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134节

陈禹安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0-04-13 19:36:28
      
        61再次北伐
        且说陆逊在石亭大破魏国大都督曹休。曹休气忧成病而死。诸葛亮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决定再次北伐。
        正在准备之时,赵云的死讯传来,诸葛亮大惊而痛哭。五虎将中关张马黄死的时候,诸葛亮都没有如此悲痛过。难道赵云比上述四人都重要得多吗?并非如此。诸葛亮之所以如此伤痛,是因为他正当他厉兵秣马,大举出兵之时,赵云的死让他切切实实感到,蜀汉的人才真正凋零了。就这几年,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一大批将领纷纷去世,诸葛亮手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堪大用的猛将了。
      
        此时的诸葛亮,性情的转变已经慢慢显露出来了。那种气定神闲、谈笑退敌的洒脱一点点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点点小的挫折,一点点小的打击,都会让他情绪产生激烈变化。
        诸葛亮将军马分拨完毕,想起出师前还是给刘禅再上一次《出师表》吧。他在汉中写好奏章,派参军杨仪送到成都给刘禅。
        诸葛亮这次出师,纯属先斩后奏。刘禅毕竟是蜀汉组织名义上的一把手。但诸葛亮事先并未请示汇报,事后也只是派一个无足轻重的下属杨仪去上《出师表》。无论与情与理,这都是说不过去的。这只能说明蜀汉的控制权已经完全掌握在诸葛亮手上了,所以他连形式上对刘禅的尊重都不是很在意了。另外,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确实情绪不高。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
      
        与上一次出师北伐相比,诸葛亮明显自信不足。上一次他信心很足,甚至连谯周的“天象说”都无法让他改变主意。但这一次,他在出师表上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说,我只能竭尽全力了,但能够成功,就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诸葛亮这么说,有自作多情之心之嫌。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也许根本就没有要北伐的念头呢。
      
        大军开拔,行至陈仓。魏国守将为郝昭。郝昭深沟高垒,遍排鹿角,严阵以待。
        诸葛亮先派魏延攻打,数日不克。诸葛亮大怒,要将魏延斩首,只是看看阵前再无猛将,才悻悻而止。诸葛亮又派郝昭的同乡靳祥前去劝降,也被郝昭严词拒绝。
        诸葛亮大怒道:“匹夫无礼太甚!岂欺吾无攻城之具耶?吾一切完备,俱在军中,吾自去攻之。”
        诸葛亮找来当地住民一问,才知道陈仓城内只有约三千人马。而诸葛亮的兵马是其一百倍,为三十万。诸葛亮不由笑道:“这么一个弹丸小城,就算城内挤满了人,又怎么能和我的大军相比?!”
        诸葛亮立即下令用云梯攻城。郝昭看见,吩咐三千军士用火箭直射云梯。云梯全都起火,蜀军烧死无数,败退下来。
        诸葛亮大怒,说:“你烧我云梯,我就用‘冲车’攻你!”郝昭命令部下将石头凿眼,用葛绳穿住飞打,冲车全被打折。
        诸葛亮再命廖化挖地道进攻,又被郝昭在城内横挖壕沟挡住。
        诸葛亮以绝对优势兵力,进攻了二十多天,竟然毫无所得。这在诸葛亮用兵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小小的陈仓,就挡住了诸葛亮前行的步伐。一个无名的郝昭,就让诸葛亮陷入了无计可施的困境。当初那个算无遗策、战无不胜的诸葛亮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并不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主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性情大变后,变得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你看他,在进攻陈仓的过程中,他多少次动怒?一个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军事首领,怎么可能不吃败仗呢?
        随后,魏国援兵来到。而诸葛亮的军粮仅够一月之用。两军相持未久,诸葛亮因粮草难以为继,只好悻悻而退。这第二次兵出祁山就这样黯然收场。
        此后,东吴孙权登基为帝,派使者到成都,提出要与蜀汉结盟,共破曹魏。刘禅与群臣商量。蒋琬提出要和诸葛丞相商议后再定。堂堂一国的大丞相还是继续呆在汉中,没在成都。刘禅自己拿不了主意,只好派陈震去汉中见诸葛亮。诸葛亮表示同意,结盟遂成。
        诸葛亮又要准备进兵。事不过三,这一次,他连出师表也不想上了。谁还敢说三道四呢?况且,再冠冕堂皇的理由用多了,也会惹人厌烦的。但诸葛亮还是很担心镇守陈仓的郝昭,唯恐重蹈覆辙,再丢面子。
        诸葛亮先派人去探听陈仓的消息。探马回报说郝昭病重。诸葛亮大喜,连声道:“大事成了!”马上叫来魏延姜维二将,让他俩率领兵五千,连夜直奔陈仓城下,如见火起,立即攻城。
        这两个人也是被上一次的陈仓之战打怕了。当初诸葛亮亲率三十万大军,都没能拿下陈仓。如今却要这两人只带五千人马就去攻城,他们当然是疑虑重重了。两人不是很积极,问道:“哪一天进兵呢?”
        诸葛亮说:“三日内准备完毕,即可出发,也用不着向我来辞行了。”魏姜二人半信半疑去了。
        诸葛亮又叫来关兴张苞两人,密密吩咐。
        再说郝昭病重,急报张郃。救兵未到,蜀兵已至。郝昭惊惧而死,蜀兵轻松夺了陈仓。
        魏延姜维来到陈仓城下,看看城上没有旗号,也无打更之人,心中惊疑不定,竟然不敢攻城。忽听城上一声炮响,四面城墙上旗帜齐齐竖起,两人大惊,却见一人羽扇纶巾、鹤氅道袍,放声大叫道:“你二人来迟了了!”此人正是诸葛亮。
        魏延姜维慌忙下马,拜伏于地,连称“军师真神计也!”
        诸葛亮哈哈一笑,这才解开了“陈仓心结”。上次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竟然未能攻克陈仓,颜面尽失之余,也让诸葛亮产生了“陈仓心结”。他内心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净利落地攻取陈仓,为自己雪耻。退回汉中后,他早派出细作潜伏于陈仓城中。此次郝昭病重,诸葛亮明着让魏延姜维准备进攻,就是为了虚张声势,引开敌方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却乔装打扮,带着关兴张苞密密潜行,在魏姜开拔之前就先行赶至陈仓(难怪当初吩咐魏姜开拔之前无须再向自己辞行)。城内细作相机放火,郝昭惊惧而死,诸葛亮轻松取了陈仓。当魏姜赶至陈仓,诸葛亮处心积虑谋划的一幕情景剧就此上演,为了就是让众人再度拜服于诸葛亮的光环之下。
      
