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

第143节

日期:2014-09-1820:58:51
        不久之后,朝廷派官员前往关中,准备将赵匡赞的亲兵带回汴梁整编。虽说是例行公事,但心怀怨恨的王景崇希望借机生事。
        王景崇亲自挑动,不太合适,毕竟赵匡赞的亲兵跟他没有一毛钱关系。思来想去,王景崇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赵思绾。
        对!就是他了!
      
        王景崇拐弯抹角地怂恿赵思绾“无事生非”,其实赵思绾根本就不需要怂恿。作为“黑五类”赵匡赞的亲兵,到汴梁能有什么好日子过?领导可以被当作“统战对象”、“活证据”供起来,手下这群马仔可就惨了,能不能保住小命都很难说。
        于是,赵思绾开始暗中串联,得到了积极回应。王景崇又暗中表示支持,赵思绾的胆气愈发壮大。当朝廷官员抵达长安时,赵思绾发动兵变,占据长安,与朝廷分庭抗礼,打响了“三镇叛乱”的第一枪。
        长安发生叛乱,朝廷第一个想到的是王景崇。他的正式职务是凤翔巡检使,属于临时委派,如今巡检的对象都做了开封尹,他怎么还在“巡检”?
        朝廷任命王景崇为邠州留后,并不断下达诏令让他赴任,王景崇则假托“民意”,赖在凤翔不挪窝。朝廷好人做到底,调保义节度使赵晖任凤翔节度使,帮助王景崇搬家。
      
        王景崇以讨伐赵思绾为由,不仅继续赖着不走,还广募壮丁,为发动叛乱做准备。
        尽管尚未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但王景崇早已野心毕露。所谓“组团叛乱”,显然包括他一个。
        除了赵思绾、王景崇以外,还有谁也跟着起哄呢?——“被交流”干部之一,时任河中节度使的李守贞。
        李守贞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后晋的一员猛将,与辽军多次交锋,战功赫赫。“马家口大捷”、“白团卫大捷”,李守贞都是首功,令辽军闻风丧胆。当时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天子不须忧北寇,守贞面上管幽州”,足见李守贞在晋军中的极高威望。
        悲催的是,李守贞这么一位有军事天赋的将领,却始终被杜重威这个草包压过一头。这没办法,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上面有人,李守贞再有本事也得往边上挪一挪,给人家腾位置。
        更悲催的是,李守贞最后被这个草包上司给带进去了,稀里糊涂投降了昔日的仇敌,成了“辽协军”。
      
        更更悲催的是,主子滚回了老家,杜重威想造反没造成,还被新老板一刀给剁了,老百姓当街疯抢尸骨,渣都没留下。
        总结波澜起伏的一生,李守贞难免心生疑虑:杜重威伏诛,下一个会是我吗?
        李守贞的想法原本很单纯,守着河中的一亩三分地,跟朝廷井水不犯河水,能拖一天算一天。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法号“总伦”的和尚说了一句话,让李守贞萌生了无限的遐想。
        什么话如此给力?——“有天子之相!”
        我觉得,古代人念叨这句话,与现代人吸食『毒』品,二者的“功效”基本相同:先是上瘾,然后欲罢不能,接着产生幻觉,最后死于非命。
        就在李守贞逐渐上瘾、欲罢不能的时候,赵思绾又适时地递过来一包“纯货”(表示长安服从李守贞指挥),让李守贞的眼前浮现出了黄袍加身、君临天下的幻觉。
        幻觉诱发了行动,李守贞在乾祐元年(948年)三月自封为“秦王”,发动兵变。“三镇叛乱”的第二枪,在河中打响了!
        关中、河中相继发生叛乱,刘承祐哪里还坐得住,赶紧派兵进剿,镇宁节度使郭从义负责收拾赵思绾,保义节度使白从珂负责收拾李守贞。
        两路人马刚刚派出去,关中又传来新的消息:凤翔的王景崇同时向李守贞和后蜀称臣!
        ——随着第三枪响彻云霄,后汉时期的“三镇叛乱”,齐了!
        除此之外,长安前线还传回一条坏消息:郭从义、王峻率部征讨赵思绾,结果长安毫发无损,这哥俩自己先掐起来了,“相恶如水火”。
        具体的根由,史书里没说,估计跟高行周、慕容彦超当初在魏州城外吵架差不多,战术分歧引发人身攻击。
        形势愈加不容乐观!
        日期:2014-09-1921:05:54
        ※ “组团叛乱”之西征
        河中、晋昌、凤翔三镇“组团叛乱”,前去平叛的官军又吵成一锅粥,接下来该怎么办?
        事已至此,不需要讨论,更不需要争论,唯一的办法是:派得力干将出马,率部西征,一举荡平三镇!
      
