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3-29 21:41:07
58痛失街亭
诸葛亮不知道,他的节节胜利直接帮助了司马懿的东山再起。他赢得越干脆利落,越酣畅淋漓,帮司马懿的忙就越大越多。
这应该是诸葛亮太过托大了,他既然知道司马懿是“世之英雄”,就应该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北伐。
惨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曹睿的肠子都悔青了。但好在他还没杀到司马懿,还有后悔药可吃。所以,当太傅钟繇以全家性命做担保来保荐司马懿复出时,曹睿立即就答应了。司马懿当即被官复原职,并加封为平西都督。属于司马懿的纵横天下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这对诸葛亮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正在等着诸葛亮。
蜀将孟达当初担心刘备追究他不救关羽的罪责而叛蜀归魏。曹丕对他非常重视,这让孟达非常受用。但曹睿即位后,孟达就受了冷遇。孟达就派人联系诸葛亮,要叛魏归蜀。诸葛亮大喜。但是,司马懿重新被起用的消息传来,诸葛亮听毕,“顿首跌足,不知所措”。这个坏消息的份量显然比孟达来降的好消息要重得多。
马谡从来没有见过诸葛亮如此惊慌失措。当初平服孟获时遇困,诸葛亮也只是表现得很无奈,但却没有慌了手脚。马谡问诸葛亮为何如此动容?
诸葛亮说:“我平生所患者,只有司马懿一个人。现在孟达要举事反魏,与我呼应,本来必然大功可成。但司马懿一出,这件事就必定失败了。孟达决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必然被司马懿所擒。孟达若死,中原就不容易得手了。”
以前的诸葛亮,不管对手如何强大,都是意存悠闲,闲庭信步般加以对待的。像这样的惊慌失措的情形是第一次出现。
诸葛亮立即写信给孟达,告诫他先不要轻举妄动。但孟达根本没把司马懿放在眼里,还是举兵反叛。他认为司马懿就算得知自己举兵的消息,也要先向曹睿汇报后才能着手平叛。这个公文来回的过程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一个月的时间,大事早已成了。但司马懿先斩后奏,趁孟达立足不稳,就发起攻击,将叛乱迅速平息。
诸葛亮得知孟获死讯后,当即判定司马懿将会直取街亭这个咽喉重地。诸葛亮当即发问:“谁愿意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说:“我愿意去!”
诸葛亮说:“街亭虽小,但却干系重大。一旦失守,全军危急。你虽然深通谋略,但此地没有城郭,也无险可依,很难把守。”
马谡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难道就不知道兵法吗?如果连一个街亭都不能守住,那好要我有什么用呢?”
诸葛亮说:“街亭乃咽喉重地,司马懿也不是等闲之辈,其先锋大将张郃更是勇不可挡,我担心你不是他们的对手啊。”
诸葛亮虽然惯用激将法,但他这番话显然不是激将。他对马谡十分欣赏,某种程度上是以“以子视之”的,所以,他是诚心诚意地说这番话的。但也正因为诸葛亮太喜欢激将了,但凡他这样说话,自然都会被下属视为激将。
马谡觉得自己受了轻视,更加不想失了面子,继续坚持说:“别说是司马懿张郃,就是曹睿亲来,我也不怕!我愿意立下军令状!若有差池,可斩我全家!”
马谡决绝的态度,让诸葛亮无法拒绝。诸葛亮只能同意马谡去镇守街亭。
街亭如此重要,而马谡身为参军,从来没有独当一面的实际经验。诸葛亮一开始判断马谡不敌司马懿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为什么诸葛亮会在马谡的苦苦坚持下就会转变态度了呢?
其原因就在于“首因效应”!马谡给诸葛亮留下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完美了。
诸葛亮出征蛮夷的时候,马谡提出了要“攻心收服”,直接导致了七擒孟获。虽然过程曲折,但最后的结果令诸葛亮德声远扬,回忆起来令人荡气回肠。而此次北伐之前,马谡又献上离间计,令司马懿被弃用,直接导致了战争前期的节节胜利。
凡此种种,让诸葛亮觉得马谡确实是个人才,对他高看一眼。虽然他没有实战经验,但诸葛亮自己初出茅庐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而屡屡取胜的。这样一类比,诸葛亮也就认为足智多谋的马谡也可能会像自己当年那样创造辉煌与奇迹的。
这样一想,诸葛亮也就同意了马谡的请求了。当这个想法确定下来后,诸葛亮就必须考虑确保马谡立功了。
实际上,诸葛亮是有意将马谡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他收了姜维后,准备将自己在军事谋略上的所学传授给姜维。而诸葛亮还有另外一块,政治谋略,则是要传授给马谡的。如果马谡能够因镇守街亭而立功,当然是很好的一个业绩,也就为未来的提升做好了铺垫。
所以,诸葛亮另派老练机智的大将王平当马谡的副手,与他共守街亭。临行之前,诸葛亮对王平谆谆告诫:“我知道你行事谨慎,所以派你前往。你一定要小心镇守,把营寨安扎在要道之处,使贼兵不能轻易偷过。”
诸葛亮还不放心,又说:“等你安好了营寨,就画好地图,给我送来。如果你镇守得好,就是夺取长安的第一大功劳。千万要记住!”
喜欢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acbde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