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3节

寒山憶雪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3-06-0420:02:01
        ==========更新==========
        弘光君臣对藩王制度的改革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自暴风雨般的流民大起义以来,抱着对藩王宗室这个特权阶级的严重不满,李自成、张献忠每攻下一座城池,必然要搜寻宗室人员,或杀或斩。尤其是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个省,上万的宗室或被农民军杀死,或早就隐姓埋名逃往别处。最著名的就是福藩遭到的劫难,老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烹杀(热水煮死),朱由崧逃往淮安,这也是朱由崧登基以后极度仇视农民军、积极支持联虏平寇的方针的原因之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嘛,可以理解。除了福王以外,西安秦王系、太原晋王系、大同代王系、武昌楚王系、襄阳襄王系、兰州肃王系、宁夏庆王系、汉中瑞王系、荆州惠王系、成都蜀王系等等皆遭到农民军的灭门,宗室势力遭到了一次巨大的打击。此外,清军的数次入塞劫掠以及随后的入关,也捕杀了不少的宗室成员,兖州的鲁王、济南的德王皆被清廷杀死。所以,到了弘光年间,时人总结,“天下宗室,自去其半”,也就是宗室的人口几乎减少了一半。
      
        也许这样的减少过于血腥残忍和灭绝人性,但是出于当时人道主义思想还没有兴起,所以作为某些人来说,他们内心里是很高兴的,虽然表面上还要装作很悲伤的样子,比如弘光帝等人。因为说到底,宗室人再多,对国家无益,宗室人变少,对国家无害,反倒还能缓解财政危机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藩王制度改革的第一点,就是顺应时局,凡是藩爵所在而无实人者,即将此爵位废去,如此一来,四五万个藩爵就轻而易举地裁掉了一半以上,剩余的藩爵不到两万个。
      
        第二个措施,削减宗室的经济权力。先是减少对宗室的物资供应,比如亲王禄米由一万石裁至一千石,缩减为原本的十分之一,郡王、镇国将军、公主驸马等亦然,布匹供应亦然,这样,每年为宗室付出的开支就能缩减为原本的十分之一还要少,财政的压力大为缓解。再一个是削减宗室的封地田产,所有宗室保留的田产不得超过100顷,多者即削减充入官田,作均田或募兵之用。而新的藩王就任授予的田产亦不得超过100顷。
      
        第三个措施,扩大宗室的基本权利,即作为明帝国的一个普通百姓的基本权利。藩王中除亲王外,一律可以自由离开封地,但不得擅自入京;宗室可以正常参加科举考试以为官,与绅民同等对待,这就等于消除了宗室与绅民的界线,可以使宗室阶层尽快地消融进入其他阶层,这样的话,刘璋刘表当官的故事就可以在南明上演了;宗室可以自由经商,可以耕种田地,可以开办作坊,可以做一切自力更生的谋生之事,这样的话,刘备卖草席的故事就能够在南明上演了。
      
        第四个措施,改革宗藩的继承制度,从制度上来遏制宗室的无限增长。想要让宗室不生或者少生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让他们生出来的后代不再是挂名的宗室,这还是好办的。首先,废除中尉这一爵位,仅保留亲王、郡王到奉国将军这五世藩爵。其次,庶子不续封,只有嫡长子可以承袭爵位,庶子庶孙嘛,对不起,做回老百姓吧。这样的话,比如弘光帝如果封一个儿子为亲王,这一系就只能有一个亲王,没有郡王什么的,其余的藩王庶孙都是平民。最后,藩爵继承,袭一代降一代,也就是说,老头子是亲王,儿子承袭变成郡王,以此类推,五代之后,变成平民。
      
        第五个措施,《大明律》面前,宗室与百姓平等。以往,宗藩作恶,鱼肉一方,地方官员和御史只有参奏的权力,没有逮捕审判的权力,这个权力只保留在皇帝的手中。而皇帝大多念及家族之情,对宗藩徇私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所以,新政规定,宗藩违法,与庶民同罪,地方官员有对宗室子弟传唤、逮捕、审判、治罪的权力,司法公正的进程由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藩王制度的改革,就说这么多了。
        日期:2013-06-0422:35:43
        ==========更新========
        【反贪】
        军制的变革做到了强兵。改革无非是两个目的,除了强兵,就是富国。富国就是在民间不陷入贫穷的基础上保证政府财政充盈。
        想要保持财政充盈,无非开源和节流连个方法。藩王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节流的一种方法,但其实历朝历代,真正损耗财政的大流,乃是吏治。
        财政的问题乃是吏治的问题,吏治不清,财政永无清宁。
        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这些人之所以能在中原呼风唤雨,振臂一呼就是十几万农民军,除了天灾造成的大量流民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吏治的问题。
        假如朝廷原本一年缺少五百万两白银,摊派到全国一千多个县,平均每县五千多两,按照当时的每县平均八万的人口,每人承担的赋税并不是很重。但是,现实绝对不会是这样的。
        往往摊派到最后,一个县会摊派到一万甚至一万五千两的赋税,不是上面增加的,而是县衙或者府衙、巡抚衙门自行增加的。因为除了交上去的五千两以外,余下的一半甚至更多就可以被知县、同知、通判、县丞、典史、师爷、衙役等等等等你几十两我几十两地分了。历朝历代,往往农民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而在税银上缴的过程中,交到府里,知府拿一点,交到省里,巡抚、布政使等再拿一点,交到户部,也难保侍郎、员外郎不趁机拿一点,而到最后,皇帝自然也是要明目张胆光明正大地拿一点放入内库的了。历朝历代,往往财政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历朝历代向来如此,这似乎是每一个专制王朝难逃的厄运,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怪圈,中国的各个政权在这个圈子里跳了几千年,可谁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之外。
        我们不禁会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做过长期的思考,然而久久没有解决。直到某一天,我找到了答案。
      




返回目录

[80]   [81]   [82]   83   [84]   [85]   [86]  

[首章]  [尾章] 83章/共13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33244 大小: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