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 |
第117节日期:2010-03-12 21:08:04
四十四不学礼,无以立——三国礼仪制度浅谈 上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学礼,无以立。”儒以礼立。具体来讲,“礼”是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交往规范,以及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一代儒家圣人孔子就说过:“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历代统治阶级都异常重视“礼”,举止必遵礼数,半点马虎不得,帝王也不能特殊。如果谁违反了礼数,史必讥之,会收到大批封建卫道士的口水。 一般来说,“礼”分为大礼和小礼,小礼是指非正式场合中的人与人交往的行为举止规范,这个没有硬性规定,跟着惯例走就行了。大礼是政治场合中的正式礼数,非常严格正规,每一步怎么走,该说什么,该穿什么,都有严格规定。 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什么样的礼仪制度,最终享受到最高礼节的肯定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接受群臣山呼后,就非常得意的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的快乐!”古代的礼仪制度的核心,主要还是围绕着帝王做文章。“礼”是等级分明的,没有帝王这个源头,什么都谈不上了。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博大精深,即使是三国的礼仪制度,内容也非常多。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能挑一些重要的礼节制度简单的讲一讲。 因为从王莽以“禅代”的方式夺去政权,直到宋朝陈桥兵变,政权之间的权力更迭,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所以各朝更迭、新建之际的礼数特别繁杂。在汉之后、唐之前,凡是权臣加九锡、给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者,多是篡位的前兆,三国头号枭雄曹操就是如此。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汉献帝刘协在各方面势力的胁迫下,给予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按照严格的古礼制度,大臣在正规场合见皇帝时,必须由近臣通报该大臣的姓名。曹操可以不必通报姓名,这就是“赞拜不名”。 大臣见宫殿上见皇帝时,要提着袍角,迈着小碎步,快速的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跪坐,曹操可以大摇大摆的慢行,这就是“入朝不趋”。 大臣在进宫殿之前,必须把自己的佩剑解下来交给近侍,同时要脱掉鞋子进殿跪坐。曹操可以佩剑上殿,同时不用脱鞋子,这就是“剑履上殿”。 在曹操之前,除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一般很少有人享受到这三种待遇。曹操接受这三种待遇,当然不是为了学萧何,曹操和萧何也不是一种类型的人。曹操这是在向天下人进行心理暗示:要变天了…… 公元213年,刘协策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走出了篡汉建立新政权的正式一步。九锡,本来是帝王专用的礼仪器物,九锡是指一、车马;二、衣服;三、乐器;四、朱户;五、纳陛;六、虎贲百人;七、鈇鉞;八、弓矢;九、秬鬯;合称九锡。九锡是轻易不授人臣的,像齐桓晋文这样的天下霸主,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曹操的这个“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汉朝内部的一个异姓诸侯国,既然是“国”,曹操就有资格在“魏国”内建置自己的权力机构,比如尚书、侍中、六卿等。曹操的魏公爵位不算最高,上面还有诸王,但“魏公位在诸侯王上”,从爵位角度讲,汉朝除了皇帝刘协,就是曹操(当然是在曹操的统治区内)。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可以建天子旌旗、在魏国内建立曹氏宗庙。在第二年的十月,曹操加快了篡汉的步伐,刘协被迫给曹操加了“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的特权。 按古代制度,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戴十二旒的冠冕,乘金根车、享受六匹马拉的车。到了这一步,曹操基本完成了掏空汉朝的伟大计划,虽然他始终不想当皇帝,但(中原)天下,早已经成为曹家的囊中物,只不过具体仪式由曹丕来完成了。 新旧政权的“禅让”更迭,过程非常繁琐麻烦,首先要由皇帝刘协下退位诏书,然后派近臣奉着皇帝玺绶,“命令”魏王曹丕接受“禅让”。曹丕当然不会接招,要虚伪客套一番,曹丕推说自己无德无能,还是另找贤人吧。都这个时候了,上哪找“贤人”去?即使找到了“贤人”,谁敢接招? 曹丕表演完了,接下来出场的是魏国群臣,这伙人不知道从哪翻出几本古书,编造所谓的谶语,劝曹丕登基。不过他们都不是玩谶语的专家,说服力不够,接着由太史令许芝出场,胡说什么某地黄龙现,某地麒麟出,乌龟兔子大麻雀们上窜下跳,齐声高呼请魏王即皇帝位。 群臣们随后再出场,打着许芝的旗号,再劝曹丕称帝。曹丕继续装十三,说什么无论你们怎么逼我,我都不上钩,“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知道曹丕是不是笑着写下这句话的,他不想当皇帝?鬼都不信。 不是曹丕不怕麻烦这么折腾,而是这是当时设计好的禅让程序,他必须三揖三让,以此证明他的帝位是刘协强行塞给他的,不是他自己抢的。让了三次后,曹丕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不再演戏,再装下去,大尾巴就要掖不住了。 按制度,新政权建立时,需要在京城外建一个受禅台,曹丕缓缓登坛,有侍臣在他旁边念禅让诏书,然后百官伏拜三呼。在登基仪式进行的同行,在坛下还要放几把大火,这叫“柴燎告天”,给老天爷塞银子的。随后要改元,大赦天下,最终完成禅让仪式。 做为曹魏的敌国,刘备称帝,不是“禅让”,而是“上绍汉统”,以汉朝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官场上混,个个都是演戏高手,刘备的称帝过程也非常麻烦,不比曹丕轻松。先是蜀国群臣以曹丕篡逆,请汉中王继帝位,刘备也是再三推辞,戏谁不会演啊。 然后由懂谶语八卦的学士出面,开始牵强附会的给刘备称帝找“依据”,凡是古书上带有“备”字的,全都当成刘备应该称帝的理由。刘备虚伪的推让一番,还是羞羞答答的在成都建汉称帝,史称蜀汉。过程和曹丕差不多,在郊外设坛,柴燎告天,改元大赦。 新皇帝登基后,一般还有个祭天诏书,向老天爷汇报自己为什么要称帝。自蜀汉迄隋唐,近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在祭天诏书上这么写: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所谓玄牡,其实就是黑色的公牛,是古代统治者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的牺牲(名词)。不过在孙权赐辽东军阀公孙渊的诏书中,却提到了玄牡二驷,就是黑色的公马。不过后来西晋、宋、南齐、梁、陈、北齐等政权在祭天诏书中都用的是玄牡,没有提到“驷”,用的应该都是黑色公牛。 在中华古代文明中,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五德说。所谓五德轮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是火德,然后商是水德、周是土德、秦是水德、西汉先称火德,后水德土德、最后又回到火德,新莽是木德、东汉上继西汉,也是火德。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各自称正统。“德”是一个政权是否正统的极关键标准,半点不能马虎。曹魏方面翻了一大堆古书,最终给自己定的是土德。蜀汉方面以东汉正统自居,自然继续称火德。至于孙权,他比懒羊羊还懒,直接抄袭了魏国的土德。至于统一三国的晋朝,属金德。 五德不是随便起的,与五德相对应的是颜色,金色尚白,土德尚黄、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青。曹魏既然是土德,所以曹魏的服色以黄色为主调,甚至连第一个年号也叫“黄初”。孙权也一样,连续两个年号都带有黄字:黄龙、黄武。 |
第117节_势分三足鼎 ———————— 三国往事闲弹在线阅读_姜狼豺尽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436 t:218-8992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cfd4f 大小:6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