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第83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3-0719:31:52
        第十一章后唐之君逼臣反
        ※ 兴师动众灭前蜀
        李嗣源、郭崇韬将遭遇怎样的危机,我们后面再说,还是继续来说李存勖。契丹被李嗣源揍回老家之后,李存勖开始认真地考虑高季兴曾经对他说的话。
        高季兴跟他说了什么呢?主要是前蜀的问题。
      
        当时,李存勖跟高季兴闲扯淡,问他淮南和蜀国,先收拾谁比较合适。其实吧,李存勖也就是过过嘴瘾,跟朱温、朱友贞死磕了这么多年,又吞并刘守光、收拾阿保机,虽说是所向披靡,但河东军的损失也不小,人马乏困。如今中原初定,国家百废待兴,没有更多的精力开疆扩土。
        李存勖纯属闲扯淡,但高季兴相当认真,因为这两家都毗邻他的地盘。淮南在荆南的东面,隔得稍微远一点。蜀国在西面,不仅近在咫尺,还武力霸占了原属荆南的夔州、忠州和万州。
        高季兴认为,淮南“地薄民贫”,没多少油水,而“蜀土富饶,又主荒民怨”,既有油水可捞,又容易攻克。拿下蜀国之后,再顺流而下,淮南便可传檄而定,何乐而不为?
        高季兴不加掩饰地怂恿李存勖对蜀国用兵,当然也有自己的打算,简单归纳一下,有以下三点:
        其一,打蜀国,荆南完全可以袖手旁观。
        打淮南,李存勖完全有可能要求地处江汉地区的荆南助上一臂之力,到时候出兵要挨揍(打不赢淮南军),不出兵也要挨揍(吃罪不起李存勖),高季兴就尴尬了。
        打蜀国,比较理想的进攻路线是从关中越秦岭南下,经剑门关披荆斩棘杀向成都。李存勖走这条路,荆南无论如何是插不上手的。
        另外,蜀国与荆南之间群山巍峨,即便李存勖让高季兴出兵,高季兴也能以路途艰险为由,出工不出力。
        其二,打蜀国,荆南“躺枪”的几率比较低。
        李存勖跟淮南短兵相接,即使不要求高季兴出兵,战火也极有可能沿着长江一路烧到荆南。
        如果是跟蜀国干上呢,蜀军从川西逃窜至川东,再通过巫山“侧漏”到荆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与其如此折腾,还不如投降呢,斩首也比累死、摔死强啊,长痛不如短痛。
        其三,打蜀国,荆南有可能坐收渔利。
        如果李存勖获胜,高季兴便有机会扩充地盘,趁机“收复”夔州、忠州、万州等地。如果李存勖败北,高季兴也能趁乱抢李存勖的地盘。不管谁胜谁负,高季兴的地盘,算是扩定了。
        高季兴将攻取蜀国的潜在收益说得天花乱坠,李存勖自然心花怒放,但并没有轻举妄动。
        李存勖对高季兴的话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在等一个人回来复命。这个人,便是被派到蜀国去的客省使李严。
      
        李严奉命前往成都,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用马匹换一些珍奇古玩回来,二是探察蜀国的政风民情。
        这两项任务,李严只完成了一项。——看似最容易购置的珍奇古玩,一个也没带回来。
        原来,前蜀的后主王衍规定,一律不许向中原人出售珍奇器玩,要卖只能卖次品赝品,并称之为“入草物”。
        李严道明原委,李存勖不禁雷霆震怒:好你个王衍,胆子肥啊,还搞什么“入草物”,老子早晚让你做一回“入草人”。(王衍宁免为入草之人乎!)
      
