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77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2721:46:11
        =========更新==========
        清廷的这一次统治危机终究还是熬过来了,这么一熬过来,南明就麻烦了。
        先说山东战场。阿济格率领两万精骑,直奔临淄战场。由于秋冬时节,淄河河水枯浅,清军大举涉过淄河,对杨缘启部发起总攻。如果明军没有很好的调度的话,这四万兵力很可能被清军全数歼灭。但杨缘启结车阵环布于军阵四周,以弓弩火枪击杀清军追兵,阻击清军的冲击,朝胶东半岛方向且战且退。清军一路追击,几乎收复青州府全境,明军退到胶州防守。
      
        杨缘启退到胶州是有用意的。胶州城濒临胶州湾,周边有灵山卫(胶南)、鳌山卫、浮山千户所(青岛)、夏河千户所(胶南西南)等沿海据点,可以相互支援,而且共同的优势是靠海,明廷可以凭借海军的优势,源源不断地为胶州明军提供辎重粮草支援,清廷铁骑再牛,也无法到海面上去截断粮道。
        在海运后勤的支持下,明军坚守胶州等地一个月有余,到十二月底,清军攻坚死伤很多,加上匆忙驰援,粮草难以接济,遂退往青州。清军一走,杨缘启立马发兵,收取义军控制的整个山东半岛的沿海据点。
        除了胶东的战事出现了一些波动以外,南阳和济宁战场仍然没有进展,明军虽然兵力占据优势,却只取得了与清军相持对峙的态势。
        对峙持续到了弘光六年(1650)的四月,此时正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南北两个政权的国力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军需粮草都接应不上,继续对峙下去,南北两个朝廷都要完蛋。
        四月,杨铭化下令攻打济宁的明军撤回徐州,第一次济宁攻坚战结束。
        五月,堵胤锡也率军撤回襄阳,河南的战事也结束了。
      
        看样子,短期内,谁也奈何不了谁了。之后,南明北清就这样罢兵不言和,针尖对麦芒,吹胡子瞪眼,继续对峙着。
        作者注:1)本节情节关于清与南明三大战场的战事,均属虚构。
        2)关于清廷镇压山西抗清起义的情节,都符合史实,唯一有出入的是,大同杨振威投降是八月二十八,而非八月初八。
        日期:2013-05-2922:29:21
        ==========更新==========
        【老杨的反思】
        杨铭化现在很郁闷,他之所以郁闷,是因为他想不通,为什么这一次北伐没有成功。
        在1649年五月,杨铭化筹划出兵时是信心满满的,而且他似乎没有理由不信心满满。要说军队的战斗力,四年的时间足以形成有足够战斗力的军团,而且在数量上也比清军占优势。要说军需粮草,南方比北方富庶,明代的几大产粮区都集中在南方,所以这一点上,明军对比清军也占优势。说形势,南明通过招安已经将原本的“流寇”纳入了明军的正规军系统,并且成了主力军,云南等地的大小叛乱都已经肃清,南明无后顾之忧,而反观清廷,内部抗清起义不断,北又有漠北蒙古的威胁,汉军将领大多首鼠两端,清军腹背受敌,这一点明军也占尽了优势。
      
        可偏偏结果就出乎杨铭化所料,明军的北伐失败了。
        原因在哪里,杨铭化开始琢磨这其中的缘由。
        从战术到战略,从军队战力到后勤,从军队指挥到军事体制,从军政制度到整个国家的体制,杨铭化从头到尾,从内到外,从明廷到清廷,用他那混迹官场27年所获得的阅历经验来审视刚刚发生的一切。
        逐渐地,杨铭化似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对比清军,杨铭化发现,同样是汉人的军队,明军是为保家卫国而战,清伪军则是为清廷卖命而战,但是伪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却暴强。攻城,这些伪军总是最奋勇地冲在最前,守城,他们则顽强地守到清军援军抵达为止。
        对比清廷,杨铭化还发现,在北方粮产量较少的情况下,清廷仍然能在极度耗费粮草的长期对峙中与南明持平,而且不是靠以往的以掠夺养战。
      
        反观南明自身,杨铭化找到了原因。
        南明之所北伐不能成功,总结到根本上,其实就是在国力对比上,南明无法对清廷占有的绝对优势,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增加国力的基础上来改变。
        国力,不仅仅是指土地、人口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能生产的数量,还包括政治方面的凝聚力、行政效率,军事方面的体制能否促发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财政制度是否既能保证民众富裕又能保证税收充足,人才选拔机制能否保证人才的充分选拔和合理利用,政府的制度有没有一些给国力拉后腿的腐没制度,诸如此类。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杨铭化意识到,明清的较量不仅仅只是军队或者粮草的较量,而是明清双方整个的制度所影响的国力的较量。满清是一个新兴的政权,一切都是崭新的,没有延续了接近三百年的明朝所散发出来的垂暮之气。而南明毕竟是在前明老朽的躯壳上建立起来的,保留了前明几乎一切的制度、惯例,背负的旧的东西太多了,这些制度在前明已经运转不下去了,在南明又怎能寄希望凭借毫无变更的制度去匡复河山呢?
      
        日期:2013-05-2922:31:56
        ==========更新==========
        比如军事体制,南明的军事体制延续了以往,除了卫所军制形同虚设,大多采用募兵制以外,其余的几乎没变。如兵藉制和军官世袭荫庇制,缺乏对士兵的激励,没有利益和荣誉的激励,无法激发军队持久的战斗力。
        如政权运行机制,没有完善的中枢政治机构,以司礼监和内阁分担掌握原本中枢机构的权力,结果导致的是文官集团和宦官的内耗。而内阁无法统领六部,导致政治运转程序的繁杂,行政效率低下,为党争提供了平台。
        比如财政制度,南明虽然也开始增加商税的额度比例,增加开放了沿海港口和市舶司,但是整个帝国的税收制度是十分落后的。最起码的,朝政缺乏税收的年度预算和审核,何种税收该征收多大的比例,哪个省份该征收多少额度,都没有,而仅仅是各府县摊派,说到根本,就是财政制度几百年来都停滞不前。
        再比如人才选拔机制,单纯的科举制度,固然不会选拔出蠢材,但是也会埋没的很多有实际才能却不善于考试之人。此外诸如文官节制武将,固然可以防止武将跋扈,却很难保证专业的军事指挥,诸如此类等等。
        再如政治制度导致的吏治腐败问题,这无论对民众还是对政府财政,都会造成侵蚀,不仅仅如此,它还会导致政府的威望和形象在民众面前损失殆尽,说白了就是失去人心,整个帝国的千里之堤就会毁于这些小小的蚁穴。
      
        此外,南明还保留了诸如导致社会僵化的户籍制度、对财政造成巨大损耗的藩王制度等等腐没的机制。
        说到底,南明要想匡扶山河,重新建立起一个帝国,就要从内到外,彻头彻尾地进行一场大变革,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如此才有希望。
        不变革,就会在北伐一事上停滞不前,然后清廷就可以等待着南明像前明一样腐烂,直到消失。
        为了实现自己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直捣黄龙,澄清宇内,使民小康的理想,杨铭化必须让南明来一场变革。
        作者注:本节情节纯属虚构。
      




返回目录

[74]   [75]   [76]   77   [78]   [79]   [80]  

[首章]  [尾章] 77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2082b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