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在华德福的教育中,特别注重生命的节奏与韵律建立。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认识时,还是比较懵懂。而今,渐渐地体验到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是多么重要,也是我们是否健康的体现。一个健康强壮的生命是非常有节奏的,饮食起居,劳作休养都是有其自然的韵律与秩序,如同一部运作正常的机器。若是思想或作为未能遵循自然的规律,导致身心的失衡,直接破坏了生命的节奏和韵律。
最近我能较为深刻地觉察到抑郁的生命状态,是破坏了生命运作的原有节奏,陷入了紧张压抑状态,如同一个正常运作的机器,出于某一原因变得急速不规则的运转,同时也在大大地耗损这机器的机能和寿命。抑郁的人如同那台运作的快而没有规律的机器,感受是混乱和痛苦的。
生命的节奏在我们身体最明显的体现是:呼吸和心跳,它们是按着自己节拍不断地一呼一吸、跳动着,而且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也是不可直接控制的,是身体自然的呈现。从我们的生命经验中知道,我们的呼吸、心跳是受情感、情绪的影响的,当遇到令我们心动、紧急的事物时,我们的呼吸、心跳都会变得急促,当来到一个放松休闲的地方时,我们的呼吸、心跳会变得舒缓,节奏也相对缓慢下来,这是我们正常的生理反应。抑郁的状态失去了这样正常的反应,即使处于放松的情景中神经还是不自主地紧绷着,呼吸、心跳还是处于应急状态,失去了原有正常的节奏,不能自主地回归健康的韵律。
抑郁的康复之旅也就是恢复生命健康的律动,其实身体本能就有恢复最初节奏倾向(或拉力),若抑郁患者不再用自己的心志与之相左或抗衡的话。在康复的过程中,是不断地重建生命节奏,不断地调整自我,强化健康的韵律,回到生命最初的律动。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呼吸和心跳,但可以通过控制我们的思想来调节情绪,改变情感来影响它们,在生活中重建生命的节奏,其中包括几时起床、做事、运动、休息。
日期:2010-08-16 11:11:46
生命的节奏与韵律(2)
人常常活在自己的生命节奏之中,可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看出其节奏的快慢。一个人生活在较有韵律的生命节奏中,呈现出是一种控制自如、张弛有度言行举止中,而那些生命无节奏或节奏不强健,表现出来的也是外在的慌张、紊乱、无序、失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有一位朋友生活节奏特别快,他说话是劈啦啪来的快,有时我还来不及反应,看他开车打起方向盘来好猛,生命如同上紧的发条那样高速地运作着,所以他很瘦,怎么也不长肉,但他意志坚强,能力出众,活得风风火火。交谈时,我提醒他能否说得慢些,然后他会慢下来,过不了多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节奏,几次无效之后,我不再要求他,只是接受他如实的样子。
我喜欢的同事刘姐也是快节奏能干之人,一次跟她一起去试听一个讲座,当时是大家席地而坐,刘姐大步流星地走过时,一个人说自己被刘姐踩了脚,刘姐也一脸茫然,不知自己踩到了别人。
我在去年扭伤脚之前,也是想法很多,欲望不少,总有忙不完的事,整天东奔西跑,停不下脚步。即使在扭伤之后,我还是停不下来,拐着脚上班走动,直到不能康复,伤痛才让我整个人停歇了。经过漫长的康复之旅,整个人才沉静下来,完全从过去的欲望、快节奏中下来,重新建立新的生命节奏,发现自己已经急不起来了,已经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从给孩子读故事的缓慢语速中我忽然觉察到这一改变。
最近经历了外出旅游、夏季的购物、朋友的相聚、课程的学习,打破了生命原有规律舒缓的节奏,身体终于撑不住了,感冒了,也提醒我必须消停消停,听从身体的自我调适,回到健康的生命节奏。
身体会自身调适去人的各种节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生命节奏都有利于健康),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节奏上有什么问题。如同对我朋友、刘姐和以前自己的状态,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妥,而且会发现自己慢不下来(其实也是失去控制才会慢不下来)。对于快节奏的人,如同吃饭很快,可能效率比较高,也比较有冲劲,但是往往会不能好好体味各种味道,不能更好地吸收各种营养,错过很多细节,同时对身体器官来说也是超负荷的。
生命的节奏如同电台调频,当调到最准最佳的频道时,发出的是清晰悦耳的音频,能更好地享受生命,也保守我们的健康。
日期:2010-08-16 11:43:44
那些生命里永远也不记得的吓唬
今早坐楼巴上班,一位妈妈抱着牙牙学语的小女上车,紧挨着各坐一位子。渐渐地坐车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剩下那个小孩的位子,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没买票,也不能占位子,最后上了的是个孕妇,站在妈妈坐位边等待孩子给她让出位子。
“阿姨大着肚子要上班,很辛苦,宝宝把位子让出来给阿姨坐,好吗?”妈妈开始温柔地跟小女商量。
“不!”小女在坐位上扭捏着不肯让位。
妈妈伸出手欲硬抱她起来,小孩坚持稳坐在位子上。妈妈有些着急,车马上就要开了。
“你如果不让出位子来,妈妈就不喜欢你,阿姨也不喜欢你!”妈妈有些恼火地说。
这招真灵,一岁多的孩子马上让妈妈抱起来,让出了坐位。妈妈随即也表扬了孩子:“这样就对了,妈妈喜欢你,阿姨也喜欢你!”