        诸葛亮随即命魏延姜维顺势攻取了散关。诸葛亮进展顺利,东吴陆逊在武昌训练兵马,整装待发。两处危急,曹睿坐立不安,而大都督曹真患病在家。曹睿改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陇西诸路兵马。
        曹睿命人去曹真府上取回都督大印。司马懿急忙说:“我自己去取吧。”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曹真被免去都督一职,当然会心生不满。他不敢对曹睿有意见,但一定会对取代自己的司马懿有意见。换了其他人,避开曹真还来不及,司马懿为什么敢自投罗网,自己去曹真府上索取代表都督大权的金印呢?
        司马懿确实是被流言中伤吓怕了。他担心自己取代曹真后,再度引起曹氏、夏侯氏以及其他元老重臣的嫉妒,而他此时羽翼未丰,稍有不慎,噩运就会再度来临。所以,与其让他人去取印而引发曹真的不满,还不如自己亲自登门,用恭敬低调的态度,把表面文章做足,让曹真主动把金印交给他。
        司马懿来求见曹真。问候完毕,司马懿问道:“东吴西蜀联合进犯,现在诸葛亮又出祁山,明公可知否?”
        曹真大惊道:“他们可能是担心我病重,都没有告诉我啊。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际,皇上应该拜你为大都督,去击退蜀兵啊。”
      
        司马懿明明已经被曹睿拜为大都督,到曹真府上就是来取都督大印的,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连连推让道:“我才疏学浅,哪里称职呢?“
        曹真病重,知道自己已经无法行使都督之责了,就命人将大印取来,一定要交给司马懿。司马懿连连推让,坚决不肯接受。
        曹真奋然起身说:“如果你不肯担当此任,国家就危急了。我要抱病去见皇上,还是要保荐你当都督!“
        司马懿这才吐露了半句实话,说:“天子已经下旨,让我担任都督。但我不敢接受啊。”这句话前半句是真话,后半句是假话。司马懿的高明之处或者说狡猾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他这一番虚虚实实,目的就是一个:既要取了曹真的大印,又要让曹真不会对他有意见。
        曹真觉得司马懿对他非常尊重,而皇帝又已经下旨,当然更要将大印交给司马懿了。司马懿一看火候已到,也就坦然领受了。
      
        ××××××
        心理感悟:发怒其实是对自身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偿。
      




返回目录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首章]  [尾章] 134章/共150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52f7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