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

第72节

日期:2014-05-1923:01:04
        5.变形记
        民权运动是在野政客向萨长藩阀夺权的形式,它虽不像西南战争那样激烈,也不会对当局造成致命威胁,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小视。民党的确没有财政基础,也不像政府那样人才济济,但它却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板垣退助说,“方今政权之所归,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独归有司”,言外之意,“有司专制”是不合法的!
        政权合法性问题是民党最重要的武器,是他们夺权的唯一工具。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会漠视这一问题,因为它很能摇动人心,清帝甚至以文字狱对付质疑者。
        伊藤博文要如何回答板垣退助的质疑呢?他的政权以“王政复古”为旗号,他的政策却处处向西洋看齐;他竭力鼓吹向欧美学习,却拒绝设立民选议会!他要如何解释这种悖论呢?难道要他告诉公众现在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有人都必须毫无怨言地接受有司专制?伊藤当然知道,在经济形态及社会组织完全改观前,日本不可能成为一个议会民主国家,但他却必须于经济、社会进步前先创造一个宪政样子,以为当前统治提供道德依据。
      
        明治十四年(1881),伊藤博文赶走了大隈重信,同时也定下了立宪时间表。《国会开设敕谕》承诺,帝国议会将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召开,伊藤还有十年准备时间。
        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学习,立宪本来就是洋玩意,就更不能例外了。明治十五年(1882)早春,伊藤博文奔赴欧洲考察立宪政治,考察地为柏林、维也纳及伦敦。德国与日本在体制上相似,英国于日本则在体貌上相似;当局喜欢德国的宪政学说,民党则信奉英国的民权理论。要确立宪法构架并应对民党挑战,伊藤必须通盘考察德英两国的政治体制。
        伊藤博文此次是有备而来,他出发前已确立了考察细节,皇室、内阁、上院、下院、法院、中央与地方,等等等等。这次考察历时近半年,伊藤求教了两位德国宪政学泰斗及一位英国宪政大家,他不但初步确定了考察项目的答案,而且了解了自由民权学说在欧洲的近况。值得一提的是,伊藤还在柏林会晤了铁血宰相俾斯麦。当年夏末,伊藤经俄罗斯返回日本,他要开启一场政体变形记了。
        宪法是什么?国内多数人以为宪法就是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华丽的道德辞藻,刘少奇曾拿着那本小册子为自己讨尊严,今天仍有国人拿那本小册子为自己讨说法。其实,那本小册子和《论语》一样,只是摆设。宪法的本质是政治体制,即国家有哪些机构,这些机构各有什么权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整个社会又如何运作。所以,立宪的本质不是写一篇道德文章,而是理顺政治体制,将潜规则变成明规则,且赋予其至高无上地位,并让所有人——包括最高主权人——服膺这一经过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
      
        伊藤博文肩负着立宪使命,在勾画未来政治架构前,他先审视了现有组织。现政权叫太政官政府,太政官的首脑叫太正大臣,伊藤博文掌管内务省,其平级部门为大藏省、工部省、兵部省,等等。在现实之中,内务卿是各省省卿的领班,伊藤具有影响各省的能力。太政官政府直属于天皇,代天皇行使行政权,不过天皇很少干预政治,真正干政的是皇族和公卿,太正大臣即由公卿担任。因此,整体看来,太政官政府就是萨长藩阀、天皇、公卿、皇族和华族的代言人。在太政官政府左右还有两个名义上“独立”的部门,一个叫“大审院”,掌管司法,另一个叫“元老院”,掌管立法,此二院为太政官政府所掌控,其人事与财政并不独立。这就是当下的政治体制,其优点是行政效率颇高,缺点是缺乏权力制衡。
      
        伊藤博文会牺牲行政效率吗?不会。那他会制衡行政权力吗?一点点。伊藤为提高政府权威而进行政体改革,他会给反对派适当的政治出路,但不会让他们成为政坛主宰,要知道这是一部钦定宪法。
        伊藤的宪政蓝图如下:天皇为政治体制之轴心,乃至高无上之神圣,各机构垂立于天皇之下,这些机构包括内阁、陆海军、帝国议会、裁判所及枢密院。在新体制中,内阁乃中央行政机关,其下设各职能省(即部委),内阁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及各省大臣均由天皇任免。陆海军亦直属于天皇,陆海军之编制及兵额均由天皇裁夺,宣战及媾和大权也为天皇所总领。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院议员由天皇敕任,众议院议员则由民选产生,不过,选民资格要由选举法筛定,帝国议会只是“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裁判所之判决代表天皇权威,应以“司法独立”为宗旨,不受内阁或议会干涉。枢密院乃御用智囊团,其成员为元老重臣,以非公开方式影响重大决策。
      
        接下来,伊藤博文要将上述蓝图付诸实践了。
        明治十七年春(1884),伊藤博文在皇宫内设制度取调局,开始制定宫内制度及宪法细则,另外规划机构变革,他亲自担任局长。同年7月又颁布《华族令》,明确了华族等级及世袭办法,以为成立贵族院做准备。
        明治十八年年底(1885),伊藤博文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并出任首任总理大臣。在新体制中,内阁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与天皇必须建立通信管道,于是便有了内大臣。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太监,不过,内大臣不是太监,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是。内大臣有点像神秘近臣,有时能影响内阁生死,伊藤兼任了首任内大臣。
        明治十九年春(1886),伊藤博文又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毕业生尤受优待,法大成为高等文官的摇篮。此举是德国宪政学家施泰因的主张。施泰因认为,国家要实现政策目标全赖行政部门,行政部门要为自己培养人才,而大学是培养行政人才最好的场所。
        明治二十年(1887)七月,伊藤博文颁行《文官考试试用见习规则》,日本从此有了“科举制”。伊藤这是在向反对派抛橄榄枝:兄弟们,别斗了,有官一起做,大家都考公务员啊!伊藤此次所开放的职位仅为技术性且职级都不高,不过,文官考试相当公平,有唯才是举的样子。一时间,有志青年都想考公务员,培训机构的生意也就火爆了起来。
        经过上述铺垫及整顿,立宪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了。
        明治二十二年(1889)二月十一日,国民朝思暮想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终于诞生了,它是由明治天皇向时任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上下手递方式颁布的,故又名“明治宪法”。明治宪法是亚洲第一部宪法,它随后开启了大正民主,但却最终导致了昭和圣战。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38条记录; 当前72页/共138页   

[首页]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尾页]


第72节_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在线阅读_迟玉德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615 t:219-5498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45052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