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节
ziluolan32 |
小说下载 |
返回目录
前几节写到从毕业就认识至今的露,因为看到她身上的缺点后,一直就不喜欢她,也“看不到”她的优点,更不会去赞美她。直到近几年,随着自我的开放成长起来后,我不仅能接纳她,还能听她说说小时候的艰辛,牢骚几句是是非非,也看到她为人认真,工作负责,承担家庭重任,孝顺父母、关照弟妹,还能发自内心地赞扬她歌声的美妙,我已经可以超越她的个性的不足看到她长处。正如陶行知说过,在愚钝的人也聪明的一处,再聪明的人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
在一次巴哈伊的祷告中,我谈到了南方都市报一面关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两极分化,阶层封闭(上层阶层自成体系流动,底层的阶层没有上升的渠道,也只能在底层流动),比自己刚毕业之时更不缺乏公平正义。女主人接着说,我们不能总看着负面,我觉得人类是进步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生活得正面积极些。说得我心里有隐隐的惭愧感,反思后发现自己个人偏好是喜欢记住负面的报道,还执着于它,容易陷入无望黑暗中。不管世道如何,难道人类前进的车轮不是滚滚朝前吗?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一定会存在负面东西,而我大不必不要眼里只盯着晦暗面,看不到光明和前景。
经过一场改制后,我看到了国民根深蒂固的奴性,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正如梁启超说过:“中国数千年的腐败,其祸及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传统从来就没有教我们培养“公民意识”,没有“公民意识”,那么永远就只有奴性,奴性制约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我难道能够因为看到民族文化这个致命的弱点而否定它的精深博大和古老悠久的智慧?连西方人都在东方智慧中寻求解决现实的困境与迷茫,盛赞东方古老文化。
在成都华德福教育老师演讲中有一段:
课程中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历史的真实,甚至战争的丑陋与残酷,也会告诉孩子每个个体在血腥中所呈现的人性化的一面,因为这些个体影响整个文化。关键是我们怎么把这些重要的东西带给孩子,我们不要忘记了,在这过程中每个个体人性的呈现,坏事也会变成好事。例:意大利跨过Kasa河流统治欧洲,虽然有血腥的战争,但也有好的一面,为什么欧洲有拉丁语?是由于丑陋的战争带来美好的文化。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几乎都是善恶一体,利弊共存的。一物有一利就有一弊,俗话说针无两头利,最关键的在我们看待接纳时是否能保持中庸,而不是带着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只执着或只看见事物的单一面(这样很容易让自己失衡)。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带来的只是部分真相,千万莫以部分真相去论断为整体的真相,如瞎子摸象,只有所有瞎子摸到后部分真相的整合才能构成整体的真相,那才是象客观真实的全貌。
造物主创造的世界是平衡的,万事万物也是最求平衡的,在失衡之时都会自动调整趋向平衡。唯有我们的世界观的失衡才导致我们身心的失衡,当我们放弃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在黑中看到白,在白中看到黑,保有平衡的人生观,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平衡健康的人生。
日期:2010-07-07 11:02:51
教导
“这个世界没有坏人,不过是你如何与别人相处而已。我是这么想的,在我的为人之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刘姐(在‘榜样’一节中的我喜欢的女同事)诚恳地对我说。她继续说:“比如,公司搞卫生的阿姨,虽然干得活儿大家不是很满意,你若觉得哪里不干净,叫她做,她也会帮你做。她每天都来做,拿着不多的钱,大家宽容些,过得去就算了,有些人为何非想着炒了她不可?再说,**部门的女领导,她也很喜欢我,为何呢?我知道她心胸比较狭隘,又爱争宠,我就把干好的事告诉她,让她去领导面前说,她就很开心。她有这个欲望,你就满足她,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把事情干好,谁说不一样?”我要跟刘姐好好学习学习,她接着说:“若你能跟我这样,你跟同事的关系就会特别融洽,相识共事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可不要小看它,比如你在马路上跌一跤,同事看见了一定会上前扶一把,不会叫陌生人,帮你的一般是认识的人。”
胸怀,比天空还宽广是人的胸怀。目前我真的没有这样的胸怀,刘姐说的那个部门女领导,她部门所有下属的工作表现都在她的领导之下,哪怕是一点的个人表现都是她不允许的,她提防的,她手下的人都只是绿叶,在领导面前唯有她这朵鲜花开得娇艳灿烂。其实没有人会跟她争风吃醋,她的强势令人压抑、郁闷。也许我会就着她,但是迫于形势,心里是不爽的,而不是像刘姐出于本心善意的理解、体贴去满足她。
不管是兵子还是大官,为何人人都喜欢刘姐呢?(刘姐在分公司机关规划部门干过很长时间,接触的都是大领导),刘姐对别人的总体评价趋向正面,大凡看到别人的优点,即使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她也会很包容,谁没有缺点呢,做人用人要看他的长处。跟刘姐相处的人,她都能善良地接纳包容,他们可以做自己,刘姐乐意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彼此在一起其乐融融。人,谁不喜欢做自己呢?做自己多爽啊!谁不开心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呢?
