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2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4-02 20:06:47
      
        59对马弹琴
        魏延高翔等人闻知街亭已失,急忙与败退下来的王平合兵一道,想要收复街亭。而魏兵曹真郭淮一路,听说司马懿张郃这路建了大功,急忙出兵前来抢功,正好迎头碰上魏延等人,一阵厮杀,魏延等再度溃败。
        司马懿踌躇满志,命令张郃直取西城。这西城虽是偏僻小县,却是蜀兵屯粮之地。司马懿的判断是,如果能够夺下西城,那么南安、天水、安定这三郡就能失而复得。
      
        再说诸葛亮刚刚收到王平送来的安营图,打开一看,拍案大惊道:“马谡这个匹夫,竟然如此坑陷我军!”诸葛亮立即想派人去把马谡换回来。
        长史杨仪在侧,看到诸葛亮大惊失色,十分纳闷,觉得诸葛军师近来全然没有了往日谈笑歼敌的洒脱,不由追问缘故。
        诸葛亮说明缘由,杨仪主动提出,自己可以去替换马谡回来。诸葛亮同意,随后画好安营之图,对杨仪交代清楚。
        从安排杨仪去替换马谡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慌了手脚,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了。杨仪也不过是个参谋人员,也没有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且智谋不如马谡。虽然诸葛亮画好安营图给他,但前线战势,绝非静止不变,一旦出现变数,诸葛亮画的安营图就形同废纸。杨仪又怎么能掌控住瞬息万变的局面?诸葛亮其实根本不用派人去替换马谡,只需派人传令,将马谡就地撤职,令王平为主帅,就足以应对了。诸葛亮明知王平之能,却只让他担任副职,这样的用人确实大有问题。
      
        杨仪正要动身,探马报来,街亭已经失守!
        诸葛亮跌足长叹道:“大事已去啊!都是我的错!”诸葛亮任用马谡的侥幸心理终告破产。但他也有很可贵的一点,那就是直接承认是自己犯了错,而没有为自己文过饰非。
        诸葛亮终于清醒过来,分拨各路人马,准备撤退。分派已定,诸葛亮自引五千人马,去西城搬运粮草。但他没有想到,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正在向西城扑来,而诸葛亮已经将所有的大将已经分派出去,身边只有几个文官。就连五千士兵还分了一半运粮走了。
        众人皆惊!诸葛亮登上城墙一望,只见远处尘土冲天而来,情势万分危急!
        诸葛亮淡然一笑,在这危急关头,他排除了一切杂念,自信、冷静、雍容再度回到了他的身上。
        诸葛亮吩咐,将所有旌旗全部隐藏好,士兵们在城内藏好,不得随便出入,高声言语。同时,大开四座城门,每一城门派二十个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魏兵到了之后,不可擅动,不得惊慌。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头戴华阳巾,带了两个童子,携琴一张,来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前军到了城下一看,见到如此情状,大吃一惊,均不敢轻举妄动,立即飞马去报司马懿。
        司马懿闻报后,笑而不信,但还是命令三军停步,待自己上前探看后再做计议。
      
        司马懿靠近望去,只见诸葛亮端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左边一个童子,手捧宝剑。右边一个童子,手执尘尾。香雾袅袅,琴声悠悠。城门之下,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街道,旁若无人。
        司马懿立即决定,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两个字:撤退!
        司马昭看了,笑着对司马懿说:“莫非是诸葛亮手中无兵,故弄玄虚?父亲为什么不试着进攻一下,为什么要立即撤退呢?”
        司马懿立即喝道:“你懂什么?!诸葛亮平生谨慎,从来不敢弄险。今天他极为反常,打开城门,必有伏兵。我兵若进,就中了他的计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退去,会心一笑。
      
        众人无不骇然!纷纷来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深通兵法。现在他带着十五万精兵前来,为什么见了丞相弹琴,就立即退兵了呢?”
        诸葛亮微微笑道:“这个人料定我一生谨慎,从来不肯冒险。突然见到这副情形,必然担心我城内设有伏兵,所以会立即撤兵。”
        众人无不叹服,齐声赞道:“丞相之机,真是神鬼莫测啊!如果是我来做决定,必然是立即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军马,如何和他十五万大军抗衡?如果弃城而走,肯定会被司马懿抓住了。所以,只能用疑兵之计来迷惑他。”
      
