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 |
第248节日期:2010-06-04 09:51:45
第24章家书抵万金-大唐的“八年抗战”(续二) 反正,有点兵败如山倒况味的唐军最后也只能且败且走,毫无还手之力,为了阻止叛军迅速追击,也只能于途中消极地“伐大木塞道以殿”,倒树以碍之,让叛军减缓行军速度。然后渡过谷水,西奔至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正好遇到以前的老上级高仙芝,高仙芝也是以平叛副元帅之职前来陕郡平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两个非常务实的将领最后真诚地交换了意见,老封也具实说出了敌情,鉴于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估计也很难与老安争一日之长短,所以很会打仗的名将高仙芝也从谏如流,听从了老封的建议,退守潼关,准备和老安打持久战。 总之,经此一役,以前曾忠心耿耿献计阻止老安以献马之名搞突然袭击的河南尹达奚珣为了保命只好变节投降安禄山,不知老安如何炮制这个曾“阴”过自己的人,估计达奚珣的日子不会好过。 当然,也有铁骨铮铮的大唐名士以身殉国,留守李橙、御史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全都宁死不屈而惨遭杀害,壮烈牺牲了。 其实,在封常清动身去洛阳招募新兵之后,李隆基也立即电召朔方、河西、陇右等节度使的大部分兵力内附勤王,参与平叛,连京城都岌岌可危了,哪还有精力和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的控制权,保卫龙椅才是当务之急也。 国难思良将啊,于是兵败怛罗斯后时任右金吾大将军的高仙芝被李隆基起用为平叛副元帅,除了在长安募兵,李隆基还把在京的边兵及飞骑、彍骑部队集中起来,大约5万人交由高仙芝统领抵御叛军(其实当时高仙芝手下的兵士质量也不比老封强多少,也多是没有作战经验的市井子弟,打架斗殴可能就会一点点),不过可能是最受皇帝宠幸的老安反叛的“骨牌效应”吧,反正李隆基却不大放心高仙芝的样子,另外任命宦官边令诚为监军(这也开创了唐朝宦官监军的先河,为以后宦官夺取军队控制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屯兵陕郡。 当封常清被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率残部退回陕郡时,据说贪生怕死的陕郡太守窦廷芝早已弃城逃往河东,城中老百姓也都四处逃窜,等于是一座空城。 于是封常清向驻守陕郡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也就是上文提过的老封劝高仙芝退兵之古文版,这两个战场上的最佳拍档当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老封绝对不会夸大军情的,于是接纳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守潼关。 高仙芝退到潼关之后,安禄山得力部将崔乾佑旋即率叛军赶到,险啊,险过鬼剃头,好在当时唐军已经完成战备据险死守,叛军一时不能攻下,一点便宜也占不到,只好退回陕郡,老封果然足智多谋。之后,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被攻陷降于安禄山,山河破碎易色矣。 日期:2010-06-05 16:30:08 第25章家书抵万金-大唐的“八年抗战”(续三) 此时,李隆基所征调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镇正规军还奔跑在途中,尚未抵达长安勤王,关中震动,一片慌乱。幸亏“小富即安”的老安革命尚未成功就转做皇帝梦,攻下东都洛阳后立马忙着称帝之事,放缓了进攻唐军的速度,没有大志的小犬戎是也,不说也罢。加上军事天才高仙芝、封常清高瞻远瞩及时地退守潼关,扼守住长安的东大门,作好战略性防备,天然屏帐也,也最终遏制了叛军的锐不可当的攻势,争取了一点喘息的机会,也一改了战争之初兵败如山倒的被动挨打局面,关中军民的慌乱之情也得到了大大缓解。 如果按照高仙芝和封常清等军事达人的高超指挥艺术有条不紊地进行平叛工作的话,用不了多久基本就可以扭转唐军的一边倒颓势,即使是不能进行战略性反攻,至少也能进入到战争的相持胶着阶段,不让老安那么舒服地攻入京城,然后在援军到达之后,再进行战略大反攻。最可惜的是,当初还冲动地想带兵御驾亲征安禄山的李隆基,最后又不明就里糊里糊涂地听信宦官边令诚公报私仇式的撺掇,冲动地把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员大将干净利落地干掉,等于是“自毁长城”,呜呼哀哉! 其时,李隆基听说封常清兵败如山倒,一怒之下立马免除了他的一切职务,让他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戴罪立功的样子,高仙芝当然知道老拍档是有料之人,即使战败也是非战之罪,于是让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成为自己的左右手,继续重用,也有效地守住了潼关,先稳定了京城形势。 可惜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情坏就坏在君侧人物的使横手上。 正当高仙芝率军东征时,只会捣乱的宦官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甚至还公开索贿,足智多谋的高仙芝当然心中有数,并不听从边令诚指手划脚瞎指挥,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稍有不逊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何况唐军那时的情况又不容乐观,所以也只能当老边是透明的,论打仗你个小阉人懂个鸟,一边凉快去吧。这使边令诚恼羞成怒还怀恨在心,老是想找碴儿在昏君那里参高仙芝一本,出口恶气。 及至高仙芝听从老封的意见弃陕郡退守潼关后,边令诚不管这是不是战争需要,立马找到了把高仙芝置于死地的口实,趁入朝奏事之机,向偏听偏信的李隆基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自作主张弃地败退之事,阴阳怪气地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当时已经被安禄山气得不能正常思维的李隆基没做深入调查便听信了边令诚的不实之辞,弃地几百里不算,居然还敢克扣军饷,发国难财啊,高仙芝也忒是太可恶了,这不是死有余辜吗?于是立马暴跳如雷,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派边令诚赴军中对高仙芝与封常清斩立决,连审判也免了,有魄力也。 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在第三部书里已经交待过事情的来龙去脉。 |
第248节_风流大唐-李世民和他的子孙们在线阅读_鼎湖听泉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924 t:218-27533]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b30e5 大小:5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