感谢刘姐给我的人生教导,我的心灵深深受到她的吸引,让自己去聆听、学习、跟随。
日期:2010-07-22 15:06:28
总会有办法的
孩子幼儿园老师教妈妈们做布娃娃,下学期陪伴孩子午睡。邻居妈妈雨负责采购羊毛,刚巧我带小儿上她家时,她正在使劲用牙钳拔跟前一大捆用铁丝砸实的羊毛,一见我们,她赶紧叫:“快来帮忙拔羊毛,我一个人这样拔不知何时才能弄够明天做布娃娃的羊毛。”我走进一看,上百斤的羊毛用机器压得结实如石头,四周还用粗铁丝捆绑了N道,我和小儿也跟着动手拔起来,可真不容易,费了好大的劲才拔出那么一点点,如此干下去太没有效率了,我拿起牙钳尝试剪断铁丝,可是紧得难以下手,再说那个牙钳只是拧东西用的,仔细观察看看也许可以把铁丝往上拉扯出来,还好不是很费劲就完成了,我们终于拔够了第一天手工要用的羊毛。
第二天晚上,雨还要再拔些羊毛次日做手工用,能拔的昨晚已拔出来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些必须取出第二圈的铁丝才行,可是它的位子较深根本就取不出来,要绞断它又没有工具。我有事要离开,问雨:“这可咋办呢?”
“放心吧,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那么长,自然会有办法的。”她很放松地回答我。
真是佩服她,明天(第二天手工)那些妈妈们填充布娃娃的羊毛,她怎么弄出来啊?
第三天,我问她后来羊毛怎么整出来啦?她说是另一为妈妈拿来锋利的牙剪一下剪断了铁丝,取出了羊毛。
昨晚跟另一个妈妈刘聊天,她说到自己老公不支持孩子上华德福小学,特别焦虑,因为她也不想回去社区住,让孩子让传统学校,可是又没有办法改变老公的想法。我跟她分享了雨拔羊毛的事,刘的孩子还有一年多才上小学,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地影响她的老公,也许时间会悄然地改变很多事情,何必如此忧虑呢?
不管是“总是有办法”还是“没有办法”,几乎都是我们的反应惯性模式,这里隐含了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当我们怀着“总是有办法”的信念时,我们对解决问题是充满希望的,头脑里的思维也是开放的,会不断地想到或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走向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方法,于是问题真的就迎刃而解了,即使真的是一时无法解决,也会为以后创造了转机。相反,当我们怀着“没有办法”的信念时,我们对解决问题的前景是消极的悲观的,思维也是封闭的僵化的,屏蔽了有利的信息,最后发现自己真的无计可施。
当我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自然就会想起那天雨说的“还有一个晚上那么长时间”的情景,马上会觉得没什么好紧张焦虑的。
日期:2010-07-22 15:36:46
平衡与平和
早上吃早餐时,妈妈又开始在一旁数落爸爸的不是,在家不会煮饭煲汤,在外照看孩子不周到细致,用艳羡的语气说老乡蔡伯就很能干,会买菜做饭,不像父亲那么没用。其实父亲在我家也做不少事,洗衣晾衣收衣服、拖地、浇菜摘菜都是他的事,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可是我妈妈总是看不见父亲的付出。
“你成天挑剔我爸不会的事情有什么用呢?直到坟墓还是不能改变的事老说还是改变不了的。难道我爸就没有一点‘是’的地方?你从来都没有尊重过他。”我有些不高兴地顶她。
创建缓存:77306 大小: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