        决策非常正确,但问题在于:派谁去?
        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河东的刘崇,他率兵沿汾水南下,即可直抵河中,灭掉李守贞之后渡过黄河,赵思绾、王景崇也跑不掉。
        但是,自从刘知远死后,刘崇就跟掌握兵权的郭威不怎么对付,不大愿意搭理朝廷里的这群鸟人。刘崇是奉“先帝之命”留守河东的,又是“皇叔”,没人敢把他列入“干部交流”的名单。
        守着河东,刘崇也照着兄长刘知远的样子,以防备辽国入侵为幌子,对朝廷“听宣不听调”,甚至赋税都不交,私下收纳豪杰、扩充军队,大搞割据自雄。(罢上供征赋,收豪杰,籍丁民以益兵。)
      
        想让刘崇出兵平叛?你没睡醒吧?
        最合适的调不动,那就只有“辅政大臣”、“国防军总司令”郭威亲自出马了。
        由于对手是在晋军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李守贞,郭威难免有点心虚。临行之前,他亲自前往冯道的府第,征询这个“官场不倒翁”的意见。
        话说冯道从恒州辗转回到汴梁之后,并不受刘知远、刘承祐的待见,虽然身居“太师”的高位,其实也就是一个“花瓶”而已,他能给郭威什么意见呢?
        事实证明,郭威的这步棋走对了,冯道交给郭威一条“锦囊妙计”:舍得花朝廷的钱,用来赏赐士卒,则战无不胜!(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
        ——用朝廷的钱,为自己买人心、买威望,试问天下泱泱,还有什么是冯道看不穿的?
      
        带着这条锦囊妙计,郭威胸有成竹地上路了,但很快就面临第一个问题:先打谁?
        郭威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召集部将开了一次讨论会。
        有将领认为,赵思绾、王景崇的实力最弱,应先易后难,这个意见得到了多数将领的支持。
        镇国节度使扈从珂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官军主力前往关中收拾赵思绾、王景崇,如果李守贞从河中插上一刀,官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与其先易后难,不如先难后易,打实力最强的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实力不济,又隔着黄河天险,未必敢轻举妄动。只要敲掉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便可不攻自破。
        我一直觉得,打仗这种事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因为“兵者,诡道也”。你能想到的,对手也能想到,只有出其不意,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头脑风暴”式的“军事民主”确实有很多好处,毕竟主将的思维和智慧是有限的,应该集思广益。
      
        郭威最终采纳了扈从珂的建议,并作了一些补充:赵思绾、王景崇不能让他们闲着,得派部队去牵制,反正官军有的是人。
        李守贞得知官军来剿,其实挺开心的,就怕他们不来!原因很简单:郭威麾下,基本上都是李守贞的老部下。
        前面说过,李守贞在晋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李守贞认为,官军进攻河中之日,正是自己一呼百应之时。
        事实上,李守贞失算了。郭威得到冯道的锦囊妙计,士兵得到郭威的大量军饷,再问李守贞是谁?不认识!
        ——人终究是现实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8条记录; 当前143页/共148页   

[首页]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尾页]


第143节_喋血乱世(唐亡宋兴惊变录)在线阅读_晴雯撕扇2010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841 t:218-2628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edcc0 大小:6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