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5-3019:57:53
==========更新==========
【党争暗流】
必须要实行变法。
也许杨铭化早在这之前十几年的时间内,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了。
毕竟,堪称大明第一首辅的张居正,他的时代距离杨铭化并不远,张居正主持的万历新政,成就了十几年的万历中兴局面,张居正的风采,那都是晚明的官绅们羡慕不来的。
不管杨铭化有没有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弊政的想法,但他现在想凭借权势,给南明也来一次像万历新政那样的变法,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
只不过问题是,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总会触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既得利益集团往往是朝廷正常运作的重要力量,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政权运转的崩溃。
不过,如果把一个帝国的运转机制看作是一架机器,拆换零件固然会导致运转出现问题甚至是机器损毁,但问题是能不能拆下有问题的零件,换上合适的零件。改革是有风险的,但要看怎么改了。对于怎么改,杨铭化心中是有数的。
就在杨铭化打算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现实行动之时,他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这阻力,来源于一个偶然的小小的事件。
这个小小的事件是,弘光朝的第四任内阁首辅路振飞于1650年六月病逝,临死的前一天还在内阁当值,是死在了任上。弘光帝对此十分伤心,启用了很高规格的安葬礼仪,表示他对这位阁臣的敬重。
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路振飞葬礼的问题,而是路振飞死后,内阁首辅位子的问题。
与路振飞算是同辈的一些官僚,黄道周退休回乡讲学去了,蒋德璟也因为足疾致仕返乡,张国维一心研究水利,对朝政大权争夺没有太大的兴趣,朱大典也因为以前有过贪污的不良经历,不太可能有资格竞争首辅,马士英、钱谦益这些昔日大佬都已经淡到了政治漩涡的边缘。其余的人要么是有资历却又平庸,要么是有才干却又缺乏资历。所以最后内阁首辅的人选,就落在了杨铭化和何腾蛟两个人身上了。
杨铭化先于何腾蛟入阁,而且何腾蛟入阁还是杨铭化推荐的。按情理说,杨铭化甚至对何腾蛟还有举荐之恩。所以论资格,杨铭化比何腾蛟占优势。但内阁的首辅不是按资格决定的,而是按人望决定的。
明代的内阁阁臣成员的选择,是由朝官举行廷推,等于说是官僚内部选举确定人员名单,然后由皇帝圈选、签字生效。而首辅的确定一般也是廷推,但一般情况下,次辅的威望仅次于首辅,所以基本上首辅卸任后,推举的结果都是次辅接任。
不过眼下杨铭化和何腾蛟谁也不是次辅,次辅是不久前致仕归降的蒋德璟。而眼下,想要竞争首辅的位置,只能看廷推了。
看廷推就是看声望,看声望,说到底就是看所属政治派系的实力。
日期:2013-05-3020:04:03
==========更新==========
万历朝基本上是东林党和齐楚浙党对峙,天启朝就演化成东林党和阉党(齐楚浙党-宦官)对峙。崇祯朝阉党被打残,但出现了不定性的非东林集团,诸如周延儒、温体仁等。弘光朝则是东林系统(东林党、复社)和马士英系统(齐楚浙党余部、宦官、勋戚、武将)对峙。经过南都被清军攻破这次变故,朝廷的势力对比也发生了变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原有的政治派别体系都被打散了。加上弘光皇帝在收复南京后的这几年内开始醒悟,在舆论上造势打击除门户之见,导致政治派别在弘光二年之后一段时期内逐渐模糊了。
但是有了政治,就肯定会有派别。随着局势的发展,曾经就要不要招抚农民军一致抗虏的问题,明廷出现了政见相分的不同派系,但结果因为南北对峙的压力,以及实力派人物杨铭化的力顶和弘光皇帝拍板敲定一致抗虏,这个派系分化的萌芽就逐渐消失了。
而现在,因为主战和主和的事情,终于在弘光朝廷内分出来了两大派系,主战派和主和派。路振飞病逝后,杨铭化无疑成了主战派的领袖,外有堵胤锡、樊一蘅、苏观生等封疆大吏的支持,内有陈子龙、章正宸、陈子壮等朝官相拥。主和派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原本的主和派以东林余部和江南籍官绅为主体,但由于政治利益的原因,很多人也站到了主和的立场上。尤其是在1649年这次北伐没有取得效果之后,对北伐也失去了信心。但主和派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而何腾蛟拥有声望,因为与杨铭化的竞争关系,何腾蛟和主和派一拍即合。就这样,何腾蛟成了主和派的领袖。
前面说过,何腾蛟主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看到杨铭化因为继续北伐而继续获得声望,增加自己争取内阁首辅的难度。那么现在,因为杨铭化支持的北伐没有成效,反而增加了主和派的实力,增加了何腾蛟夺取内阁首辅的胜算。
眼下看廷推,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而且廷推所能决定的仅仅只是入选阁臣的名单,最终敲定还在皇帝,所以皇帝的意向依然很重要,虽然弘光皇帝秉性惰弱。
为了让皇帝的意象偏向于自己,何腾蛟决定找皇帝谈一谈,并且着重谈了谈杨铭化主张北伐却不能取胜的事情。何腾蛟能找皇帝,杨铭化也能找皇帝,何腾蛟谈北伐的成败问题,杨铭化却避开北伐不谈,专谈南明的内政问题,并且已经向皇帝建议搞新政,变法图强。
这一回合,何腾蛟没占到便宜。
日期:2013-05-3021:38:29
==========更新==========
那就只有最后一招了,联合宦官力量。弘光朝的宦官们还掌握着司礼监,虽说弘光皇帝自从波折杭州之后,开始对奏章批红过问仔细,但是在公文奏疏一传一递之间,宦官们还是有权势的。文官集团分化为两派,势均力敌,皇帝有没有明朗地表态支持哪一方,所以宦官们的走向就决定了的哪一派的胜利。
何腾蛟最终和司礼监的韩赞周、高起潜、卢九德等宦官大佬们达成了共识,他们要联合起来,阻止杨铭化上位。
宦官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杨铭化与皇帝的交谈中,所提到的新政有这么一条,废除司礼监的秉笔掌印权力,而这些话,很快就到了宦官大佬们的耳中。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主和派和宦官集团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这么做也将导致了何腾蛟竞争首辅的失败。
因为何腾蛟没有把握到皇帝的心理。首先,宦官集团掌权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文官集团,保持皇权独尊,何腾蛟这都跟宦官们联合了,那难道不是何腾蛟想学张居正,亦或韩赞周想学魏忠贤么?所以何腾蛟这么做,原本只是与司礼监处好关系,但是到了政敌手中,就成了可以加工渲染的坏事情了。
杨铭化撺掇小弟们把何腾蛟和宦官大佬们关系暧昧的情况跟弘光帝一反映,内阁筹划的情况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六月十五,朝臣百官举行廷推,推举新一届内阁的成员,最终杨铭化成功获得内阁首辅之位。不过皇帝和杨铭化耍了一个小小的心眼,让何腾蛟担任了次辅,这就是掣杨铭化的肘来了。但是没办法,一个被拥戴登基而不是自己一刀一枪打拼下来皇位的皇帝,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权臣们相互之间的平衡牵制中,保持自己那一点可怜的独尊。而对此,杨铭化并不能怎样。
杨铭化担任首辅后,因北伐既未能成功,清廷暂时也没有南下的实力,他考虑可以开始新政了。
作者注:本节情节纯属虚构。
创建缓存:2f2de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