知远为什么要这样做? 既然继续使用晋朝的国号,却将石重贵的“开运”年号扔在一边,让早已作古的“天福”年号死而复生,刘知远到底搞什么飞机? 刚才把形势分析了这么多,其实得出答案并不难,刘知远不按套路出牌,自然有他的道理,归纳起来有三点: 第一,国号不变,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合法性”的纷争(尽管不一定很激烈); 第二,年号回到过去,表明对石重贵持否定态度; 第三,国号不变,通过年号否定石重贵,不至于引起耶律德光的过激反应。 达到这三个目的,刘知远便可以“名正言顺”地给天下藩镇以期望,“若即若离”地跟耶律德光打太极了! |
第136节_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在线阅读_晴雯撕扇2010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41 t:219-3189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d602a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