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
第114节日期:2010-03-10 21:16:14
四十三 冠盖如云——说说三国官制 上 今天我们讲一讲三国的官制。 讲到官制,说的通俗一些,当官就是管老百姓的;说的正式一些,就是国家统治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被统治者有成百上千万,而统治者只有一个帝王。当然帝王不可能以一人治天下,而要集天下之众力,帮助他来进行有效的统治,所以就出现了官吏。 从远古的尧舜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专职管理人员,有主管农业的,有主管林业,有主管刑法的,有主管礼乐的,等等。不过这时的“官”还没有严格的等级管理体系,比较随意。 官员制度真正的成熟期是在商朝,在商朝时期,政府管理层的建设已经非常细致了,有六典、五官、六府、六工等,这是统治核心层的官制结构。在地方上,还有“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等,相当于后来的州牧、节度使等地方长官。 而到了周朝,绵延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官员制度才真正成型,最典型的是六卿制度,即天官冢宰(宰相)、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另外还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诸卿百官。 以后的秦汉诸朝的官员制度都是在周朝官制的基础上略加损益,特别是汉朝官制,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王莽曾经对周汉官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搞的乱七八糟,但刘秀后来建立东汉,又恢复了汉朝官制。 东汉官制相对于西汉官制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无非是修锅补灶,敲敲打打而已。东汉崩乱之后,做为从东汉军政体系中脱胎而出的三国,他们的官制也基本上是沿用东汉官制,下面就简单说说三国的官制,先说魏国。 做为三国之中实力最强大的魏国,天下十三州,魏占其九,横东跨西,就帝国气势而言,魏无疑是最有资格代表东汉的。从官制角度看,三国的政权制度建设,魏国最为完善。 不过曹魏的政权体制建设和东汉、吴蜀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长期控制东汉朝廷,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四方。曹操在东汉朝廷之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控制的政权机构,一般称为霸府。 所谓霸府,是名义上从属于于中央政府,但又实际控制中央政府,并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政治军事集团。霸府自有其一套与中央政府职能相对应的职务,这个名份比较低的职务实际上又是该职能的实际执行者。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听取了智囊荀彧和程昱“尊天子以讨不臣”的正确战略主张,迎四处流浪的汉献帝刘协入许。刘协封曹操为大将军,终汉两代,大将军是最高军事长官,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辅弼”幼主执政的实际政策制定者,比如霍光、再比如曹操之前的何进。 随后曹操任丞相,直到曹丕继立,曹氏集团都是东汉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者。曹操的反对者主要集中在藩镇,比如袁绍、孙权和刘备。在中原,几乎没有能和曹操相抗衡的政治集团,不过是零星的几个反对者,对曹操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权力没什么影响。 曹操霸府大体有四类职能,主簿,长史诸曹掾,司马参军,司直、校尉等,各有一套与中央政府职能相对应的权力。曹操并没有对汉以来官制做什么太大的变动,基本上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自己控制权力的调整。曹操甚至还设置了所谓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事盗墓取宝,发死人财。 在曹操消灭袁绍集团后,派西曹令史梁习主政并州,梁习是以“司空府别部司马”的身份领并州的,也就是说并州刺史已经归入司空职权范围之内。东汉时司空本掌水土事,类似后来的工部尚书职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灭袁绍后,曹操对中央政府职能的全面替代和控制。 曹操霸府中的权力职能很多,比如二十四曹,如东曹主二千石迁降,西曹主内府吏的任用,类似于后来的吏部,有人事控制权。若户曹主民户,类户部;辞曹主刑讼,类刑部;兵曹主军事,类兵部;金曹主食货盐铁,类工部等。 后来的司马集团控魏,刘裕控晋,萧道成控宋,萧衍控齐,陈霸先控梁和宇文泰控制西魏、高欢控制东魏,都是参仿曹操的霸府建制,建立自己一套名义上从属但实际反过来控制中央政府的政权决策机构。 到了魏国正式建立后,非正式的霸府职能逐渐演变成正式的权力决策机构,比如尚书台建设。从东汉开始,朝廷最高决策机关是尚书台,而三公虽然名望隆重,但实际上都是荣誉性职务,有虚名无实权的。但东汉时的尚书台主政制度刚刚形成,在内容上还有许多不太完善的地方。 比如尚书台在东汉时还不是独立的决策机关,而是隶属于少府。少府卿的品秩是中两千石,而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却只有六百石,明显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到了汉末魏初,尚书台从少府中脱离出来,单独成为最高决策机关。 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下面还有诸曹尚书和尚书郎。用现代政治语言来解释的话,尚书台是国务院,诸曹尚书是各部部长,尚书郎是各部司局长。汉成帝时,将尚书分为四曹,汉光武帝刘秀增加为六曹,即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初步出现了后世六部尚书的原型。 到了曹魏时期,对诸曹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变动,将六曹改为五曹,即吏部曹(相当于吏部)、左民曹(工部)、客曹(礼部)、五兵曹(兵部)、度支曹(户部),再加上尚书左右仆射(射读“叶”)以及尚书令,合称尚书八座。 诸曹尚书之下的尚书郎比较多,西汉置尚书郎四人,东汉则猛然涨到了三十六人,到了曹丕时,又回落到二十三人,分别是: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没过几年,魏明帝曹叡又增加了都官郎和骑兵郎,共二十五人。 尚书台做为魏国的最高决策机关,时间并不长,实际上早在曹操当魏王的时候,为了加强集权,曹魏统治集团开始有意识的分化尚书台的权力。曹操设立了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承担了一部分尚书台的职能。 曹丕上台后,将秘书令改为中书令,历史上正式出现了中书令的称谓。曹丕安插进他的心腹刘放和孙资入中书,“并掌机密”,实际上刘放和孙资才是真宰相。到了曹叡时代,中书令的职能更重,“号为专任,其权重矣!”尚书台的职能反而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了,成为花瓶机构。 除了尚书台、中书台这些权力决策机构外,还有其他辅助性的诸司衙门,就是著名的“九卿”制度。九卿从夏朝就开始设立,东汉的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宗正、少府,曹魏建立后,依然继承了汉朝的九卿名号,没有进行改动。 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除了注重权力机构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官员的纠察弹劾制度建设,这方面的职能主要由御史台来负责,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在秦朝和西汉时期,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位望隆重,和宰相职能基本相近,在西汉末期甚至成了专职宰相。 即使御史大夫不是最高行政长官,也是第二行政长官,属于宰相的候补人选。有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在汉朝,凡是当上御史大夫的,无不在暗中诅咒宰相早死,自己好取而代之,背后乱打王八拳的大有人在。因为这个原因,东汉干脆取消了御史大夫的设置,曹操当政后,复设,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御史台的监察职能,实际上落在了御史中丞的头上,御史中丞也称为御史中执法,专门弹劾人的。御史中丞的品秩只有千石,但在朝会的时候,却有资格与尚书令、司隶校尉单独跪坐,而其他官员都要挤在一起,官场上称为“京师三独坐”,足见御史中丞属于那种位低权重的实权职务。御史有“风闻言事”的权力,说的通俗点,就是弹劾了你,即使你无罪,也不承担责任,弹了白弹。 日期:2010-03-10 21:29:02 四十三 冠盖如云——说说三国官制 中 |
第114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9-43435]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调用缓存:00c3c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