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节
晴雯撕扇2010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日期:2014-03-1119:25:59
※ 余波未尽
李继岌、郭崇韬率领的西征军,只用了七十天,便将前蜀铲翻在地。入主中原刚刚两年的李存勖,顺利迈出了一统天下的第一步。
如此“丰功伟绩”,当然值得大书特书。要知道,梁朝前后十六年,连北方都没来得及统一就歇了菜,更别说南下进取了。
不过,李存勖还在兴头上的时候,这支灭蜀的西征军出事儿了,而且一连串发生了几桩事情。
几件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郭崇韬。
郭崇韬作为后唐的开国重臣,能力自然是有的,虽然比敬翔、韩延徽差点儿,甚至出现过助长贪贿之风的工作失误,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称职的。
由于李存勖与自己心目中“圣君”的差距越来越大,郭崇韬逐渐滋生了不满情绪,而且愈演愈烈。生气归生气,借他八个胆子,他也不敢把气往李存勖身上撒。于是乎,李存勖宠幸的伶人宦官,就成了郭崇韬怨恨的“替罪羊”。
西征伐蜀的时候,魏王李继岌是名义上的主帅,李存勖还委派了一个叫李从袭的太监随行。李从袭名义上是李继岌的随从,其实是未得到正式任命的监军。
他们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郭崇韬心知肚明。李继岌是郭崇韬主动举荐的“泥菩萨”,全当摆设;李从袭是李存勖暗中安排的“无间道”,一言九鼎。
对于这两个人,郭崇韬最明显的态度就是嗤之以鼻、视若无物。李继岌名为主帅,将领们也就是每天早上匆匆赶来请个安,其他时候门可罗雀。
当时,蜀国的很多文武官员为了自保,纷纷向掌握实权的郭崇韬、郭廷诲父子行贿,基本诉求是保命,最好能连同官职一起保。郭崇韬此时的想法,跟当初接收梁朝旧将贿赂时的想法一样,“若拒,其意能无惧乎”,因此照单全收,充入国库。
李从袭在一旁看得相当着急:风头让你占了,钱也让你收了,你这么能,还要我们干啥?
郭崇韬我行我素,全然不把李继岌、李从袭等人看在眼里,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在蜀国大将王宗弼的问题上,郭崇韬惹麻烦了。
王宗弼在王衍时代权倾朝野,在蜀国可谓是臭名昭著。高季兴、李严说王衍亲小人、远贤臣,主要指的就是王宗弼。
前蜀覆灭后,王宗弼以重金贿赂郭崇韬,不仅要保命,还想担任西川节度使。郭崇韬哪做得了这个主啊,再说了,以三岁小孩的智商,都绝不会将西川委任给前蜀官员,更何况还是个奸佞小人。
按照郭崇韬的意思,王宗弼想做西川节度使,纯属痴人说梦,甚至留他一条贱命都是异想天开。恶吏不除,怎么向蜀国的百姓交待?
话虽如此说,郭崇韬依旧秉着“来者不拒”的原则,照单全收,先稳住王宗弼,谨防其狗急跳墙。
王宗弼送了厚礼,却一直被撂在一边坐冷板凳,当然不答应了,这不是耍人吗?王宗弼清楚,找郭崇韬没用,无非是让他回去,耐心等消息。因此,王宗弼带着队伍到李继岌那里“上访”,强烈要求郭崇韬留镇西川。
等等,王宗弼不是想做西川节度使吗,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说起来也不复杂,如果王宗弼直接提出担任西川节度使的请求,十有八九会被李继岌给骂回来,最终鸡飞蛋打。把郭崇韬拉上,王宗弼就掌握主动权了。
——郭崇韬留下,王宗弼有的是办法对付他。
——郭崇韬不留下,西川节度使就得另外找人,王宗弼占据了“先声夺人”的优势。
——无论留下还是不留下,李继岌难免会寻思,这关你王宗弼什么事?是不是郭崇韬指使你来的?
不得不佩服王宗弼的智商,没两把刷子,确实是做不了奸臣的。
王宗弼“武装上访”,让李从袭找到了诋毁郭崇韬的机会。李从袭对李继岌说:“自打西征以来,郭崇韬父子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如今竟指使蜀国旧将为自己谋官,他放着朝廷重臣的职务不要,到西川来干什么?”
李继岌虽是主帅,但没什么实权,能做出的反应就是打太极,表示这事儿自己管不了。不过,李从袭的怀疑还是起了作用,李继岌对郭崇韬的怨恨、猜忌日益加深。
王宗弼算盘打得精,却不知道还有一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郭崇韬对曾经的仇敌搞怀柔政策,但兔子急了也是会咬人的。
为了自证清白,郭崇韬将王宗弼满门抄斩。
创建缓存:e4e43 大小: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