        诸葛亮的说法和司马懿的说法纹丝合缝。但其实,无论是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还是诸葛亮的下属,都上了他们的当了。实际上,这一幕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合演的一出双簧戏。也就是说,这不应该被称为“空城计”,而是应该称为“空城戏”。
        你想想看,司马懿是用兵的大行家。连司马昭都能想到先用小股兵力试探一下,他怎么会想不到呢?司马懿之所以撤兵,是因为他听懂了诸葛亮的对“马”弹琴!
        对牛弹琴是没有用的,但对马弹琴却是极为有用的。因为司马懿是一匹极具政治智商的“马”。
        音乐其实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语言,而琴声更可以称得上是音乐王冠上的璀璨明珠。琴为心声,可以准确而到位地传递、表达弹奏者的微妙心理。
        当年,司马相如对卓文君一见钟情,就借弹琴之机,以琴声挑之。卓文君听懂了他的心语,两个人就私奔而走,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赤壁之战时,蒋干来访,周瑜见了他就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周瑜所说的师旷,就是春秋时晋国的音乐大师。师旷精擅操琴,能够辨别出琴声的极细微之处。
      
        诸葛亮所弹的是吴越古曲。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得大败,被捉去当了吴国的俘虏。后来,范蠡文种辅佐勾践,奋发图强。文种更是献上了平吴十策。但只用了七策,吴国就已经被越国灭亡了。范蠡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就劝文种和他一起归隐。但文种还是贪恋来之不易的富贵,最后被勾践逼得自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司马懿顿时领悟,是谁帮助自己官复原职,东山再起的?不是钟繇,也不是曹睿,而是诸葛亮。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节节胜利,自己恐怕早就老死乡间也无人问津了。
        此刻确实是将诸葛亮擒获的大好良机。而且,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之柱,擒获他之后,一路挥师南下,蜀国指日可平。这样固然是奇功一件。但这之后呢,司马懿再往下想就不寒而栗了。
      
        此前,自己一片忠心,主动去镇守西凉却被诬谋反,差点连命也丢了。而这次一旦自己克成大功,必然也会面临“兔死狗烹”的局面。自己的根基并不牢固,太祖曹操当年对自己的评语极为不利。同僚们也虎视眈眈,刚刚攻下了一个街亭,就有曹真郭淮前来抢功。如果自己真的擒了诸葛亮,灭了蜀国,下一个死的必然是自己和整个司马家族!不如放诸葛亮一条生路,等自己培固好根基,再徐徐图之……
      
        诸葛亮面露微笑,不动声色地通过琴声将这一切如数传递给司马懿。司马懿知道,绝对不能迟疑,必须立即撤军。否则万一部下有抢功心急者一时冲动,突入城中,那么就辜负了诸葛亮的一番“美意”了。
        所以,司马懿当即下令撤军。
        但这还不算完。司马懿还必须逼真地伪装出自己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因为只有中计才是最合理的借口。否则,他回去无法向曹睿交待,为什么诸葛亮近在咫尺却不进兵捉拿。而司马懿内心担心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绝对不能宣之于外的。
        为了配合司马懿能够拥有合理的借口,诸葛亮也在细节上狠下工夫,让每一个细节能够在事后的解释中看起来合情合理。
        两大绝顶高手,就这么演出了一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双簧戏,将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这个秘密只有他们两人知道,而决不能泄漏。司马懿是不敢泄漏,因为一旦泄漏,就会有灭顶之灾。而诸葛亮是不想泄漏。因为如果他泄漏了,固然可以显一时之能,但远不如保守秘密,而将这一情形加添为自己头上的光环更为合算。“空城计”也从此成为诸葛亮新的传奇。
      
        当然,诸葛亮要实施这一出“空城戏”也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他事先苦心经营的“形象工程”,将自己包装成“神”一般,也是很难做到位的。你想,即便是军士扮成的百姓,难道会不害怕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吗?还有那两个小童,如果不是对诸葛亮有着迷信般的认可,怎么可能做到镇定自若,淡看千军万马呢?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留给自己撤退的时间不会太多。他立即开始安排。而司马懿也恰到好处地“发觉”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中计虽然会惹人耻笑,但总比丢掉性命好多了。再说了,诸葛亮一撤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就失而复得了。这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
        心理感悟:音乐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道具。
      




返回目录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首章]  [尾章] 132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e064a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