楼巴到了第一站,有人下车,孩子又有坐位了,孩子坐在了靠走道的位子,妈妈则是靠窗的位子。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位子边上扶手太低,不安全,妈妈跟你换个位置好吗?”
谁知孩子并不应许。
妈妈急着说:“你若不坐到里面的位子上,马上让你下车!”
于是孩子乖乖地坐进了靠窗的位子。
在我们年幼的生命里,有太多这样的威胁、恐吓、控制,虽然在意识层面未能被觉察,但这些生命的经历全都进入了身体的记忆里、潜意识深处。等到孩子成为父母之后,这些记忆就会无意识地呈现,用同一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若无觉察和醒悟,这样的模式会一代代复制下去。
在以上情景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待孩子呢?
1、告诉孩子,你还小,没有买票,也没有位子坐,必须有妈妈抱着。然后抱起孩子坐好就是,即使孩子会出现哭闹,也没有关系,过一阵子会接受这样的现实。
2、在第二种看似与孩子商量实则只要孩子服从情景令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权,然后妈妈无情地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只会令孩子感到委屈、害怕。只要告诉孩子她坐的位子扶手低,不安全,必须坐到里面的位子,然后抱起她坐到里头就行了。
孩子出现一些情况,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带给孩子的信息有不足之处。孩子只有在父母坚定的态度、一致的言行举止得到清晰明确的信息,才能做到循规蹈矩,不致于产生情绪和混乱。
日期:2010-08-17 11:27:22
孩子的智慧
带孩子跟着单位去旅游,坐火车直到晚上9多才到达目的地,放下行李,大伙到附近吃完晚饭,已快11点了,快快给孩子洗洗睡下,发现空调真的不凉,孩子睡下后背部是粘糊糊的汗,而且翻来覆去睡不着,困得不行睡着了,期间被热醒了两次,不到7点就被电话唤醒赶行程,有些怜惜地看着睡眠严重不足孩子,他坐起来看着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感慨地说:“还好,太阳出来了!”我想起了《飘》的结局是斯嘉丽对自己说的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回来的时候,跟岚岚、她女儿坐在一起,当我和岚岚说起要接受自己的父母时,她女儿接着说:“要接受上帝给予你的一切!”十一、二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非常惊诧,感叹自己快到不惑才明了的事,超佩服孩子的智慧。而后,这个小女孩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背上天生有疤的小男孩,为此自卑受别的同学嘲笑,不敢在同学面前露出疤痕,体育课后要靠着墙换上衣。后来老师让他在同学们前面换衣服,并告诉其他同学: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来到人间,有些天使在出生前就翅膀就脱落了,所以没有留下疤痕,而这个小男孩的天使翅膀不太好脱落,留下了痕迹。然后同学们都围过来看看天使翅膀留下的印记是什么样的,男孩再也不会为此自卑,同学也不再会嘲笑他了。
日期:2010-08-17 14:36:12
改善人际关系
喜欢走过抑郁,重生之旅 请大家收藏网址:(mn8848.com) 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创建缓存:c3826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