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0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6-0220:59:56
        ==========更新==========
        第五章 弘光新政
        弘光七年(1651)三月,杨铭化内阁经皇帝同意,向全国宣布,开始了与商、王变法齐名,盖过张居正万历新政的一次改革——弘光新政。
        弘光新政就此开始。
        日期:2013-06-0221:11:28
        ==========更新==========
      
        【军制变革】
        前面说过,改革总要先易而后难,先就急而后就缓,一步一步走,走前一步的同时,就要相应为下一步做准备。
        从各方面来看,教育问题的改革是最容易的,但问题是,教育问题在眼下的南明,不是最要紧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是军队的问题。而且也巧了,军队的实权,恰恰掌握在杨铭化的手中,改革军制的阻力不会很大,所以新政从军事这一块下手,再合适不过了。
        既然军事要改革,必然就有它落后不足的地方。
        明代军事体制的缺陷,除了兵藉制导致士兵社会地位下降和军官世袭导致军队指挥能力降低以外,还有军政不分导致军官贪墨和屯田瓦解导致的军费开支弥费。
        由于晚明卫所军制崩溃,募兵制和团练兵兴起,所以兵籍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了。既然形同虚设,也就证明,没有兵藉制,军政系统照样能够运转,而且还可以运转得很好。1651年三月,内阁颁布法令,废除兵籍制度,士兵家属编为民籍。从此,明军士兵不需要世代为兵,可以退伍可以转业,农工商可以入伍为兵,士兵也可以再变回农工商,人身束缚没了,自由有了,那么愿意当兵的当兵,不愿意当兵就可以不当兵,军队最起码的作战能力有了保证。
      
        同样是卫所制名存实亡,募兵制实质上取代了卫所制,所以从底层崛起了一大批军官,替代了原世袭军官的主体地位。新兴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做起,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地位,有实实在在的实战经验和指挥军队的能力。而南明之所以能在危急存亡的关头生存下来,靠的正是这些基层派军官的拼死作战。这个群体中较为优秀的,如杨铭化直属的四虎将,农民军出身的李成栋、李过、马进忠、田见秀、王光泰、李定国等,抗清义军出身的阎应元、吴日生、金声、尹民兴等,原明军正规军基层军官或士兵出身的王之仁、方国安、金声桓、陈友龙(堵胤锡节制的刘承胤部将)、杨国栋、曾英、杨展等。
      
        有了这个群体的支持,杨铭化要想废除军官世代承袭制度,就容易得多了。
        废除兵藉制不久,内阁就再次颁布法令,废除军官世袭世禄制,军官的选拔均从底层有战功之人逐步晋升。这么做,就使得士兵和底层军官看到了希望,就有了建功立业,不断迁升的机会,只要勇于杀敌立功,就可以获得荣誉和地位。这一招不仅仅改变了世袭世禄军官影响军队指挥的问题,保证任用的军官都有真实的指挥兵马的能力,还能促使军队爆发很强的战斗力。
        有希望,才会拼搏,有机会,才会卖命。在任何时候,激励制度都是不能少的。
        然而无论是废除兵籍制还是废除军官世袭世禄制,都无法解决军官腐败和军费自给的问题。
        日期:2013-06-0222:00:41
      
        ==========更新==========
        军官腐败与军费不能自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同一个问题。由于伴随卫所制的是屯田制度,士兵屯守边防的同时还兼营土地,军粮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正因为军官腐败,导致了军屯官田被私吞,军队军粮失去了来源,只好由朝廷增加军费预算的额度。但朝廷发军饷,依然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明代军队最顽固的弊政,吃空额。
        所谓吃空额,就是朝廷按照一地屯驻军队的数量发给军饷。但问题是,军官所上报的军队人数和实际军队人数并不相符,实际人数总是少于上报人数。这样的话,朝廷等于就是多发了饷银了,而这多发的饷银,就落到了军官的口袋中了。这虚假的人数领取的饷银,就被称作空额,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就被称作吃空额,危害很大,持续明代中后期近二百年,却没有有效解决。
        除了吃空额,也有必要再来了解了解明代的屯田制度。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不增加赋税,而又保证军饷的充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屯田。但是明代的屯田制最终崩溃了,所以如果不来看看崩溃的原因的话,那么只会重蹈前明的覆辙。
        屯田,说到底就是将无主的荒地纳为政府所有,军队在作战、守卫的同时,对官田进行耕作,亦或雇佣流民耕作,收取的粮食全部充为军粮。这样便减轻甚至减免了军事行动对百姓造成的负担,利于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又不耽误行军打仗。
        但是这个看似不错的制度,几千年下来,总免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中最著名的两次就是曹魏和明中前期的屯田。曹操的屯田经历了几十年,虽然其作用一直延续到晋初,但仍免不了土崩瓦解的结局。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屯田虽然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其遭到的破坏十分严重,屯田到了万历、崇祯年间已经名存实亡。
        究其原因,魏晋时期,正是门阀制度兴起的时候,因而掌握着军队武装的豪强地主不断地侵占屯垦的田地,久而久之,屯田的面积急剧下降。除了豪强军阀的侵占,屯田的崩溃还因为曹操制订了过高的田赋,当时民屯招纳流民屯垦,使用官牛者缴纳六成赋税,使用私牛者缴纳五成赋税,耕农的负担相当沉重,久而久之,再次逃亡成为流民的耕农越来越多,即便屯田没有被军阀占领,也大部分都荒废了。这是魏朝屯田的最终瓦解,再来看看朱元璋的屯田是如何瓦解的。
      