        虽然古玩没弄回来,但探察政风民情这项任务,李严完成得相当出色。他告诉李存勖,王衍这个人,比他爹差远了,跟蜀汉的后主刘禅一个水准,“不亲政务,斥远故老,昵比小人”,蜀国朝中用事的王宗弼、宋光嗣等人,都是阿谀奉承、奸滑贪腐之徒。君臣上下,卯足劲地比谁更无耻、更下流。李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以臣观之,大兵一临,瓦解土崩,可翘足而待也。”
        李严带回来的情报与高季兴的说法如出一辙,李存勖不禁怦然心动。——不需要犹豫了,就打这个不争气的王衍!
        日期:2014-03-1019:36:35
        喊打就是一句话,军事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但大军尚未出动,后唐的朝廷里却吵成了一锅粥。
        群臣们争议的焦点,不是该不该打的问题,毕竟一统天下是所有人的梦想。大家争论不休的,是主将的人选问题。
        宣徽使李绍宏举荐的是威胜节度使段凝(赐名李绍钦),郭崇韬表示反对,说段凝在梁军的时候就已经臭名远扬,打仗不咋地,整人却是一套一套的,一直被河东军当成“软柿子”和“编外卧底”。让他去打仗,趁早歇菜吧!
        李绍宏的动议很快被否决,绝大多数大臣认为,攻打蜀国这么大的事,理应由“总指挥”李嗣源担纲。
        对于这个意见,郭崇韬也不大赞同。前面说过,郭崇韬跟李存勖一样,对李嗣源是信任不足、猜忌有余。让他率重兵入川,打赢是没问题,可功高震主怎么办?自立为王怎么办?
        当然,郭崇韬不能说得这么直白,而是以北部边防吃紧为由,认为李嗣源不适合挪窝。
      
        众人不看好的段凝被郭崇韬否了,众人看好的李嗣源也被郭崇韬否了,大臣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郭崇韬:老郭,你到底想搞什么飞机?
        郭崇韬不慌不忙,提出了一个人选,于是全场都哑火了,没人敢站出来反对。谁这么镇得住场子?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
        李存勖称帝没几年,身板也硬,因此并没有册立太子,但地球人都知道,李存勖对长子李继岌宠爱有加,将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太子非李继岌莫属。
        李继岌没什么实战经验,郭崇韬的本意也就是让他挂个名,为将来继承大统积累一些资本。大家心知肚明,谁还敢反对?
        出乎意料的是,主将人选提交上去,却没批下来,因为李存勖不同意。李存勖治国理政不行,打仗却是行家,皇子的威信要树立,但不能不计后果。让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率大军西征,这不是开玩笑吗?
        郭崇韬好说歹说,李存勖方才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李继岌没什么实战经验,必须有人从旁辅佐。时间紧急,也别小范围酝酿再开会表决了,就你郭崇韬上吧。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后唐西征军正式开拔,具体的部署是这样:
        主将:李继岌(西川四面行营都统)
        副将:郭崇韬(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高季兴(荆南节度使,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
      
        后勤转运:李继曮(李茂贞之子,凤翔节度使,都供军转运迎接等使)
        主要将领和幕僚:朱令德(朱友谦之子,同州节度使),康延孝(赐名李绍琛,陕州节度使)、张筠(西京留守)、毛璋(华州节度使)、董璋(邠州节度使)、李严(客省使)。
        朝廷方面发兵六万人,从关中南下,经剑门关入川。高季兴的荆南军从东面出击,自行攻取夔州、忠州、万州等地。
        临行之前,郭崇韬又向李存勖举荐了时任北都代理留守的孟知祥。前面提到过,孟知祥曾任中门使之职,调往太原时推荐了中门副使郭崇韬接替自己。郭崇韬认为,孟知祥“信厚有谋”,西川平定之日,交由此人治理,再合适不过。
        郭崇韬举荐孟知祥,可以说是“慧眼识人”,也可以说是“投桃报李”。但是,令李存勖、郭崇韬都没有意料到的是,孟知祥不仅适合治川,更适合步王建的后尘。九年后,孟知祥趁中原战乱,无暇顾及三川之地,称帝自立,也建立了一个蜀国,史称“后蜀”,这是后话。
        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王衍宣布投降,前蜀灭亡,距离后唐的西征军正式开拔,只有短短七十天。
      
        从王建割据称帝,到如今灰飞烟灭,前蜀走过了十八个春秋。这个“十国”之中最先建立的国家,也成了“十国”的第一个“烈士”。
        立国十八载,前蜀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又为何被后唐军摧枯拉朽?为了不影响中原政权风云变幻的节奏,有关“十国”的故事,将在后面的“十国篇”为大家揭晓。
      




返回目录

[80]   [81]   [82]   83   [84]   [85]   [86]  

[首章]  [尾章] 83章/共148章


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创建缓存:e37ca 大小: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