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第108节

日期:2010-02-11 20:45:16
      
        三十九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汉真的没有人才吗?
          上
        据统计,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总共描写了一千二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比《水浒传》描写了七百个人物多出了不少。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水浒传》的时代背景前后不过十几年,而《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家归晋结束,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年。时间长,出场的人物自然也就多了,呵呵。
        我们都知道水泊梁山一百单将的故事,其实《水浒传》真正的主角不过十几个,能排到一线的无非是宋江、吴用公公孙胜、鲁智深、林冲、武松、三阮、燕青、李逵等人,其他的好汉多数是跑龙套混盒饭的。甚至是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郑屠、蒋门神、高求、李师师的名气在水浒世界中都算是一线人物。
        三国也是一样,一线人物也无非就是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周瑜、孙权、袁绍、张飞、赵云、吕布、鲁肃、姜维、马超、邓艾、钟会等人。二、三线人物实在太多了,轻易是很难记住的。有些人只是在舞台上走个过场,然后就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天空之中了。
        但万事非绝对,有些二、三线人物因为机缘巧合,在历史上出尽了大名,比如蜀汉将军廖化,因为那句著名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的知名度远高于蜀汉一线重臣董允、马忠、邓芝、陈到、吴懿等人。
        很为廖化感到冤枉,他明明是蜀汉官场后期的准一线重臣,官拜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在蜀汉官场以“果烈”著称。这样的人物被当成了反面教材:看,廖化这种饭桶草包都当上了先锋,可见蜀汉已经没人才可用了。
        废话讲了这么多,下面切入正题:蜀汉到底有没有人才?
        孔子曾经曰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缺少人才,只在于领导者能不能发现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如果蜀汉没有人才,也不可能在强大的曹魏和东吴的夹缝中顽强存在了五十年。
        蜀汉的官场一线人物大致如下:
        文官系: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刘巴、董和、马良、陈震、董和、蒋琬、费祎、王谋、习祯、郭攸之、张裔、杨洪、伊籍、秦宓、王连、李福等。
        武官系: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陈到、王平、李严、吴懿、吴班、马岱、向宠、霍峻、冯习、张南、傅彤、句扶、霍弋、罗宪等。
        地方官系:邓方、李恢、邓芝、程畿、马忠、吕乂、吕凯、张嶷、张翼、宗预、阎忠等。
      
        实际上这个名单远远不能涵盖蜀汉所有的文武百官,这还不包括许靖、杜微、譙周、来敏、孟光这样的花瓶角色。有些重要人物在《三国史》中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在《三国志》中根本不存在。
        仅举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为例,蜀汉亡国时,人口近百万(刘备建国也是此数),军队十万,官吏四万人。抛开有些滥竽充数的官员,在四万名各级官吏中挑选几百个能员干吏应该不难吧。
        再者,蜀汉的百万人口还是官方统计,其实益州地区还有世家大族控制的大量非在编户口存在,蜀汉总人口绝不止百万。上距蜀汉建国时期不远的东汉桓帝时代,益州总人口就达到了惊人的六七百万,而益州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洗劫,怎么到了刘备时代,就凭空少了五百多万人口?
        人口数量和人才数量是正向比的,即使世家大族严格控制这些荫户,不受朝廷管理。但只要朝廷肯下功夫治理,还是能收到相当成果的,后来蜀郡太守吕乂就从蜀郡强行查出了一万多荫户。人才在哪里?就在这些草头百姓中,草根中藏龙卧虎,这是千古至理。
        当然,蜀汉人才库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因为疆域狭小、人口基数较小,所以选材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人口基数,魏国亡时,人口近五百万,东吴亡时,人口二百万。因为人口基数大,魏和吴的选材空间相对就比蜀汉要大许多。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蜀汉本就不太丰裕的人才库,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精英人才总量大幅锐减。蜀汉早期的人才损失,简单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一、孙权偷袭荆州:损失关羽、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刘封、孟达、申仪、申耽(并失上庸等三郡),以及未来四十多年的荆州人才供应。
      
        二、伐吴失败:损失张飞、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黄权。
        三、战死和早逝:庞统、霍峻、法正、刘巴、马超、黄忠、邓方。
        以上这些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蜀汉文武两条战线上的一线精英,他们或投降魏、吴,或战死,或早亡,都是蜀汉莫大的损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惨败,退回白帝城时,蜀汉人材库确实有些空空荡荡,有不胜凋零之痛。
        自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之后,整个蜀汉官场唯一能算得上三国顶级人物的,也许只有诸葛亮了。但历史并不是靠一个顶级人物来推动的,在这个顶级人物周围,会聚集着许多干才精英。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难时刻,和诸葛亮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
        不算蜀汉的后妃和宗室,在《三国志.蜀书》中,陈寿共为五十六人立了正式的传记,而活到诸葛亮执政之后的,差不多有四十位。实际上在诸葛亮执政后,活跃在蜀汉官场一、二线的远不止这四十位。
        虽然蜀汉没有立史官,陈寿搜集故国史料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史料上找到大量的蜀汉文官武将。大致来源有三处,一是《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二是裴松之的注,三是东晋人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就提到了正史所不载的三十多位官员的生平简介,其中有许多官场一线人物,比如陈到、吴懿、费观、李福等人。
        在《三国志.蜀书.李严传》附载了一篇裴松之注的《公文上尚书》,在这篇弹劾李严的表章中,提到了许多正史所不载的蜀汉官员,比如前将军袁綝、右将军高翔、征南将军刘巴(与刘子初同名)偏将军许允、笃信中郎将丁咸、讨虏将军上官雍、建义将军阎晏、禆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校尉盛勃等。
        《华阳国志》中提到了大量蜀汉官员,从职务上看属于一、二线的有广汉太守何祇、太常镡承、五官中郎将五梁、尚书郎文立、汉中黄金都督柳隐、益州从事柳伸、巴东监军柳纯、梁州都督杜祯、尚书左选郎司马胜之、督军常勗、长水参军常忌、光禄郎中主事何随、尚书郎王化、巴东太守王振、大将军主簿李密(《陈情表》作者)、蜀郡功曹杜轸、黄门侍郎寿良、广汉太守张微(张翼之子)等人,再加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人。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列举这么多蜀汉官员,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蜀汉拥有大量高精尖的人才,无论是武将、文臣还是博士。而且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华阳国志》所提到的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蜀汉中后期,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入了晋朝做官。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史评名著《读通鉴论.三国》中提出了“蜀汉无人”的观点,王夫之认为:“蒋琬死,费祎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仅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王夫之认为蜀汉的疆域狭小,所以人才也少,这个论点上面已经讲到了。蜀汉国小人才少,不代表除了蒋琬、费祎之后就没有人才了。王夫之的论点基础在于绝对量,而我们讲的则是相对量。
        当然王夫之是认为蜀汉缺小具体首席执政官能力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讲,王夫之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上面提到的这一大批文官中没有再出蒋琬、费祎,不代表他们的能力就比蒋琬、费祎差。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0条记录; 当前108页/共140页   

[首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尾页]


第108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9-6776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a42f6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