        明代屯田被破坏的原因,与曹魏类似,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人侵占屯田,田没了,一个是种田的逃了,人没了。当然,表面看起来是类似的,实质上却是不一样的。曹魏的屯田是被豪强侵占的,而明代的屯田是被军官侵占的,曹魏逃亡的是民屯的佃农,而明代逃亡的却是正式编制的正规军。
        豪强侵占公田,皇帝也没有办法,因为那些人的实力比较强悍,独立性很强,强到可以篡位,曹丕也好,司马炎也好,刘裕也好,萧衍也好,都是自己或者祖上从豪强军阀起步的,所以像这样的人物来侵占军屯、民屯,谁也没有办法。而明代的情况则大不一样,首先门阀的概念从北宋就早已消失了,地方上再也不可能出现可以威胁中央的豪强势力,除非民众大起义。而且在明初,朱元璋对武将大开杀戒,军事贵族这一势力被彻底荡平,虽然永乐年间又再度兴起,但随着之后文官节制武官的制度的发展,军事贵族势力再一次消失,军官势力难以再威胁中央,自然也就不可能肆无忌惮地侵占屯田。
      
        那么为何还会出现明朝中后期屯田名存实亡的局面呢?
        日期:2013-06-0222:20:04
        ==========更新==========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明代军官的智慧、胆量和实力。要知道公家的田,无本的利,谁都想去捞一把,军官毕竟掌握着军队,而且屯田也归所属卫所的他们管理,想方设法占点田就和地方文官搞点贪污是一样的,皇帝有时候管不了也不想管。
        第二个原因嘛,只能说是皇帝自己作,或者说是明代的制度自己作。因为明代的军事制度是很奇特的,那就是兵籍制度体现出来的世袭制。不仅士兵世袭,一代为兵世代为兵,军官也是世系的,一代为将,世代为将,不管承袭者有没有军功。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十几岁时,就承袭了父亲的职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娃娃将军。既然世代为将,当然得有个爵位或者封号什么的,而伴随爵位和封号的,当然就是实在东西——土地了。而明代土地基本上都是私人的,自然不可能剥夺私人的土地来赏赐那些个公侯什么的,想来想去,只有那些卫所的屯田是官田。好了,皇帝大笔一挥,给你吧。于是,从朱棣那时候起,一直到崇祯年间,伴随着那么多的武将因军功而封侯封伯,大量的官田变成私田,屯田一坏再坏,最终趋于瓦解。
      
        那么第三个原因,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不仅导致了军官占田,也导致了士兵逃亡,这就是朱元璋亲自定下来的兵藉制。兵藉制下,士兵与军官形成两极分化,军官成为军事地主,基本上就是想办法拼命捞银子,而士兵则蜕化成了军事农奴。打仗被拉出去当炮灰,不打仗了还要给朝廷种田,自己没有所得,朝廷还不给发军饷(卫所士兵基本上是没有军饷的,晚明常常要拨的军饷基本上都是给募兵制发展起来的新兵种提供后勤保障的),打了一辈子仗,升不了军功的又不能退伍转业,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要么就是逃亡,参加流民行列,周游全国,在李自成这类人物起来之后,他们还可以再次干起老本行,不过再也不混吃等死了,而是调转枪头,对准自己以前的上司,那些想着捞银子的军事地主,于是一切都悲剧了。
      
        综上看来,要想保证屯田长久不衰,保住田和保住人是最关键的。
      

喜欢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返回目录

[77]   [78]   [79]   80   [81]   [82]   [83]  

[首章]  [尾章] 80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8f597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